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

2001年創辦的公立學校

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簡稱:甌海二高)創建於2001年8月,是一所全日制省三級重點公立高中,溫州市文明單位、文明學校。學校坐落於溫州市區水心河畔,教學設施按Ⅰ類重點中學標準配置。

現有24個教學班,學生1200多人,教職工110人,中高級教師佔71%,省市區名校長、名師及其培養對象、市區級教壇新秀、教壇中堅共28人(次)。學校以“唯嚴、唯誠、求實、求真”為校訓,制度建設規範,師資隊伍整齊,教風嚴謹,學風優良,校風文明。學校創辦以來,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很快,迅速成為甌海區有影響力的一所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在同類學校中處於領先位置,多次獲得市、區教育局表彰。

學校介紹


學校提出了“零缺陷教育”理念,倡導教育教學過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提出了“創精品高中”的奮鬥目標。
學校積極構建“零缺陷”德育管理方式。學校的德育工作本著“品行強化,道德內化,管理自我,發展自主”的思路,努力尋求符合本校實際的德育工作開展方式。學校十分重視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努力拓展德育新途徑,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設立多個校外德育實踐基地,建有中學生業餘黨(團)校、法律學校、家長學校等,開展德育導師制、心理輔導活動,深入開展學生志願者活動,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協作意識、工作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培養和提高。溫州電視台等媒體多次做報道了學校的“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活動。
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
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
學校積極探索“零缺陷”的課堂教學和管理方式。視教學質量為生命,十分重視教學硬、軟體設施建設,完善校園網,實現班班通,並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機制,確保優質的教學質量;十分重視教學科研對教學質量的推動作用,學校承擔著國家“十五”規劃課題《語文素質與人文的發展》的子課題的研究任務,還進行著《OM競賽活動與綜合能力培養研究》、《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中語文新教材備課藝術研究》等省市級課題的研究。
學校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內電視直播台、英語廣播台、校報校刊、“青年論壇”、“青年辯論擂台賽”、校園網站“班級主頁”等是你一展身手的舞台,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多姿多彩。學校注重校本課程開發,重視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校提供給你自主學習的空間,你的學習興趣將在學里得到激發,保證你在學習上向正確道路前進的多種可能性並創造“未來機會”。學生社團活動是學校校園文化的一大特色。現有15個學生學習提高型的文化社團、3個公益類社團、3個理論型社團、5個文藝類社團、4個活動型社團。學生社團多次榮獲省市先進。學校社團活動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

學校榮譽


五四紅旗團委、省二級特色示範學校、溫州市文明單位、省三級重點中學、A級普通高中
溫州市文明學校、綠色學校、溫州市重點中學
全國中學九十九佳文學社

學校大事記


2001年3月30日,溫州市教育委員會發文(溫教普[2001]29號),同意創辦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
2001年8月22日,根據甌教[2001]147號、[2001]148號文件精神,學校聘任和公布了學校行政領導班子組成人員(甌二高[2001]1號)。具體分工如下:章方輝:校長;潘風:副校長兼政教處主任;張文樂:副校長兼教務處主任;高東婭:教科室主任兼教務處副主任;沈家德:辦公室副主任;徐敏:政教處副主任;金小平:教科室副主任;孫建楷:教務處副主任;黃長金:總務處副主任。
2001年9月13日,為創建學校德育網路,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充分發揮全體教職工的育人作用,經研究決定,成立甌海二高德育工作委員會。章方輝同志任主任,潘風同志、張文樂同志任副主任,政教處、年級段、教研組相關人員及各班主任為基本成員。
2001年10月12日,校第一屆學生會成立。林建武同學當選為校第一屆學生會主席。
2001年10月25日-26日,學校隆重舉行首屆田徑運動會,區教育局黃大偉副局長等領導到校祝賀。高一(2)、高二(2)、高三(4)分獲各段冠軍,12人15次達4項國家三級運動員標準。
2001年10月30日,校第一屆黨支部成立,章方輝任書記,高東婭、沈家德為支部委員。
2001年11月5日,學校第一屆工會成立,主席:潘風,委員:徐劍菲、周祿良、姜林陽、毛小茹,經審委員:韋毓陽、曾令團。
2001年11月25日,學校在甌海賓館召開首屆教代會,中心議題是討論結構工資實施方案。區教育局副書記、工會主席吳銀貴到會祝賀並講話。
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
溫州市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
2001年12月5日,甌海二高校報《甌海二高報》創刊。溫州知名書法家陳忠康為報頭題字,《中國校園文學》主編周祥、溫州市文聯主席張思聰、全國中語會文學社研究中心浙江分會秘書長章景曙為本報題詞。
2002年4月5日,甌海二高首屆團代會隆重召開。會議選舉何旦旭為共產主義青年團甌海二高首屆委員會書記,林曉昉為副書記。
2002年5月15日,學校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成立,首批127名志願者面對國旗舉行了宣誓儀式。6月10日,其首個服務基地:松柏社區服務基地正式掛牌。
2002年7月,學校第一批畢業生447人畢業,其中307人報名參加2002年高考。上重點線: 4人(理科)林仲賢、陳林、(文科)陳官、陳小芳;本科2:14人;本科3:37人;專科1:38人;專科2:93人;組檔:67人;體藝:6本+1專;合計260人。上線率84.69,本科率19.87。
2002年10月10日,學校首個學生社團——水心書畫社成立。書畫社分為書法小組和美術小組。
2002年10月29日,“水心文學社”成立,並邀請溫師院葉世祥教授作《我所理解的魯迅》文學講座。
2002年12月20日,區中學生辯論賽在學校舉行,學校辯論隊榮獲冠軍。
2003年4月,學校高三(2)班潘新新同學的作文《愛的思考》(署名牧野)被收入灕江出版社《2002中國年度最佳中學生作文》中。
2003年7月章方輝同志校長調離,8月區教育局任命陳漢初同志為甌海二高校長,班子重新調整,副校長:潘風、張文樂;辦公室主任:金小平;教務主任:孫建楷;政教主任:徐敏;總務主任:黃長金;教務副主任:何旦旭;政教副主任:南建義;團委書記:林曉昉。
2003年8月校刊《水心》創刊;10月《甌海二高報》榮獲中國校園文學雜誌社評選的“全國中學九十九佳文學社刊(報)”稱號。
2003年9月,學校在溫州市高考總結表彰會上受到表彰,榮獲市教育局頒發的2003年高考普通高中組教學質量三等獎。
2003年10月-11月份,分兩個階段成功舉辦了首屆教學節,開出專題公開課41節,聽課400餘人次,“校本培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2003年10月21日,學校黨支部舉行換屆選舉,陳漢初、張文樂、金小平三位同志為第二屆支委會成員,陳漢初同志為支部書記。
2003年11月14日,學校以36項達標,4項基本達標,2項不達標通過了省A級高中辦學水平的督導驗收,這是學校整體辦學提高的一個標誌。
2003年12月11-13日,學校女子排球隊通過頑強拼搏,榮獲甌海區排球比賽冠軍,這是學校體育史的第一個團體冠軍。
2004年1月8日,我們以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規範的管理通過了溫州市文明單位的評估驗收。3月份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第十一批溫州市文明單位。
2004年3、4月分,學校成功舉辦首屆教學節。主要內容有:優質課評比,新入伍教師上崗公開課、區級新秀彙報課、青藍工程彙報課、骨幹教師示範課,課題研究、教育教學開放周等。
2004年4月,經反覆討論,多次修改,制定《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規章制度彙編》,經第二屆教代會審議通過於2004年第一學期開始實施,它對規範學校內部管理,推進依法治校進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4年5月,學校順利通過第五輪溫州市中小學日常行為規範達標學校的評估驗收,成為市級行規達標學校。
2004年6月21-22日,溫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評估組對學校進行市級重點中學評估驗收。學校以22項達標,5項基本達標,順利通過了評估驗收,這是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
2004年7月,學校真正意義上的首屆畢業生畢業,高考取得突破性成績,各項指標名列全區同類學校之首。報考人數277人,上線271人,上線率97.83;本科上線142人(其中重點上線8人),本科上線率51.26%。上重點線:(理科)林文斌、張偉偉、周增強、胡雪樟、林蓓蕾、夏錨、吳曉(外省考)、(文科)潘蘇文,本科2:37人,本科3:90人,專科1:29人,專科2:87人,組檔:14人,體藝:7本。
2005年5月,學校網站正式開通,學校信息化建設再上新台階。
2005年7月4日至11月16日:為期四個半月的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各位黨員結合自身及崗位特點,認真整改,並開展送溫暖活動效果良好。
2005年10月30日,學校成功舉辦了“成長心連心”活動,溫州電視台、溫州時報、溫州都市報等新聞媒體作相關報道。
2005年12月6日,市綠色學校檢查驗收彙報會在學校舉行。同時,學校通過了溫州市綠色學校的評估驗收。
2005年12月6-7日,省三級重點中學評估組對學校進行省三級重點中學評估驗收,學校以34項達標,5項基本達標,順利通過了評估驗收,這是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標誌。
2005年12月,學校制訂了《第二個五年(2006-2010)發展規劃》確立了創省二級重點中學的發展目標,並且重新修訂了《教育教學評定條例》和《教育教學獎勵條例》逐步規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

學校規劃


學校的歷史沿革
甌海區第二高級中學,於2001年3月經溫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創建,於2001年9月正式開學,是一所隸屬於甌海區教育局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坐落於溫州市鹿城區水心路252號。校舍是原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甌海中學校址。
學校的前身是甌海區景山中學高中部,甌海區澤雅中學高中部,甌海區藤橋中學(現隸屬於鹿城區)高中部。甌海二高的創建,是根據甌海教育局“遷建一所,盤活全部”的校網調整原則進行的,學校創建成功,實現了甌海區高初中全部分離,為甌海區的普通高中發展事業增添了色彩濃重的一筆。
學校於2005年前完成了創建的三大任務:2004年通過浙江省A級普通高中評估驗收、2005年通過溫州市重點高中、浙江省三級重點高中評估驗收。這幾年,學校還獲得了“溫州市文明單位”、“溫州市綠色學校”、溫州市、甌海區“教育質量優勝單位”等榮譽稱號,現已成為甌海區、溫州市有一定影響力的普通高中。
二五規劃期間取得的成績
(一)確立了正確的辦學理念
1、確定了“崇實,臻賢”的辦學理念
辦學的關鍵是人,本質是和諧發展。人本觀念是出發點,和諧發展是歸宿。
追求學生、教師、學校的和諧發展,為學生和諧成長奠基,為教師專業提升提供環境,為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改革。崇實臻賢,以“崇實”為教育教學行為準則,講求務實的校風、樸實教風、踏實的學風;以“臻賢”為培養發展目標,發揮人的個性特長,全面培養人的素質,造就和諧發展的有用之才。
2、確立了“唯嚴,唯誠,求實,求真”的校訓
學校以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1150——1223),字正則,晚年定居溫州水心(本校坐落地),著書講學,人稱“水心先生”)的事功學說為校訓的思想核心。“務實而不務虛”,反對陳腐觀念,不迷信權威思想,不講究來歷依據,不襲用前人做法,勇於開拓創新;“黜虛從實”,修實政、行實德、實事實功,以“嚴、誠、實、真”四字為修身、修性、修德、修業的要旨,追求現代教育理念和歷史文化底蘊的契合。
威嚴:嚴肅、嚴格、嚴密、嚴明、嚴整、嚴謹
唯誠:誠實、誠心、誠信、誠樸、誠篤、誠懇
求實:實幹、實際、實踐、實效、實證、實用
求真:真諦、真理、真性、真知、真摯、正確
3、明確了行為目標:規範行為,精緻管理,和諧育人
堅持文明建校、依法治校、改革活校、科教興校的方針,從管理和教育教學的實處、細處入手,注重過程與細節,做到管理精細、教學精緻,追求教育質量質量的精美,以和諧的校園氛圍、和諧的育人方式來促成人的和諧發展。
(二)實施了四大工程
校務管理工程
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追求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民主化”,既注重製度對人的約束,也營造和諧的人文關懷氛圍。
1,加強了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班子的業務素質,提高決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成為有很強凝聚力的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帶頭人。
2,整理、完善了學校各項規章制度。一些得不到落實的制度要重新調整、大力落實,一些管理死角要在健全和完善學校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加強管理。按章辦事,以管理規範來大力整飭教學秩序的規範,使學校的管理制度落到實處。
德育管理工程
1、加強了德育隊伍建設。積極創造優良的德育工作氛圍,形成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機制。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班主任隊伍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加強“德育導師制”的管理工作,完善考評機制。形成德育工作系統,從環境教育、觀念教育、行為教育、榜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六大系統來進行德育工作。
2、強化了思想政治的主渠道和學科德育滲透的作用。結合學科特點,寓思想教育於學科教學的內容和過程之中,切實落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體系。
3、抓好了學生行為的養成教育。以文明禮儀為切入口,狠抓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深化學生德育評價“千分卡”制度,開展文明班、文明寢室及德育標兵評選活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搞好值周班管理工作,形成富有特色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學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4、營造了良好和諧的校園環境。追求德育管理的道德內化,注重自我管理和自主發展,在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砥礪人的品性。
教學科研工程
1、培養了青年教師。為了使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我們做到關懷培養與信任使用相結合,嚴格要求,積極引導。給青年教師送溫暖,老中年教師給青年教師架“人梯”,實行“傳、幫、帶”。還給青年教師壓擔子,放手讓他們在教學一線擔當重任,發揮自己的創造性,開拓前進。
2、建設了高素質的教師群體。從四個方面來提高了教師的素質。①教育思想素質。我們繼續深化“師魂工程”,激勵廣大教師“崇師德、鑄師魂、樹形象、正行風”,培養教師具有開放的知識結構和對新知識的敏感性。②文化素質。為有助於教師隊伍的自我完善和有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採取校本培訓和專業深造的方法,來提高教師專業水平。③教育教學能力素質。經常性地開展教學比武,積極推廣現代教學手段,以新課程理念來轉變教學教育觀念,來夯實基本功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藝術。④教研能力素質。以科研課題與教學改革為引領培養專家型教師和學者型教師,真正做到“科研興校”。
3、實施了名師工程。推選與培育了一批教學能手,培養了一批教壇新秀和學科帶頭人。具體措施是發現苗子,明確對象;及時總結,不斷提高;結對幫教,相互促進;政策傾斜,設立教師科研專項資金,鼓勵冒尖。。
4、規範了教學秩序。
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嚴格執行新課程標準,營造穩定和諧的工作學習環境。執行《教師考勤制度》、《教師備課規範》、《課堂異常情況登記通報制度》、《教學常規檢查制度》等,嚴肅校規校紀,大力端正教風。執行《學生學習常規》、《學生作業常規》、《晚自修管理常規》等制度,大力端正學風。為教學各個環節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5、強化了教學常規管理。
根據《教學常規管理辦法》、《教師考核要求》等有關文件,加強常規檢查和考核的力度,不斷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完善《教研組評比條例》、《教師評先評優辦法》,積極創設促使優秀教師脫穎而出的有效發展平台和載體,為他們發揮才能提供足夠的空間。
6、進行了教學過程的改革。
教學過程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給學生更多的自讀、自學、自主的方法和機會,增加學生自我發展的意識。要求教師的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重視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分層推進。
在教學內容方面改變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體驗。課堂由封閉式走向開放式,教學方式要由傳授式變為探究式,變單純的知識灌輸為知、能、情、意的全面吸納。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最重要的環節。確立好課、優質課的綜合評價標準,我們的課堂教學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重新確立評價標準:第一、對課堂教學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等方面的考查;第二、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饋的效果的衡量;第三、對學生注意力、吸收率、鞏固率以及內化程度的反饋。
7、優化了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照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結果作出價值判斷。通過教學評價能夠使得教學活動得到及時的調整和改進,強化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規範教學檢測制度,實施學分管理辦法,對補考、重修等要作出明文規定。加強動態評估工作,確保動態評估的有效性。
後勤保障工程
1、完善了教學設施。繼續完善圖書館建設,繼續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特色的營造,根據學校發展場地受限制的情況,合理調整校園布局,建設精緻的校園。
2、規範了後勤保障機制。進一步強化各項措施,使學校的財務管理、財產管理、設施維護、校園綠化、實驗管理、教務管理、圖書管理、總務管理等規範化、制度化,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形成嚴謹、認真、仔細的工作作風。
存在的問題
1、文化底蘊相對不足。學校的沿革雖然有較長的歷史,但是可資依託的文化背景並不濃厚。二五期間,雖然儘力挖掘地方資源(水心先生和永嘉學派)來豐富校園文化氛圍,雖然外在的文化氣象可以在短期內營造,但是要想達成內在的人文共識,尚有待於時日。學校尚未形成有特色的學校精神。由於辦學歷史稍短,學校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澱,加入二五規劃辦學理念、管理理念、辦學目標是自上而下的,沒有必要的宣傳,難以深入師生的內心,從而難以內化了師生的行為。尚未凸現有影響制度威力。由於制度多而雜,加上運行機制不暢,故制度的執行力不強,威力不大。尚未形成有特色的課程文化。由於高考任務重,認識偏差,加上教師的水平有限,故尚未形成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文化,尤其是校本課程單薄無力無光,高二研究學習課程建設無序。
2、辦學基礎欠缺。生源不夠理想。學校雖然坐落於市區,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對甌海轄區的考生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前面有兩所省一級重點、二級重點高中,學校吸引不了真正的優勢生源,跟市區一些學校相比,學生入學分數的差距還相當大。辦學資金相對不足。學校雖然是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學校的基本建設可以由上級撥款,但總體撥款數額滿足不了學校發展的需求,自籌資金的渠道又十分有限。資金相對不足將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一個事實。校舍偏小,教學樓門窗等設施偏於陳舊。部分用房被甌海電大借用,專用教室、考試場地布置有一定困難。
3、教育教學的內驅力顯得不足。一是管理的科學與民主制度有待於完善,二是學校共同的辦學理念有待於深入,三是學科品牌、教學質量品牌、一些教師的專業素質等有待於進一步的加強。四是尚未形成濃厚的教研氣氛。由於教師教學任務重,認識不到位,由於職能部門服務意識不到位,工作思路局限,教研活動沒有制度化、主題化、有效化、課題化,故教研氣氛不濃厚、效果欠佳。五是尚未形成有正導的評價機制。由於學校人員結構複雜,良莠不齊,加上評價方案和結構工資方案的陳舊,故出現評價不合理,分配不科學現象,評價機制缺乏正導向。
4、教師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學校尚未培育出一隊敬業的後勤隊伍。由於農民工的增多,其服務意識差,水平低,加上分配不均,師德育教育不到位,導致後勤隊伍工作懈怠、低效、虛浮,而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尚未形成一支高效務實的行政隊伍;由於評價不科學,兼課任務重,出現重教學輕行政傾向,故工作不務實,執行力不強;尚未建成一支技藝精湛,師德高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