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書

古印度民族編寫的的宗教文獻

梵書(天城體或譯為凈行書)是古印度的一種宗教文獻。

文獻簡介


梵 ^!。譯婆羅,釋婆羅吠陀聖典獻。吠陀,狹義指四吠陀之本集(梵 Sam!hita^);廣義則合本集及梵書(廣義),總稱吠陀。梵書為婆羅門教奠定了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吠陀本集包括祭儀時讀誦之讚歌、祭詞、咒詞。梵書亦有廣義、狹義之分,規定祭儀之實踐方法,或解釋讚歌、祭詞之意義,說明祭祀之起源、秘義者,屬廣義之梵書,其內容可分為梵書(狹義)、森林書(梵 A^raN!yaka)、奧義書(梵 Upanis!ad)三部分。其中梵書(狹義)又分儀軌(梵 vidhi)與釋義(梵 artha-va^da)二部分;儀軌為規定祭祀之順序方法、讚歌之用途等,釋義則解說讚歌之意義及語源、祭祀之起源及其意義等。森林書及奧義書則同為考察祭祀及人生之意義,二者均重理論;其中奧義書尤深探哲理,又特名為吠檀多(梵 Veda^nta)。
梵語 ^^ ^^-。古印雅族元六紀,古。梵寐。阿育王法敕之刻文,以及印度中央州薩迦爾(Sagar)地方出土(西元前三百年頃)之貨幣,皆書此字體。西元第四世紀之遺物中亦發現不少書此字體者。又此文字雖為印度古來固有者,然據近代研究,與腓尼基文同屬閃族(Semitic)語系,經由印度商人之傳入,於西元前五百年頃完成四十七字母。此文字最初隨閃族語系習慣由右向左橫寫,於中央州出土貨幣亦同樣由右向左,然阿育王刻文等則由左向右橫寫。阿育王時代之文字,特稱為古代孔雀王朝文字,廣行於全印度,亦普及至錫蘭。西元一世紀頃,產生北方梵書漸次以方形、南方梵書漸次以圓形書寫或刻出之傾向。至第四世紀頃,兩者之差異則更明顯化。

主要內容


梵文
梵文
梵梵語,婆羅及印聖典吠陀。編約元-,段稱“梵”。早梵夜柔吠陀黑夜柔吠陀編,僅存殘篇。存梵,百梵。
梵書為散文體,其主要內容是對吠陀本集的解釋,並講解吠陀的祭祀儀式。大抵教授吠陀的各個學派都分別編寫了自己的梵書。梵書主要記載舉行各種祭祀的起源、規定和論述,也保存了大量神話和古代帝王的傳說故事。在語言學上,梵書是一種重要的文獻。
每部梵書都與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中的一部聯繫起來,並屬於特定的吠陀學派。

歷史


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典籍,是附在吠陀之後解釋吠陀的一類書籍。亦譯“凈行書”、“婆羅門書”。大約產生於公元前10世紀下半葉。當時,古印度編纂、解釋吠陀的派別甚多,各派都有自己的梵書,而留存至今僅十四、五種。其中較為重要的有:屬《梨俱吠陀》的《他氏梵書》、屬《娑摩吠陀》的《二十五梵書》、屬《黑夜柔吠陀》的《鷓鴣氏梵書》和屬《白夜柔吠陀》的《百道梵書》。內容基本有 3個方面:①儀軌,即解釋吠陀的祭儀和行祭的細則;②釋義,即吠陀讚歌、祭詞的詮釋;③吠陀終極,即森林書和奧義書,闡述吠陀終極的目的。森林書與奧義書附於梵書之後,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梵書。梵書雖然主要在於解釋吠陀的儀軌和詞義,較少涉及哲學問題,但它們在神學上和哲學上則上承四吠陀之宗義,下啟奧義書之玄門。
《梨俱吠陀》後期,吠陀教從多神論向一神論過渡,生主、禱主、造物者、原人四個大神居於突出地位。吠陀哲學家認為,這四個大神具有比其他天神更普遍的、更超越的神格。隨後,四神合為一神──“原人”。原人在神學上被賦予四大神明共有的最高特徵:全知全能,創造宇宙,在哲學上被理解為宇宙的本原,同時理解為宇宙的體現。

梵書哲學


梵文六字大明咒
梵文六字大明咒
梵書繼承了吠陀這一原人理論,並將原人發展為"梵",使“梵”的概念成為梵書哲學的主要標誌。這也是“梵”這個印度 唯心主義哲學的根本範疇在印度宗教哲學著作中第一次出現。梵書哲學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過程:首先,在神學上,用禱主取代生主。梵書哲學家廢生主,立禱主,主要是為了:①加強婆羅門種姓的神聖性。梵書時期是印度奴隸佔有制開始穩定的時期,婆羅門壟斷了對吠陀的解釋。他們將最高之神稱為“梵主”(婆羅門主),祭神的人稱為“梵志”(婆羅門種姓),宣揚神為人之本性,人為神之體現,因而人與神共一梵體,婆羅門種性與神同樣神聖,所以婆羅門應受到同神一樣的尊敬。②對付剎帝利的挑戰。在此時期,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種姓之間出現了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鬥爭。剎帝利開始不承認婆羅門對吠陀解釋的絕對權和世襲權;同時認為婆羅門並不完全通曉吠陀奧義,因而不斷在神學上和哲理上向婆羅門提出挑戰。婆羅門哲學家則力圖確立“梵”為至高無上之神,宣揚只有婆羅門對“梵”的解釋才是權威的、正確的。“梵”是古印度人的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較高級的抽象概念,它的出現標誌當時人類智力的提高。
其次,在哲學上,梵書哲學家在生主──原人基礎上發展了“梵”,認為梵為知識的源泉。而知識的具體形式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這就把梵看作知識之體,把吠陀看作知識之用,故《百道梵書》稱梵為萬法之基。
隨著梵在哲學上的演變,梵從自身又產生出一個與梵同體的“我”。《百道梵書》說:“梵自在體說:‘我將獻我自己的我於眾生之中,而眾生亦將復歸於我自己之我之內’”。梵書哲學家在此表述了大我小我的哲學關係,認為梵自在體為大我,大我化為現象界的眾生或無數的小我,而無數小我又從未離開包攝萬有的大我。這一大小相涉、梵我相即的理論為即將向完善梵我體系的奧義書哲學過渡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條件。
梵書還繼承吠陀關於識、原素、有無、輪迴、梨多(道)等哲學觀點,並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現存17部梵書


每部梵書都與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聯繫起來,並屬於特定的吠陀學派。現存的17部梵書是:梵文悉曇咒輪

附屬於梨俱吠陀:

o 愛達羅氏梵書(或譯為他氏梵書)
o 海螺氏梵書(或譯為賞伽衍那梵書,又名憍屍多基梵書)

附屬於娑摩吠陀:

o 二十五大梵書
o 二十六梵書(被認為是二十五大梵書的附錄)
o 歌者梵書
o 耶摩尼梵書(或譯為闍彌尼耶梵書,又名多羅婆伽羅梵書)
o 耶摩尼奧義梵書
o 賞醯特奧義梵書
o 世系梵書
o 娑摩術梵書
o 提婆達耶也梵書
o 阿爾塞耶梵書(有兩個屬於不同學派的版本,另一版本即耶摩尼學派的耶摩尼阿爾塞耶梵書)

附屬於夜柔吠陀:

o 百道梵書(唯一一部屬於白夜柔吠陀的梵書,有兩個屬於不同學派的版本)
o 迦陀迦梵書
o 羯毗私陀羅迦陀梵書
o 慈氏梵書
o 鷓鴣氏梵書(或譯為泰帝利耶梵書)

附屬於阿闥婆吠陀:

o 牛道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