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是由化學系、化學工程系、材料系、實驗與分析測試中心、新材料與高技術研究中心(內設五個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理工科結合、產學研結合的教學科研實體。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安徽大學的二級學院。

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58年的安徽大學化學系,后歷經調整,於2000年8月組建成立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10餘人,有在校博士研究生20餘人,碩士研究生350餘人,本科生1400餘人;有3個系,開設6個本科專業;有1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有省級重點學科2個;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2個。

辦學歷史


1958年,安徽大學設立化學系。
1978年,安徽大學進行專業調整,開設了有機合成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本科專業。
2000年8月,原安徽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和應用化學研究所合併組建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2006年,學院獲批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和化學一級學科碩士點。
2009年,學院獲批化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11年,學院獲批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
2017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文化傳統


截至2017年10月,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生會設有主席團、辦公室、文藝部、體育部、心理健康部、外聯部、學科部、生活部、志服部、職發部、宣傳采編部、網路運營部、化辯隊等部門。每年開展新生運動會、籃球賽、小品大賽、“好聲音”歌唱大賽、“四行寢書”寢室文化大賽、誦讀比賽等學生活動。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現任領導


職務名錄
黨委書記胡仁元
院長金葆康
黨委副書記夏林童
副院長孟祥明、夏茹、毛昌傑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全院現有教職工105人,教師中正高職稱28人(含研究員),副高職稱28人(含高級實驗師等);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30人(另有16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具有碩士學位31人,有1人入選安徽省教學名師;2人入選“皖江學者計劃”;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5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2人,安徽大學中青年骨幹教師20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貼2人;學院特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5人,學院還從重點大學、科研院所聘請了二十多位知名學者擔任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朱滿洲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張忠平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金葆康周虹屏

化學系

教 授
田玉鵬袁孝友沈玉華張勝義金葆康楊家祥周虹屏
朱滿洲胡 剛吳傑穎李勝利潘忠穩薛照明宋繼梅
牛和林
副教授
毛昌傑程龍玖盛鴻婷孟祥明古莉娜孔林彭夫敏
馮燕王一敏吳志超馬 文楊 捷許獻雲吳振玉
講 師
方 芳馮燕1郁建華

化工系

教 授
畢紅錢家盛許戈文黃毅萍王武生
副教授
宋林勇邵宗龍劉慶安
講 師
吳明元王 嵩熊潛生張朝霞戴家兵胡大喬張忠潔
朱玉俊程 芹
助 教
鄭爭志徐 暢

材料系

教 授
裘靈光周藝峰李 村楊建軍聶康明程曉敏
副教授
夏 茹陳 鵬王雪梅杜隆超張建安聶王焰馬建明
張 芳黃建炎林宏雲沈效峰
講 師
吳慶雲方 敏嚴滿清徐更生袁玉鵬楊 斌李 鵬
李傳浩蘇麗芬

專業介紹

學院現有一個無機化學博士點和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應用化學、分析化學四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有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5個本科專業和一個重點實驗室,其中無機化學為省級重點學科,綠色高分子材料為省重點實驗室。現有在校碩士研究生64人,本科生958人。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和博士生聯合指導導師5人,在國內外其它大學博士授權點培養和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7人。學院還為大中企業、地方大專院校培養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100多人,其中一部分人已獲得碩士學位。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科研素質和道德修養。初步掌握新能源材料合成、表徵與器件設計、製作方法;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了解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的前沿和發展方向,具有創新意識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具備承擔應用技術開發和科技管理的能力,能在新能源企業及相關領域從事生產、科研、教學、管理工作,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為國家和地方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求的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科學基、材料工程基礎、固體物理、新能源材料導論、理論電化學、電化學測量、化學電源、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及相關實驗課程等。
就業去向:可任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就業去向、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教師等;同樣可以繼續讀研讀博。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化學(本科四年制)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具備化學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有較高英語水平、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在化學化工以及與化學相關的科技領域從事科研、教學、化工生產質量控制、產品質量檢測、技術管理等工作,有創新意識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化工基礎、儀器分析、中級無機化學、化學信息學等。
就業去向: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廠礦企業和行政管理部門等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管理、分析測試、商品檢驗等工作,也可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應用化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具備應用化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及實踐工作能力,受到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實驗訓練,具有較高英語水平、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在化學化工及材料科學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生產技術、生產管理、新產品開發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化工原理、應用有機合成、有機結構分析、色譜分析、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信息學等。
就業去向:科研院所、精細化工、生物化工、信息電子材料、石油化工、輕工、製藥、農藥、建材、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也可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等。
授予學位:理學或工學學士
化學工程與工藝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近代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化學工程與化學工藝知識,具有較高英語水平、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在化工過程設計與開發、精細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化工、信息材料等領域從事化學工程與工藝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有創新意識的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化工設備、精細有機合成單元反應、精細化學品化學、精細化工工藝學等。
工作去向: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廠礦企業(精細化工、高分子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醫藥、農藥)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教學、科研、技術開發、生產技術管理、經營貿易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的合成研製、開發、生產管理等工作,也可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和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設計、加工、研究開發及應用能力,具有較高英語水平、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具有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材料力學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合成工藝學、聚合物材料近代測試技術等。
就業去向:可在科研、設計單位、工礦企業(如建材、冶金、化工、電子、輕紡等)等企事業單位從事高分子材料與化工的研製、設計、開發和管理等工作,或在大中專院校從事教學工作,也可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材料化學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理素質,較系統地掌握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有紮實的材料化學、材料工程基礎理論知識,並在材料合成、材料結構與性能分析表徵、材料製備與加工等方面受到科學訓練,具有較高英語水平、較強計算機應用能力,能在材料領域內從事科研、技術開發、工藝設計、生產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或產品研發人才。
主要課程:有機化學、物理化學、材料結構和性能表徵方法、材料科學導論、材料合成與加工、材料結構與性能、材料工程、功能材料、複合材料、材料信息學等。
就業去向:可在與化學、化工、材料、環保及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研究、開發、設計和管理工作,或在大中專院校從事教學工作,也可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或理學學士

人才培養


學院積極探索以紮實的基本理論、較強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質為內容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改造和建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基礎課程教育,強化實驗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幾代教師的努力,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他們中有院士、博導、國家百人計劃人才、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等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綠色高分子材料省級重點實驗室、無機有機雜化功能材料化學省級重點實驗室、功能無機材科化學省級重點實驗室、高性能橡膠材料與製品省級重點實驗室
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基高分子材料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苷類藥物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據2020年2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獲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多個。
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部分)
項目名稱項目類別主要參與者/負責人
質子耦合電子轉移紅外光譜電化學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金葆康
CO2電化學還原界面的構築及還原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金葆康
基於AIE配體雙光子吸收配合物的可控合成、構效關係及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周虹屏
無機基有機雜化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可控制備、構效關係及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周虹屏
氮雜大環過渡金屬配合物催化的新型Briggs-Rauscher體系的非線性反應動力學性質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胡剛
單一粒子上轉換髮光可調的納米探針及其生物標記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張忠平
鹼土-鹼金屬簇合物的設計合成及催化性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盛鴻婷
芯-殼結構金屬-有機骨架磁性光催化材料的設計、可控制備及催化性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方誌
新型雙控納米複合藥物載體的構築及其給藥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方誌
雜多核稀土-鹼金屬多面低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及催化性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馮燕
高內涵光電顯微平台研製國家重大儀器專項研究金葆康
基於協同效應的新型雙核鹼土金屬催化劑的合成及其性能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盛鴻婷
雜多金屬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活性調控安徽省教育廳項目盛鴻婷
鹼土(稀土)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可生物降解環內酯的研究安徽省教育廳項目盛鴻婷

科研情況


學院重視和加強科研工作,在繼續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致力於應用研究和知識創新,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努力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知識貢獻和技術支持。學院致力於光電功能配合物、光電高分子功能材料、分子模板技術製備無機功能材料、敏感材料與感測技術、納米功能材料及複合材料、水性聚氨酯新材料、精細化學品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承擔了一大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計劃子項目、國家地方重大攻關、科技部基金、教育部基金、省攻關、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取得了近百項科研成果,獲省級以上獎勵10餘項,獲國家專利9項,20餘項成果通過專家鑒定,有74項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公開發表研究論文300餘篇,其中SCI收錄150餘篇。

科研方向


光電功能配合物
1、光功能配合物的分子設計與合成
(1)合成了九十多種具有非線性光學活性的配合物,測定了其中八十多種配合物晶體結構,對它們的電化學性質、磁性質、譜學性質、非線性光學材料的分子設計和分子計算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2)通過分子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 D-p-A、D-p-D、L構型的有機、半有機化合物,並對它們的譜學性質與結構的關係進行了探索,得到了十多種具有強雙光子吸收的激光上轉換材料;(3)對硫氮希夫鹼配合物非線性光學性質和加成反應機理進行了研究;(4)對藍紫光倍頻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及產生SHG效應的微觀機理及其結晶習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Inorg. Chem.、 J. Organomet. Chem.、J. Mater. Chem.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
2、功能配合物的光譜及光譜電化學研究
(1)利用配體對金屬離子的高選擇、高靈敏反應建立了具有創新性的主次波長和b-修正光譜配合物痕量分析方法及理論,該方法可有效地消除配體本身顏色對測定的影響,能方便地求出深色混合液中配合物的吸光度。完成了多種配合物的光度分析應用研究。(2)在研究配合物電化學性質的基礎上,製備了多種大環配合物修飾電極,建立了配合物的極譜分析方法。將無機納米材料修飾至電極表面,研究生物大分子在這類修飾電極上的直接電化學行為以及配合物與生物大分子的作用機制,利用現場光譜電化學(紅外、紫外、熒光、拉曼等)方法研究光電功能配合物分子間電子轉移機理及分子內電子離域過程,為設計、合成分子導線、分子開關等元件奠定基礎。
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upra. Chem.、 Australian J. Chem. 、Bull. Chem. Soc. Jpn.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在該方向上,承擔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973”子項目、1項教育部中青年骨幹教師基金,參加1項國家攀登計劃。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有120多篇被SCI、EI收錄,研究成果獲省級獎3項、省政府青年科技獎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學術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方向研究無機/有機敏感材料的製備、結構表徵、修飾、設計等,以及感測和檢測技術及應用,在感測技術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敏感材料與感測技術
本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無機敏感材料設計、合成與表徵
應用溶膠-凝膠方法,製備出二氧化錫、鐵酸鑭、氧化鐵、二氧化錫/氧化鐵、二氧化錫/氧化硅等薄膜和複合薄膜。對其微觀結構和敏感機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在厚膜無機敏感材料方面,主要研究了新型厚膜力敏功能材料的製備、工藝、微結構、機理以及厚膜力敏感測器設計及集成化。進一步探討了基於納米技術的新型厚膜力敏材料製備、機理及性能,以實現在極端苛刻環境下(面向海洋探測等)的特種感測器的研究。
用無機敏感材料組裝的氣敏感測器,根據新提出的動態氣體檢測方法,對CO、H2、乙醇等氣體進行了動態測試,實驗結果表明動態測試譜圖具有氣體特徵峰,氣體的濃度和特徵峰面積成正比。建立了氣體在敏感材料上的反應數學模型,解決了半導體氣敏材料的選擇性問題。
2、無機/有機敏感材料的設計、合成及表徵
模仿生物細胞所具有的感測、處理和執行功能,合成具有環境敏感性的納米空心微球。以單分散性好的二氧化硅納米粒子為模板,採用無皂乳液聚合方法,將具有溫度敏感性或pH敏感性的聚合物包覆在二氧化硅粒子表面,用HF除去二氧化硅,即形成對環境溫度或pH值敏感的納米空心微球。微球空穴大小可由二氧化硅粒徑控制。探討了聚合物分子結構與微球敏感性之間的關係。由於微球大小和球壁通透性可由環境溫度或pH值控制,因此在微反應器、酶固定化、基因轉染以及藥物靶向輸送方面有潛在的應用前景。採用仿生原理製備對其它環境因素(如化學物質、生物物質等)敏感的智能微球是本方向今後的主要研究工作。
3、無機特種功能薄膜材料製備及表徵
採用物理與化學方法製備了給定化學計量比的(Ag, Cu, Al)-MgF2系列複合金屬陶瓷薄膜,高磁能積新型稀土-錳鉍(RE-MnBi)合金永磁膜,從實驗和理論上解決了成膜技術中薄膜組分、粒度、結構和分佈的控制問題。用電負性理論解決了成膜過程中的氧化問題;用現代分析技術研究了薄膜的組分、微結構、化學態以及薄膜的光譜和微結構之間的關係。探討了薄膜在作為低溫度係數金屬陶瓷膜電阻材料、永磁性、太陽能轉換器件的膜層材料、以及選擇性光學吸收材料方面的應用前景。
在該方向上,承擔了2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院、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中科院科技發明三等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安徽省發明銀獎2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1項,國家專利15項。

對外交流


學院不斷擴大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德國Tuebingen大學、馬來西亞科學技術大學、埃及Helwan大學、台灣大學、台灣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蘭州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南昌大學、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安徽化工研究院等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學院與安徽省國風集團、國通管業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永佳集團豐樂集團、榮事達集團、浙江省萬向集團、山東省樂化集團等大型企業聯合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