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德古拉之吻的結果 展開
- 愛爾蘭作家斯托克創作小說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德古拉之吻
愛爾蘭作家斯托克創作小說
德古拉之吻,是愛爾蘭作家布蘭姆·斯托克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世界範圍內最暢銷的小說之一。整部小說是以幾位主人公的日記、書信以及報紙上的新聞報道的格式來呈現的。塑造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吸血鬼—德古拉伯爵,和他的宿敵—吸血鬼獵人范海辛,通過主人公的描述,側面描寫出德古拉殘忍與狡猾的性格特徵。
斯托克的《德古拉》以書信、日記、電報、報紙通訊等形式,時空交叉描寫了一個吸血鬼的施暴和滅亡的故事。公證人的年輕書記喬納森·哈爾克爾被派去往特蘭西瓦尼亞處理德古拉伯爵的房產事宜。但來到伯爵的城堡后,即被伯爵幽禁。期間從種種跡象看來,他覺得這個伯爵可能是一具殭屍,一個夜裡從棺材里出來的吸血鬼。他暗暗監視德古拉的行徑,雙方展開了一次次鬥爭。起初是對方佔了上風,得以去吸哈克未婚妻威廉·米娜的朋友露西·韋斯特拉的血,使她血被吸干而死。最後,約翰·希瓦爾德醫生請來他的老師,荷蘭專門獵獲吸血鬼的專家亞伯拉罕·范·黑爾辛教授和美國的吸血鬼獵人昆西·莫里斯,莫里斯用匕首刺穿德庫拉的心臟,使他立刻化為灰燼,米娜也獲得了解救。
第一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 第十章 西沃德醫生給漢·亞瑟·郝姆伍德的信 | 第十九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
第二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之繼續 | 第十一章 露西·韋斯頓拉的日記 | 第二十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
第三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之繼續 | 第十二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二十一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四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之繼續 | 第十三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之繼續 | 第二十二章 喬納森·哈克的日記 |
第五章 米娜·穆雷小姐給露西·韋斯頓拉小姐的信 | 第十四章 米娜·哈克的日記 | 第二十三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六章 米娜·穆雷的日記 | 第十五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之繼續 | 第二十四章 西沃德醫生的留聲日記,范海辛口述 |
第七章 剪切自8月8日的《每日一刊》 | 第十六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之繼續 | 第二十五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八章 米娜·穆雷的日記 | 第十七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二十六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九章 米娜·哈克給露西·韋斯頓拉的信 | 第十八章 西沃德醫生的日記 | 第二十七章 米娜·哈克的日記 |
德古拉之吻
《德古拉》於1897年5月26日在英國出版。最初,斯托克原想把小說的題目取為《不死的殭屍》,書稿出版前幾個星期,手稿上的所寫的題目也是《不死的人》。直到讀了威爾金森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公國記》,才突然決定改用《德古拉》作書名。
恐怖寓意。小說中恐怖形象和陰森氛圍的塑造是“通過鋪延以吸血鬼德拉庫拉為中心的魔鬼世界來營造和實現的”,使讀者好似在窺探陰暗污穢的古堡里上演的一出恐怖戲碼。小說起始便倏忽的呈現出一系列神秘聳人的形象,偏僻的古堡,荒涼的黑夜,突然而至的狼人,和怪叫的蝙蝠,不明就裡的煙霧等形象都作為背景因素喚起了讀者心中對於陰森恐怖場景的回憶與印象,從而把一個驚懼恐怖的世界展現在讀者眼前。這種手法也被廣泛用於十九世紀的哥特式小說中。利用各類恐怖因素對周圍環境的渲染,一方面介紹了德古拉的特徵及身份,另一方面也利用這些形象擴大讀者的想象力和增強理解力,為整部小說奠定了一種恐怖、慌張的基調。德古拉的存在以及對其形象的感知,是人眼或者心理的自我感知,是對當下社會心態的生動描寫和呈現。喬納森對古堡的到訪和熟悉實則是開始了“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和爭鬥,同時暗示著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與被殖民國家之間征服與反抗的微妙關係。小說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個光怪陸離、離經叛道的世界。身置這樣的世界中,怪物有多恐怖,讀者內心就有多焦慮。吸血鬼德古拉代表著強烈的佔有慾和種族入侵慾望,他試圖從遙遠的東歐侵佔倫敦,趁女性熟睡之際,通過控制她們的意識,吸食其血液來繁衍自己的種族,擴大自己的領地,稱霸大英帝國。同時,被吸食血液的女性也被轉化為當時社會中的異類。她們跳脫出男性權威,不再受傳統觀念和習俗的束縛,自由地表達自身的好惡和慾望,具有了十九世紀末英國社會中湧現的“新女性”的特質,而這一新現象在當時是不受主流人群認可的。德古拉企圖顛覆英國社會和諧正統秩序的形象正是大英帝國進行資本積累、大肆殖民擴張歷史的影子和自畫像,是對帝國殖民統治的反寫。同時,德古拉的整個陰謀是逐漸走向衰落的大英帝國對本國政治前途的擔憂,是對正在對殖民主義進行反抗的附屬國和正在強勁發展的後起國家隱隱擔憂的表徵。
德古拉之吻
《德古拉》已被公認是一部經典,不但被翻譯成多國文字,還多次被改編成舞台劇、電影及電視劇,影響了幾代作家。以作者的姓名命名的布拉姆·斯托克獎,是恐怖小說的最高獎,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等就曾獲此獎。這部小說廣泛流行,以至於一提到吸血鬼,人們首先想到德古拉,“德古拉”近乎成為“吸血鬼”的代名詞,其家鄉特蘭西瓦尼亞也成為許多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德古拉》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開啟了吸血鬼題材小說的先河,為後代的吸血鬼文化提供範例。同時德古拉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成為文學史上延續百年長盛不衰的經典角色。
小說出版后,沒有立即暢銷,雖然評論對它讚不絕口。小說出版僅五天,1897年6月1日的《每日郵報》就宣稱它是哥特式恐怖小說的經典,說是和安·拉德克里夫的《尤道弗神秘事迹》、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愛倫·坡的《鄂榭府崩潰記》和艾米麗·勃朗特的《呼嘯山莊》等恐怖小說相比,“《德古拉》在幽暗的魅力上要比這類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都更令人驚駭”。《福爾摩斯探案》的作者柯南·道爾給斯托克寫信說:“我要寫信告訴你,我讀《德古拉》是多大的享受啊。我認為,它是我多年來讀過的描寫魔怪的最好的小說。”
小說家亞伯拉罕·布蘭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1847年11月8日-1912年4月20日)出生於都柏林郊區克隆塔夫,愛爾蘭籍英國小說家,早期曾為都柏林晚報撰寫戲劇評論。1897年出版了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小說《德拉庫拉》並因此成名,至此這本小說和另一位愛爾蘭作家約瑟夫·雪利登·拉·芬努的《女吸血鬼卡蜜拉》一起成為吸血鬼文學的經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