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刺毛蟲的結果 展開
刺毛蟲
動物名稱
刺毛蟲,刺蛾的幼蟲。每年6~9月份是刺毛蟲的盛發期。它屬於鱗翅目刺蛾科。生活史分卵、幼蟲、成蟲、蛹四個時期。該蟲種類較多,我國常見的刺毛蟲有黃刺蛾及青刺蛾的幼蟲。多見於綠色葉面。食葉而生。多毛且易蜇人。常見品種較多,如扁平狀、稜柱狀(如圖)等,多為刺蛾幼蟲。曾大量生長在北方夏、秋季的紫穗槐等灌木和臭椿植物上。幼蟲結繭於枝條上,直徑約6-10mm,呈卵圓形,白色帶灰色條文像微縮的西瓜。有地區稱呼它做刺毛花、火辣子、扒架子,山東淄博地區稱呼掃毛架、掃馬架、騷毛架等。
刺毛蟲是刺蛾的幼蟲。是昆蟲綱,鱗翅目,刺蛾科昆蟲的統稱。成蟲體長10~20毫米,白天靜伏,夜晚飛出活動,有趨光的習性。以樹葉為食。平時生活在各種樹木上,當停歇在有刺的樹枝上時,雙翅豎立,很象樹枝上一枚棘刺。刺蛾是完全變態昆蟲卵產在樹葉上,卵橢圓形,孵出的幼蟲就吃樹葉,幼蟲全身有許多刺突或刺瘤,上面有許多毒毛,這些毒毛觸及人體時,皮膚立即象燙傷似的紅痛並奇癢難受所以俗稱作“刺毛蟲、“洋辣子。幼蟲身上除了有刺突和毒毛外,還有五顏六色的條形斑紋鮮艷醒目,好象一種警戒的色標,鳥類都不敢去吞食。老熟幼蟲在樹枝分叉處或樹千基部吐絲和分泌黏液作繭,繭起先呈透明狀,不久即凝結成象鳥蛋那樣的石灰質硬殼繭,表面還有彎彎曲曲的花紋,我國古代曾稱這種繭作“雀瓮”。有些種類在土中或石塊下結繭,繭灰色。一般是以結繭化蛹越冬。
全世界已知有850種,我國常見的有十餘種,其中以黃刺娥(Cnidocampa flavescens)、褐邊綠刺蛾(Parasa consocia)、雙齒綠刺蛾(Parasa hilarata)的分佈最廣,幾乎遍及全國,危害多種園林樹木和果樹,幼蟲期通常1~2個月,為害嚴重城市行道樹上刺蛾幼蟲蛻皮時,往往有大量毒毛隨風飄落在行人身上使人痛癢和引起皮炎。
在刺毛蟲身體背部的兩邊,從頭到尾有八撮尖刺,那是真正的尖刺,沒有長毛辣子的那樣張揚,短短地,向外張開,看上去精悍許多,刺上人身,立刻就會紅腫一片,會看見明顯的黑點,伴隨難忍的刺痛,過敏體質的人會有暈眩的感覺甚至會有生命危險,這真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尖刺有毒不在長上”。這種洋辣子因為有八撮這樣的尖刺,所以它另外有個名字叫“八角辣” 。
在個別地區稱呼它做刺毛花、火辣子、扒架子或吧唧毛子近幾年較少見。
幼蟲蟲全身長滿帶有毒性的剛毛,一旦與皮膚接觸,剛毛就刺入汗毛孔,使毛孔迅速發炎,腫脹,奇癢難忍,並伴隨疼痛,不敢用手觸碰。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但對沒有汗毛孔的皮膚(比如手指面)一般不造成傷害,所以這種蟲子雖然毒性厲害,但小心地用手指拿它是可以的。
刺毛蟲皮炎是由於刺毛蟲的毒毛刺傷皮膚後由毒毛釋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炎。在刺毛蟲生長較多的地方,死去的刺毛蟲剛毛在一定時間內仍具有毒性,會隨風飄散到人身上,所以沒接觸過刺毛蟲的人也會突然出現刺毛蟲皮炎。
刺毛蟲繭
刺毛蟲離開后的殼
土法治療:患處搽煤油少許,可減輕或消除疼痛、紅腫。由於毒液呈酸性,患處可用稀釋的鹼水或小蘇打水沖洗;用白膠布粘下來,再用風油精塗抹。
刺毛蟲[動物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