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杜預的結果 展開

杜預

魏晉政治家,代表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杜預(222年-285年),字元凱,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人,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

初仕曹魏,授尚書郎,成為司馬昭高級幕僚,封為豐樂亭侯。西晉建立后,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遷鎮南大將軍,成為晉滅吳之戰的統帥之一,封為當陽縣侯,入為司隸校尉。

參與晉滅吳之戰鎮守襄陽,興建水利工程註解晉律,修訂曆法。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時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成為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太康五年(285年),逝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成。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222

出生

222年出生於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西安)。

0263

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伐蜀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

0264

註解晉律

咸熙元年(264年)七月,司馬昭委託荀勖、賈充、裴秀、鄭沖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杜預時任守河南尹,受命參與法律的制定。

0268

建言上奏

泰始四年(268年),杜預針對這種情況,向司馬炎建議實行考課制度,按照官吏的實際情況評定優劣,然後區別對待,或遷或黜。

0270

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職務

泰始六年(270年)年初,杜預因得罪司隸校尉石鑒,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職務。

0271

被任命為度支尚書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區的匈奴人在酋帥劉猛的帶領下武裝暴動。由於杜預明於籌略,善於規劃,朝廷重新使用他參謀軍國大謀。很快,他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掌管政府的經濟財政事宜。

0278

接任鎮南大將軍,為滅吳做準備

咸寧四年(278年)春季,荊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羊祜突然病重,臨終前,羊祜向司馬炎舉薦杜預接替自己。戰爭一開始,杜預的首要任務是奪取孫吳的荊州。十一月,司馬炎改任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受命之後,杜預南下襄陽(今湖北襄陽),為即將開始的滅吳戰爭作戰前準備。

0279

率軍伐吳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在這次戰爭中並沒有擔任主帥,晉武帝只是任命他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是取江陵、占荊州,並且在荊州地區負責調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0285

最終病故

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杜預被徵調到中央政府任司隸校尉,途中行至鄧縣,突然病故,終年六十三歲,司馬炎甚為哀悼,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成侯。

最終病故

人物生平


出生仕宦

三國志11的杜預
三國志11的杜預
杜預出身在曹魏政府的高級官僚家庭。祖父杜畿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名臣,擔任河東太守十六年。
杜預雖然生長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種只知享樂的紈絝子弟。他從小博覽群書,勤於著述,對經濟、政治、曆法、法律、數學、史學和工程等學科都有研究。當時的人曾給他起個“杜武庫”的綽號,稱讚他博學多通,就像武器庫一樣,無所不有。他特別喜歡讀《左傳》,自稱有《左傳》癖。杜預因為父親長期與朝中皇親國戚和權貴有矛盾而得不到任用。

入幕為僚

杜預畫像
杜預畫像
司馬昭執政期間,司馬氏已經成為曹魏政權最大的政治集團,司馬昭在掌握了執政權后,為了鞏固、擴大統治基礎,在任用賢良的前提下,也任用了許多宗族和親戚,杜預因為是優秀的人才,所以也和羊祜、山濤等被司馬昭重用。並且在甘露二年(257年)恢復了他豐樂亭侯的爵位。杜預的年齡比司馬昭小,但是比司馬昭的弟弟司馬榦、司馬伷年長,他和司馬昭的妹妹高陸公主成親,並且成為司馬氏集團中最傑出的成員之一。杜預擔任了司馬昭相府的重要幕僚,在平定蜀國的戰爭中,他和司馬昭的主簿師纂都被司馬昭派去擔任兩路最重要部隊統帥的關鍵幕僚,師纂被派去擔任鄧艾的司馬,杜預被派到鍾會的軍中。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魏軍攻滅蜀漢,鍾會聯合蜀將姜維謀反,準備殺害同來的魏軍將領,以割據益州。次年正月,鍾會在實施計劃時,被亂兵殺死。在這場變亂中,鍾會的許多僚屬喪生。他的同僚都遇害,杜預憑藉智慧倖免於難。事後,因功被增封一千戶。

註解晉律

咸熙元年(264年)七月,司馬昭委託荀勖、賈充、裴秀、鄭沖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杜預時任守河南尹,受命參與法律的制定。

建言上奏

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后,對其政權支柱世家大族實行放縱的政策。因此社會上異常黑暗腐敗,各級官吏蠅營狗苟,公相塞過,互相包庇。
泰始四年(268年),杜預針對這種情況,向司馬炎建議實行考課制度,按照官吏的實際情況評定優劣,然後區別對待,或遷或黜。但是他的建議沒有為朝廷接受。

功升度支

泰始六年(270年)年初,杜預因得罪司隸校尉石鑒,被解除守河南尹的職務。六月,司馬炎啟用他出鎮邊關,先為安西軍司,後任秦州刺史領東羌校尉、輕車將軍。杜預剛剛在秦州就任,與他素來不睦的石鑒也到達此處。石鑒以安西將軍之職都督秦州諸軍事,是杜預的上司。
杜預畫像
杜預畫像
石鑒官報私仇,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坐騎的杜預出擊。杜預識破石鑒的陰謀,不肯去送死。杜預拒絕出兵,激怒了石鑒。石鑒找個罪名,將杜預逮捕送交給廷尉治罪。多虧杜預與皇室有婚姻關係,在“八議”的赦免範圍,才保住性命,但仍丟掉了爵位。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區的匈奴人在酋帥劉猛的帶領下武裝暴動。由於杜預明於籌略,善於規劃,朝廷重新使用他參謀軍國大謀。很快,他被任命為度支尚書,掌管政府的經濟財政事宜。
此後一直到咸寧四年(278年),杜預共擔任了七年的度支尚書。其間,因為石鑒的報復,他一度被免職,但為時很短。在任上,杜預共向晉武帝提出過五十多項治國治軍的建議,其中包括常平倉的興建、谷價的調整、鹽運的管理、課調的制定和邊防的建置等等。

三陳平吳

咸寧四年(278年)春季,荊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羊祜突然病重,臨終前,羊祜向司馬炎舉薦杜預接替自己。戰爭一開始,杜預的首要任務是奪取孫吳的荊州。十一月,司馬炎改任杜預為鎮南大將軍。受命之後,杜預南下襄陽(今湖北襄陽),為即將開始的滅吳戰爭作戰前準備。

率軍伐吳

三國志12杜預
三國志12杜預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調集大軍二十多萬,兵分六路,水陸齊進,大舉進攻東吳。杜預在這次戰爭中並沒有擔任主帥,晉武帝只是任命他為西線指揮,具體任務是取江陵、占荊州,並且在荊州地區負責調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師。

最終病故

太康五年閏十二月(285年初),杜預被徵調到中央政府任司隸校尉,途中行至鄧縣,突然病故,終年六十三歲,司馬炎甚為哀悼,追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成侯。

主要成就


軍事

西晉滅亡孫吳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戰爭。它結束了漢末三國以來分裂割據的狀態,使中國重歸一統。它也是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唯一成功的一次統一戰爭。杜預在這次戰爭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功績是非常突出的。
西晉滅吳、統一全國后,杜預因功受封當陽縣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戶,其子杜耽也受封為亭侯,食邑千戶,更賜八千匹絹,杜預繼續鎮守襄陽。他反對天下安定了就要廢棄軍備的觀點,在任職期間,始終沒有放鬆部隊的訓練。杜預把荊州軍隊的防衛重點集中到了對付當地少數民族方面。

法律

名義上主持修律的官員是賈充,而實際上杜預擔負了最繁重的勞動,《晉律》的所有註解都是由他完成的。杜預在《晉律序》中指出:“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太平御覽》卷六三八)。這是我國法律史上明確區分律(刑法制度)、令(規章制度)最早的定義,晉律的制定正是依據的這一原則,它使晉律較之漢魏舊律的界限更加分明、體系更加完備。杜預還提出,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標準,不是講道理的書,所以法律應該條目省減、文字簡明通俗,以便使老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觸犯。晉律以前的漢律,特點是刑罰苛碎、條目繁密,計七百七十餘萬字,二萬六千餘條,內容重複,不好記憶,為官吏提供了上下其手,從中舞弊的機會。曹魏政府雖對此作過改革,但變動有限。晉律依據杜預的主張,對漢魏舊律大刀闊斧地進行剪裁,只有二千九百餘條,十二萬六千餘字,所以唐人稱讚它“實曰輕平,稱為簡易”(《隋書·刑法志》)。

科學

他還充分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進行科學發明。杜預製造成功人排新器,並複製出久已失傳的欹器。為了解決洛陽的交通問題,他力排眾議,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橋。在建橋過程中,從設計到施工杜預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杜預發現當時通行的曆法不合晷度,經過計算,糾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訂出《二元乾度歷》。此歷經過驗證,終於取代時歷,通行於世。

水利

在荊州,杜預興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礎上,他引滍水、淯水兩江之水入田,使一萬餘頃農田受益。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預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標上界石。杜預開鑿了從揚口到巴陵的運河一萬餘里,使夏水和沅、湘兩水直接溝通,既解決了長江的排洪問題,又改善了荊州南北間的漕運。杜預的政績,受到了當地人民的讚揚,百姓稱他為“杜父”,並歌頌說:“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農業

咸寧四年(278年)秋,兗豫諸州郡連降暴雨,西晉統治區域內大面積澇災,晉武帝下詔求計。杜預曾前後兩次上書陳述救災計劃。由於杜預對當時災情作過調查研究,所以他對災情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救災辦法,比較符合實際情況。他指出,粗放濫墾、火耕水耨和水利設施(陂堨)年久失修是造成災難性後果的根本原因。“陂堨歲決,良田變生蒲葦,人居沮澤之際。水陸失宜,放牧絕種,樹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則土薄水淺,潦不下潤。故每有水雨,輒復橫流,延及陸田。”杜預認為解決的辦法只能是壞陂宣瀉。“以常理言之,無為多積無用之水,況於今者水澇瓮溢,大為災害。臣以為與其失當,寧瀉之不蓄。”那些建造比較合理的“漢氏舊陂舊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當修繕以積水”。對“魏氏以來所造立及諸因雨決溢蒲葦、馬腸陂之類,皆決瀝之”。“宜大壞兗豫東界諸陂,隨其所歸而宣導之。”至於災民,除靠政府救濟官谷外,還可以讓他們藉助水產作眼下日給。壞陂的計劃如果能實現,“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鍾。至春大種五穀,五穀必豐,此又明年益也”。杜預還建議把典牧不供耕駕的種牛租借給災民。在上書中,杜預對西晉政府的辦事效率表示憂慮。他譴責某些部門、個別官吏只從自身利害出發,彼此紛爭,互相扯皮,使一些地區的救災工作不能繼續下去。

個人作品


杜預所撰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註疏》中。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杜預的書保留到唐世,還有《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春秋左氏傳評》二卷,《春秋釋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雜律》七卷,《喪服要集》二卷,《女記》十卷以及他的文集十八卷。另有《春秋長曆》等。其中《集解》對後世《左傳》研究頗有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杜預曾撰《善文》50卷,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個散文選本。
杜預還曾經和賈充一起定律令,曾作《二元乾度歷》、《晉書·食貨志》載其《陳農要疏》等多篇,表現了他多方面的才能。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八世祖杜周西漢御史中丞,以執法嚴格著稱於世
七世祖杜延年西漢官員,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五世祖杜篤東漢學者
祖父杜畿曹魏官吏和將領,官至尚書僕射
父親杜恕曹魏官員、學者。官至幽州刺史
堂兄杜斌西晉黃門郎,被趙王司馬倫所殺
堂弟杜植杜有道之子
高陸公主司馬昭妹妹,司馬懿第二女
子嗣杜錫西晉官員,官至尚書左丞
子嗣杜耽獲封亭侯,西晉涼州刺史,盛唐著名詩人杜甫的先祖
子嗣杜尹曾任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太守,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先祖
孫子杜乂曾任丹陽丞。亦是外戚,是晉成帝成恭皇后之父
曾孫杜悊
曾孫女杜陵陽成恭皇后,晉成帝司馬衍的皇后
後人杜甫、杜牧唐代著名詩人

軼事典故


上書伐吳

咸寧五年(279年)八月,杜預準備就緒后,上書司馬炎請求開戰。這時,駐守在揚州前線的晉軍主帥王渾上表聲稱孫吳要發傾國之兵攻打晉朝。反對派乘機說三道四,使得司馬炎對杜預的請戰遲疑不決,最後竟同意將滅吳的計劃推遲到下一年。杜預得知司馬炎變卦,非常著急。他再一次上書,陳述自己的見解。他說,孫吳的兵力相當緊張,只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東,連西線也無力增援。杜預婉轉地批評司馬炎聽信謠言,放棄滅吳大計,實際上是縱敵養患,給敵人喘息的機會。他認為,滅吳戰爭勝券穩操,即使沒有成功,也不會損失什麼。對於杜預的上書,司馬炎仍然遲遲不置可否。杜預又急又氣,第三次上書請求立即開戰。他憤怒地批評反對派既不顧國家利益,又怕別人立功的陰暗心理和可恥行徑。杜預還向司馬炎指出,由於我們要攻打孫吳的消息已經泄露,孫吳可能要採取對策,那必將給我們滅亡孫吳的戰爭帶來許多新的困難。當杜預的這次上書被人送到司馬炎那裡的時候,大臣張華正在陪司馬炎下棋。張華看到信后,立即推開棋盤,勸司馬炎不要再優柔寡斷了,懇求他採納杜預的建議。這時候,賈充、荀勖等人又反對攻孫吳。由於杜預的幾次上書,把攻打孫吳的形勢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立即發兵攻打孫吳。

巧計渡江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預命令他的軍隊包圍江陵。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杜預不想在這裡消耗時間和兵力,對它只是圍而不殲。在切斷了江陵和外部的聯繫之後,他立即調動一部分兵力向西進攻,奪取沿江的一些城池。一個漆黑的夜晚,杜預派遣幾名得力的將領率領八百名精壯的士卒去偷襲江南的樂鄉。這支部隊在夜幕的掩護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長江。他們按照主帥的計謀,一方面在山上到處點火,樹立旗幟,虛張聲勢;一方面分兵襲擊樂鄉附近的各個要害地區。這樣一來,把樂鄉城裡的吳軍都督孫歆嚇得坐卧不安,各處的吳軍也人心惶惶,不敢隨意行動。接著,杜預的這支人馬就埋伏在樂鄉城外,等待時機攻城。正巧,這時候有一支吳軍從江岸返回樂鄉;杜預的將士就喬裝打扮,混雜在吳軍的隊伍里溜進城裡,活捉了吳軍都督孫歆。杜預設計巧取樂鄉,使部下將士十分欽佩。他們都說:“主帥用計謀打仗,真是以一當萬啊!”

智挫東吳

杜預到達荊州后,積極進行軍事部署,同時派兵奇襲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是孫吳的西部邊鎮,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晉軍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師就可以順流而下,馳騁荊州。對於西陵的重要性,孫吳也早有注意。孫吳大將陸遜曾指出,西陵是孫吳的西大門,丟掉西陵則整個荊州不保。所以,從陸遜到他的兒子陸抗,從沒有放鬆過對西陵的控制。但杜預發現自陸抗死後,吳主孫皓逐漸削減了這裡的兵力。只是駐守在這裡的總督是孫吳的名將張政;不除張政,西陵很可能成為未來戰爭中晉軍前進途中的巨大障礙。於是,杜預實施了一條借刀殺人之計。他從軍隊中挑選了一批精壯的將士,突然偷襲張政。張政雖然對杜預的到來有所警惕,但萬萬沒有想到,他一到任就來偷襲,由於沒有準備吃了敗仗。張政害怕孫皓懲罰他,沒有如實報告情況。杜預早了解孫皓生性多疑,對臣下不很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虜送到孫吳的首都建鄴(今南京)。孫皓果然中計,氣急敗壞地召回張政,任命武昌監劉憲接替他的職務。在大戰之前,敵人將帥移易,軍心動蕩,這就為晉軍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後世紀念


設廟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預。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包括“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
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杜預。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墓址

杜預墓碑
杜預墓碑
杜預墓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杜樓村北,隴海鐵路以南,東與首陽陵相近,西可顧望京城宮闕,南有洛河,北有伯夷叔齊墓。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杜預是簡殯薄葬理念的倡導者,他向子孫們交代,死後建墓的儀制一切從簡,“用洛水圓石,開遂道南向,儀製取法於鄭大夫,欲以儉自完耳。棺器小斂之事,皆當稱此。”
如今墓址僅存一座墓碑,該墓碑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偃師縣令朱續志所立,上面有“晉當陽侯杜公諱預之墓”的題字。墓址之南有杜預後世子孫、唐朝詩人杜甫之墓。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南土歌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功勇。
房玄齡:①預在內七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號曰“杜武庫”,言其無所不有也。②杜預不有生知,用之則習,振長策而攻取,兼儒風而轉戰。孔門稱四,則仰止其三;《春秋》有五,而獨擅其一,不其優歟!夫三年之喪,雲無貴賤。輕纖奪於在位,可以興嗟;既葬釋於儲君,何其斯酷。徇以苟合,不求其正,以當代之元良,為諸侯之庶子,檀弓習於變禮者也,杜預其有焉。③昔之誓旅,懷經罕素。元凱文場,稱為武庫。
庾信: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凱之生平,並有著書,咸能自序。
姚思廉:昔鄧禹基於文學,杜預出自儒雅,卒致軍功,名著前代。
劉仁軌:內有武帝、張華,外有羊祜、杜預,籌謀策畫,經緯諮詢。
張說:猗歟杜侯,發揮孔聖。《春秋》既立,王道以正。列國行事,君子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推凡見例,定罪原詞。開我後學,從祀先師。
杜甫:降及武庫,應乎虯精。恭聞淵深,罕得窺測,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繕甲江陵,祲清東吳。邦於南土,建侯於荊。河水活活,選舟為梁。洪濤奔汜,未始騰毒。《春秋》主解,稿隸躬親。
李恆:在昔有晉,厥功平吳,惟茂先決策於中,惟元凱整旅於外。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后成於外。
崔致遠:仲尼儒術,始流芳於沂水之湄;元凱戰功,方掛美於峴山之頂。
李廌:書生昧籌算,罕立橫草功。征南日耽經,帷幄明指蹤。胸中有武庫,矧與豎儒同。賢哉秉節度,不制蜀阿童。沈碑雖好名,要是真英雄。寥寥萬山路,爽氣搖松風。
張預:孫子曰:“敵人開闔,必亟入之。”預表還所獲而間張政。又曰:“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預以奇兵襲樂鄉,而孫歆以謂飛渡江。又曰:“善戰者,求之於勢。”預謂兵威已振如破竹是也。
程頤:常愛杜元凱語,若江海之波,膏澤之潤,煥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
張鎡:征南勛業手,顧乃玩簡策。麟經日月垂,左氏實有力。為渠作忠臣,訓義訂今昔。後來疑掖子,開卷隨有益。果能作蹄筌,此學不妨痴。
郝經:杜預學識遠到,志力剛明,有古儒將之風,而德度弗逮祜也。
陳元靚:慱斈多通,昔稱傳癖。釋例既詳,異論斯一。逮我慶成,布昭純錫。追寵公台,增芳疏秩。
陳普:長曆春秋兩高閣,東南填淤正肥民。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王夫之:杜預之於學也亦博矣,以其博文其不仁,六經之旨,且以之亂。諒闇者,梁菴也,有梁無柱,茅芐垂地之廬也,而誣之曰心喪。叔向之譏景王曰:“有三年之喪二。”謂之有喪矣,非謂存諸內者之徒戚也,而誣之曰不譏除喪,而譏其燕樂之已早。預之存諸內者,誣聖欺天,絕人而禽之,猶曰君子之於禮,存諸內而已乎?故曰:“以禮制心。”心有不存,而禮制之。其外無別,則內之存與不存,又奚以辨哉?邪說逞,人道息。凡今之人,皆曰:臣忠、子孝、兄友、弟恭,求其心而已。而心之不可問者多矣。不仁哉杜預之言,以賊天下有餘也!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制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李慈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銳,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壼之風檢,陶侃之干局,溫嶠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