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紋虎鯊
狹紋虎鯊
狹紋虎鯊(拉丁學名:Heterodontus zebra(J. E. Gray, 1831) ,為虎鯊目虎鯊科虎鯊屬的一種。體長1米以上,背面稍圓凸,腹面平坦。頭高大,吻寬大,鈍圓。眼橢圓形。鼻孔大,具鼻口溝。口平橫。噴水孔小。鰓孔5個,背鰭2個;各具一硬棘;尾鰭寬短,帚形,尾椎軸稍上翹;鰭腳粗大,圓管形。體淡黃褐色,深褐色稍狹橫紋,寬狹交疊。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
狹紋虎鯊屬暖水性近海底棲魚,不活潑,以貝類和甲殼動物為食。卵生,卵呈螺旋形。產量不大,經濟價值不大。
(概述圖參考資料: )
狹紋虎鯊所屬的板鰓魚類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它的系統發生史至少有3億5千年。加拿大學者曾經在北冰洋地區發現4億年前的完整鯊魚化石,這種化石比已經發現的最早的恐龍化石還要早1.75億年。
狹紋虎鯊
狹紋虎鯊
體淡黃色,具深褐色橫紋,常寬狹交迭,寬紋常分裂為1對,其中每條再次分裂,吻上中央"V"字形1條,側面各1條;眼間隔和眼下1對,在眼下部分再次分裂;眼后與第一至第二鰓孔間1對,每條的背面部分再次分裂;第三至第四鰓孔間上方1狹條;第一背鰭前部至胸鰭基底1對,每條的側面部分再次分裂;第一背鰭基底後部1狹條;第二背鰭後方1對,每條再次分裂;腹鰭基底上方1狹條,第二背鰭前面1對,有時每條的背面部分也多少再次分裂;第二背鰭前部1狹條,其後部和後方1對;臀鰭基底上方1對,基底後方1條。尾基前方1對,上方1條,及後方1對。此外,在暗色成對與單條橫紋間還常添上1條淡色橫紋。胸鰭背面具橫紋3條。
狹紋虎鯊為暖水性小型近海底層鯊類,活動不活潑。
狹紋虎鯊生活在水深132.5m-265m的地方,硝酸濃度為6.51μmol/L-23.8μmol/L,水溫14.17℃-20.86℃,水中硅酸鹽濃度12.12μmol/L-33.86μmol/L,磷酸濃度0.82μmol/L-1.72μmol/L,溶解氧氣含量為2.42mL/L-3.52mL/L,飽和氧氣量為42.63%-66.22%,鹽度為34.73PSU-35.24PSU。
狹紋虎鯊生活於暖溫性海洋的中下層,游泳緩慢,以貝類和甲殼類為食。
狹紋虎鯊的營養級為3.45,年平均飽滿指數為0.945%,攝食率為76%,其雌魚在分娩期間仍有攝食,但強度降低,雌、雄個體食物組成無明顯差異,幼魚攝食強度大於成魚。
狹紋虎鯊分佈在中國東海南部和台灣北部沿海,南海以及印度尼西亞。隨台灣暖流也見之於日本南部和朝鮮西南部沿海。
狹紋虎鯊
狹紋虎鯊的精子為螺旋形,由頭、頸及尾部組成,活動力強,卵子體積較大,成熟的卵子包於卵膜內。卵細胞為卵黃所充滿,原生質很少,偏於動物極,細胞核即位於其中,是典型的端黃卵子。卵在體內受精。成熟雄魚的腹鰭上附有一對特殊的器官,叫做搜握器,也稱為鰭腳。每一搜握器內有一軟骨,再由該器基部的腺囊,發出一條縱貫整個鰭腳的縱溝。當交尾時,雄魚的兩個鰭腳合併一起,插雌魚泄殖孔內,使精液注入輸卵管中。受精是在輸卵管上部進行的。受精卵在輸卵管內下降時,即被卵殼所包圍,殼內除卵子外,還有半流動的蛋白質狀物質。
狹紋虎鯊的卵殼由抽卵管中特有的腺體分泌的幾丁質組成,呈囊狀,扁平而延長,憲壁較厚,堅韌而不易破碎,殼外有兩條闊扁的邊緣,作雙螺旋狀排列,尖的一端伸出兩條很長的卷鬚,用來卷持海藻、珊瑚、石塊或其他的固著物。卵殼的這種複雜結構,是為了保護胚胎,使其安全發育。狹紋虎盆每年在春夏間產卵,每次僅產1~2個,產出時間相當長。從卵農育至幼魚,至少要5個月。
該物種在分佈範圍內沒有亞種。
狹紋虎鯊在其產地廣泛分佈。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
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Ⅲ。
肉可食;鰭可加工成魚翅;肝提取魚肝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