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位於松山區西北部,全鄉總面積219平方公里,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農牧結合鄉。全鄉轄21個行政村,年平均氣溫4.8℃,≧10℃以上積溫為2200℃,持續日照160天左右。有標準式舍飼暖棚2700多平方米,舍飼優質蓄2210頭。豐富的天然草場和階梯形的林業分佈造就了大夫營子鄉盛產多種綠色食品和特異的景觀,淳樸的民風使大夫營子鄉和諧而快速發展。

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松山區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位於松山區西北部,建於一九八四年。距市區約83公里,北與大碾子鄉、大六份鄉接壤,東、南與大廟鎮毗鄰,西與東山鄉、圍場縣山水相連。東西長17.5公里,南北寬10公里。全鄉總面積219平方公里,是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農牧結合鄉。
每年勞務輸出人數達2500多人,實現戶均1人。2003年全鄉人均純收入達1133元。

行政區劃


大夫營子鄉下轄21個行政村:娘娘廟村、曹家溝村、蔡家溝村、喇嘛台溝村、慶昌德村、七家村、大夫營子村、崔家營子村、顧家營子村、牟家營子村、東山村、上窩鋪村、大杖房村、大河西村、小杖房村、大營子村、大碾子村、馬連川村、張家營子村、澇泡子村、宋家店村。

地理氣候


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地理形狀複雜,地勢西高東低,是個山溝縱橫、平川極少的高寒山區,5個半山半川區村和5個丘陵山區村。
?R10℃以上積溫為2200℃,持續日照160天左右,年降雨量在310-400?L之間,無霜期137天。氣候具有多季風、少降雨、富日照、寒署變化激烈、乾濕周期明顯的特點。全鄉有耕地面積47,423畝,其中水澆地面積為11,000畝。有小型水利工程80處。主要農作物有土豆、玉米、等。土豆年平均種植面積已達1萬畝,成為本鄉經濟支柱。

資源豐富


境內分佈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瑩石、褐煤,貯量豐富。轄區內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野生畜禽主要有狍子山雞山兔等,藥用植物有甘草柴胡、黃芩等。盛產黃花、蘑菇等珍貴野菜。
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
有反季節蔬菜大棚500平方米,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
2001年到2003年間,全鄉退耕還林12400畝,主要分佈在蔡家溝和喇嘛台溝兩村的漫甸上,那裡將成為該鄉獨特的風景區。
有標準式舍飼暖棚2700多平方米,舍飼優質蓄2210頭(只)。存有清康熙年間建的萬佛寺遺址。現正在申請恢復建設中。
現有小型土豆加工廠七處,年加工土豆1400萬公斤,土豆粉烘乾廠一處,包攬東山、大碾子、大夫營子三鄉的土豆澱粉烘乾。
2003年度受區委、區政府勞務輸出一等獎,生態建設一等獎,三大經濟指標三等獎。

經濟發展


大夫營子鄉 土豆
大夫營子鄉 土豆
山川縱橫的大夫營子鄉,地形氣候懸差,景觀宜人,資源富饒,交通方便,通信便捷,政策寬鬆,後繼經濟潛力大。黑化的經山縣路貫通全鄉,鄉路網路健全,通行和載運能力巨大;本鄉電話戶數已達40%,並有移動和聯通網路覆蓋全鄉;眾多的山石蘊涵著豐富的各種礦產;豐富的草場建有10萬千瓦風力發電廠和眾多的旅遊景點,產天然黃花2.5萬公斤,野生蘑菇1.2萬公斤;肥沃的土地,出 產澱粉含量高的優質綠色馬鈴薯,全鄉年種植面積4萬畝,產優質土豆1.2億公斤,建有四十多個澱粉加工廠和四處澱粉烘乾廠,並出產優質雜糧雜豆5000多噸;茂盛的林木,年採摘山杏核20萬公斤,年培育香菇100萬袋,出產香菇15萬斤。
700多平方公里的大夫營子鄉正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激活資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用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栽桐引鳳,創建和諧社會,構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共築三維發展。
實施“生態固本,工業起步,夯實基礎,產業致富,旅遊事業邁大步”是大夫營子鄉永遠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夫營子鄉耕地面積10.2萬畝,草場面積20萬畝,有林面積27萬畝,山川縱橫,景色怡人,交通通訊便捷,資源豐富而政策優惠,吸引了眾多的有識之士和商業同仁,在平安的投資環境中用物質技術改造產業,逐步提高產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悟發展真諦,創經濟新高,謀和諧之路。
大夫營子鄉年推廣優質土豆4萬畝以上1.2億公斤,建有固定資產2000多萬的4處澱粉烘乾廠和40多處澱粉廠;年種香菇100萬袋,產菇15萬斤;雜糧雜豆5000多噸,產山杏20萬公斤,並建1500立方米保鮮庫一處;調整養殖業基礎母牛年存欄6000頭,羊3萬隻,生豬2萬頭,蛋雞30萬隻;並持續合理增長,礦產資源開發打造工業基礎,30萬千瓦風電併網發電,並成為旅遊景點,鑄造的平台挖掘潛力巨大,望各界精英攜手共進,共創輝煌。無論是生機流溢的春季、萬物復甦的夏季,大夫營子鄉永遠會給您秋季碩果累累的充實和自信。在創新和諧大夫營子的各項事業中,催生您的鏈條經濟效益。

文化氣息


大夫營子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和優良的傳統,憨厚淳樸的民風造就了熱情好客的習性。物質豐富的資源蘊涵著無限商機和經濟潛力,基礎設施的完善推動著新農村開拓的機遇,松山區的“小西藏”正在市場經濟中展開勃勃生機和旺盛的活力。

農業概況


大夫營子鄉位於松山區西部,年積溫低,晝夜溫差大。根據這一氣候條件,鄉黨委、政府將富民產業培育的切入點放在了土豆種植上。通過成立專業協會引導產業發展。鄉黨委、政府牽頭組建了由60人組成的大夫營子鄉土豆產業協會。協會具體負責產前土地種子的引進,產中種植技術的指導,產後土豆的銷售。通過協會的引導,推廣覆膜土豆面積近2000畝。專業協會的引導,規範了產業的發展。土豆平均畝產都在1500公斤以上,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壯大產業發展。鄉黨委、政府積極為企業的發展跑資金、跑項目,培育了以蒙森農產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澱粉加工企業。培育大企業的同時,其他48家澱粉加工廠協調發展。加工企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土豆的賣難問題,並保證了土豆價格穩中有升,即使今年遭受了旱災土豆產業收入也沒有大幅下降,僅此一項全鄉人均增收500元。

旅遊資源


松山區大夫營子鄉不斷加大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整合力度,2006年,全鎮接待遊客5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百萬元。
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
大夫營子鄉地處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和河北交界處,距赤峰市區不足85多公里。境內萬佛寺、皇家漫甸、天主教堂、萬畝草田林網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分佈的錯落有致,旅遊資源佔到了松山區的近一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讓大夫營子鄉的旅遊事業得到發展。為了把旅遊產業做大做強,松山區大夫營子鄉加大了旅遊資源宣傳力度。他們拍攝了反映當地旅遊資源的一 部分專題片《大夫營子風光》在松山黨員教育頻道上進行了播放。在內蒙古電視台上播發了“山體卧佛”的新聞。同時,他們還投資近百萬元對萬佛寺進行了修繕,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將旅遊資源按人文、自然、工業旅遊等進行了分類。
在大夫營子鄉80多颱風機矗立草原,場面蔚為壯觀。由大唐風電投資5.28億元建設的一期風電工程已經竣工投產,二期工程正在抓緊施工。結合風電項目開發,引資80萬元的蒙古大營旅遊開發項目也正在夜以繼日施工,爭取在旅遊旺季前投入使用。通過旅遊資源開發,景區附近的農民在農閑時節以養馬、賣山野菜等可以獲取一定數量的收入。2006年,大夫營子鄉上窩鋪村農民尹德山僅靠撿蘑菇一項就收入了3000多元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