白地黑花瓷
白地黑花瓷
白地黑花瓷是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集中分佈在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窯口最多,創燒最早,燒造時間最長,它們的早期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到了宋代已很盛行。尤其禹州扒村窯,新密窯溝窯,焦作當陽峪窯等窯口,不僅採用了其它窯的一些傳統瓷藝,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如白釉划花,剔花、珍珠地划花、刻花、白釉剔花填彩,白釉紅綠彩和低溫鉛釉三彩器等,可謂產品豐富,種類齊全。扒村窯燒制的寬沿白釉繪黑花人物大盆,白釉繪黑花四系大瓶、人物大缸等,裝飾豐富,筆畫流暢,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較強的生命力,因而得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目錄
過去人們往往把河南的白釉繪黑花瓷產品與河北磁州窯產品混為一談,因此,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對河南燒制的白釉繪黑花古瓷窯遺址進行了全面調查。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在河南地區燒制該類產品主要集中在魯山段店,新密窯溝,郟縣黃道,登封曲河,禹州扒村,黃河以北的焦作當陽峪,鶴壁集等地。
這些瓷窯當時燒制的大多數產品都是民間當時常用的碗、盤、碟、瓶、罐、缸、枕等一些物品,紋飾內容大都取自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以及人們喜聞樂見的花卉、禽鳥、文字、風景、人物等,因此,被人們譽為是北方古代瓷窯的一個主要代表。過去很少見有文獻對該類產瓷的記載,但是,我們在民間發現的傳世品很多,大都是宋金至元明時期的產品,它以白地繪黑花紋飾為主,其次是白地划花、翠青地繪黑花或印花,白地繪褐黑花、白釉、黑釉、綠釉、宋三彩、宋加彩等。以下介紹幾件白地黑花大器與大家共同鑒賞研究。
寬沿花卉嬰戲紋大盆(圖1),產地禹州扒村窯,盆直徑約52厘米。從板沿至盆底由五層不同的繪花紋飾組成,值得一提的是盆底繪畫嬰兒,一手舉荷葉,另一手拿蓮花正在玩耍,嬰兒以他那豐滿的臉龐,合攏的小嘴,稚氣好奇的眼神,天真可愛的姿態,伏在荷花之中,顯得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人們常把這種吉祥圖案稱做“蓮生貴子”。該盆現藏於鶴壁市張秦森古藏藝術博物館。
白地繪黑花開光四系大瓶(圖2),瓶高40.3厘米,口徑了厘米,足徑15厘米,產地禹州扒村窯。整個瓶身上半部繪有開光牡丹花卉紋圖案,下半部施滿醬釉到底足,白釉與醬釉的接合部極少處沒施釉,露出白色化妝土(護胎釉),上部整體圖案分組繪畫,兩面開光各繪黑彩牡丹紋,一面為兩朵,另一面為一朵。牡丹代表富貴吉祥,繁榮昌盛,這類花卉常見於瓶身,盆底、枕面之多。
人物花卉紋大缸(圖3),產地禹州淺井鄉扒村窯,高78厘米,口徑57厘米,整體圖案分三面開光,用黑彩繪製人物、牡丹、蓮花紋組合而成。繪一老者持杖在田野行走,畫中人物表情顯得安然神似,又有樹木花草給以襯托,繪畫工藝非常簡練,匠師們用寫意手法三點兩筆點畫而成,整體圖案顯得傳神生動,形態逼真而栩栩如生,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該器的兩面開光圖,一面為為牡丹紋,象徵著富貴吉祥。一面為蓮花紋(圖4),象徵清廉潔白,出污泥而不染。古代蓮花曾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聖花”,後來逐漸成為了藝術品上的常見裝飾。在扒村窯燒制的器物表面,如黑白花盆、盤、瓶、枕等,常以蓮花、荷葉、水波紋裝飾相映襯。表現了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風貌,同時也體現出了民間的藝術特色,頗受廣大民眾喜愛,故得以廣泛流傳。
扒村窯白地黑花瓷源於生活,匠師把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予以概括,用簡練的筆墨畫在瓷器上,人們首先對題材感到親切。扒村窯白地黑花瓷彩繪裝飾又是一種新型的綜合藝術,它把制瓷工藝和書畫藝術兩者結合在一起,在器物主要部位畫上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等,題材生動親切,畫麵線條流暢,色彩對比強烈,為一般民眾所喜用,構成了扒村窯的特有格調,因而能在河南窯系中卓然自立,在陶瓷發展史中應有它一定的獨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