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祏
詞語
宗祏,漢語詞語,拼音是zōng shí,是指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室,亦借指宗廟,宗祠;引申指朝廷,國家。
目錄
《左傳·庄公十四年》:“﹝ 原繁 ﹞對曰:‘先君 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孔穎達 疏:“宗祏者,慮有非常火災,於廟之北壁內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則出而祭之,既祭納於石室。”
南朝 陳 沉初明 《陳武帝哀策文》:“銘功德於旂常,被徽音於鐘石,迴天儀於清廟,附祖考而來格,播茂實與英聲,鬱氛氳於宗祏。”
《新唐書·高郢傳》:“代宗 為太后營 章敬寺,郢 以白衣上書諫曰:‘……夫廟猶不越禮而立,況寺非宗祏所安、神靈所宅乎?殫萬人之力,邀一切之報,其為不可亦明矣。’”
明 胡翰 《明義士墓表》:“當寇發難時,巨族寒畯男女,扶攜走道上,以脫一旦之命。不顧宗祏,棄骨肉者,里相比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段氏》:“懷 問母,始知其故。曰:‘既屬兩姓,各有宗祏,何必在此承人百畝田哉!’”
《明史·奸臣傳序》:“然小人世所恆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竊弄權柄,搆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者,始加以惡名而不敢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