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食

冰食

冰食,古時對於冰飲的稱謂,據稱是現代冰激凌的起源,最早源起於西周,鑿冰搗碎后同水果一起食用。

目錄

簡介


“冰食”是古時冰飲的稱謂。殊不知,“冰食”至今起碼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禮記·月令》記載:“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楚辭·招魂》又曰:“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冷飲和冰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西周時期,冰製品已開始出現在上層社會,西漢以後,則為豪門貴族的夏季奢侈品;到明清時代,夏季食冰已擴展到北方大都市的街頭巷尾,並成為一專門行業。
歷史
相傳,數百年前,中國人就知道將冬天結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塊,儲存於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搗碎的水果攪拌后食用。
元代開始生產冰激凌,為了保守製作工藝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頒布了一條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激凌的敕令。
直到13世紀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冰激凌的製作方法帶回義大利,后又傳到法國和英國。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里,居民們喜歡吃奶冰。”所謂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點的基礎上做出來的冰激凌,元人將平常食用的果醬和牛奶混入其中,這樣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樣,比冰塊要柔軟很多,入口即化。當年,英王亨利五世舉行加冕典禮,用來宴請賓客的一種冷凍冰點心,被認為是最早的冰激凌。英王吃過這道冰涼清香的甜點后讚賞備至,后得知它源於古老的中國而敬佩不已。
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廣泛。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橫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讚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可見當時冷飲製作的水平相當高。三國時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辭·招魂》有“華酌既陳,有瓊漿些”之句,後面又提到一種“柘漿和瑤漿”。柘漿,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瑤漿,泛指用各種鮮果榨汁加工后的糊狀冷食。這瓊漿柘汁,可以說是現代的乳酪、冰糕、杏仁露枇杷露的原始產品。唐代更開始公開出售冰製品,據《唐摭言》載,盛夏蒯地人賣冰於市,過路人熱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為快。卻不料賣冰者自以為奇貨可居,故意把冰價抬高,結果路人一氣之下都忍熱走開了,不一會兒,冰都融化了,蒯地人終於弄巧成拙,賠了本。晚唐時,商人為了招徠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顧客。冷飲在宋代發展得很快,而且種類繁多,出現了冷飲專賣店。楊萬里詩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北宋汴京(今開封)的冰店裡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當時的冰鎮酸梅湯,更是風味獨特。南宋臨安(今杭州)街上賣的有“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劉松年的《茗閱賭市》、宋書家的《半茶圖》,還把出售冷飲的場面畫入畫中。元代以後,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在冰中加入蜜糖和珍珠粉。元好問《繼夷堅志》中就有:洮水冬日結小冰,圓潔如珠,盛夏以蜜水調之加珍珠粉。明清時,不少美味冷飲名品相繼出現了,僅《紅樓夢》中就有酸梅湯、玫瑰露、木樨露、涼茶及玫瑰鹵子湯等記載。據史書記載,當時北方的賣冰者們,常以銅盞相碰作響來招徠顧客,為此,清代詩人王渙洋曾作詩讚道:“櫻桃已過茶香減,銅碗聲聲喚賣冰。”由此可見,當時的冷飲已經比較普遍了。
冰食
拼音:
解釋:1.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