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褒

陳子褒

陳子褒(1862-1922),名知孚,號榮袞,又號耐庵,江門外海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光緒三年(1877年)考取秀才,光緒十九年(1893年)考取廣東舉人第五名。他在中舉后,潛心學習,準備參加會試。然而,在他中舉的第二年,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他痛感屢遭外國侵略,喪權辱國;又見日本明治維新后,轉弱為強,因而萌發出變法圖強的意識。1895年,陳子褒赴京會試時,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的“公車上書”行動,並加入“保國會”,積極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他逃往日本。

從事啟蒙教育


1901年,陳子褒赴澳門,開辦灌根學校,從事啟蒙教育工作。他認為要實現國家富強,必須從教育婦女兒童入手,而不能將希望寄托在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身上。當時我國還在使用文言文,他認為這種書面語言和口語相距過遠,初學文學者難以理解和運用,於是他自己編寫了 粵語白話小學教材,內容有科學常識、帝國主義侵華史等。在兒童有了一定基礎后,再講文言文。他編寫的課本有《七級字課》、《釋詞》、《簡易信札》等30餘種。

倡導同姓結婚


陳子褒於民國初年,在江門外海發布《通啟》,倡導外海陳姓四大房互通婚姻。這是中國第一份贊成同姓結婚的倡議書。
外海陳氏於元朝至正十年(1350年)由外地遷入,到民國初年,經560年的繁衍,已成為族大人多的大姓。而外海陳氏中,歷來功名鼎盛,書香門第特別多,按照當時“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的婚姻觀念,不少陳姓子女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即使破格遷就,外姓人家也不敢高攀
陳子褒
陳子褒
,因而不少人家特別是世家子女婚配困難。陳子褒認為,只有打破同姓不得結婚的限制,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指出,在遙遠的古代,由於人們剛有姓氏,故此同姓者血緣相近。“同姓婚配,其生不蕃”是符合優生要求的,而外海陳姓四大房之間,已歷經二十幾代,已非近親血統,通婚已絕無問題,對後代決無不良影響。由於這份通啟理據充份,外海知識分子陳仲偉、陳德芸、陳輯五在通啟上簽名支持,印發全鄉。可惜當時把持鄉政的人是封建頑固派,他們認為陳子褒等人背棄禮法,是罪人。他們以大逆不道為由,革去陳子褒及簽名支持者的胙肉(祠堂祭祖後分給各人的祭肉),以示開除族籍,從而使這一合理的倡議,在幾十年內得不到推行。

子褒學塾


由平民教育家陳子褒創辦的塾館。創辦於1898年。先在澳門設館,採取新的教學方法教授生徒。1918年,由澳門遷校至香港,設子褒學塾于堅道31號,後來又設女校於般含道25號,男女學生人數大約有300人,是當時香港最具規模的學塾。陳子褒親自執教,並且編纂教材。以後,子褒學塾改名為子褒學校。據1921年的《子褒學校年報》記載,子褒學校有男教師14名,女教師6名,所授課程除了體育與手工2科欠缺外,與現代小學課程相差無幾,而且還包括了部分中學課程。
1922年停辦。

啟蒙課本


《改良繪圖婦孺三字四字五字書》是民國初年流行於粵港澳的啟蒙識字課本。作者陳榮袞,字子褒 (1862--1922),自號婦孺之仆,是清末民初廣東著名的愛國教育家、出版家。
陳子褒的課本中以《婦孺三四五字書》最為普及,他以“早起身,下床去”的《婦
陳子褒手跡
陳子褒手跡
孺三字書》代替“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宇經》;以“同台食飯,手胯莫橫”的《婦孺四字書》代替“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千字文》;以“記得細時好,跟娘去飲茶”之<婦孺五字書》代替“天子重賢豪,文章教爾曹”的《幼學詩》,是清末改良教本與教法的先驅。現在看到的陳子褒最早的啟蒙課本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第三版的《改良婦孺三字書》。還有光緒二十九年再版的《改良婦孺三字書》,以及民國二年(1913年)出版的《婦孺三四五字書》。民國建立,政體更新,廣東革命政府認為陳子褒的書“共和適用”,批准繼續通行。民二年版刪去光緒二十九年版讚揚光緒皇帝的句子“願我皇,無災害,願我皇,萬萬歲”,增添了共和民主的新內容。 《婦孺三字四字五字書》內容淺顯,富於廣東地方特色,分修身、趣味、名物三部分,由淺入深,由近及遠,開擴兒童視野,培養愛國主義思想。課本還有圖畫。今天著來,這些圖畫確實相當粗糙,當時卻大大吸引了婦孺們的學習興趣。課本內容讀來如同歌謠,朗朗上口。現今廣東七八十歲的人,不少人尚能背誦書中的句子。

人物逝世


陳子褒於1915年將學校遷至香港,1922年在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