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魚主要是指在海洋底層附近生活的魚類。底棲魚多為鰍科和鯰科,如:花鼠、紅尾鯰、網紋鼠、鏟子魚、黑線飛狐、小精靈、青苔鼠、清道夫等等的各種鼠魚,還有光背電鰻、七星刀魚、肺魚等。星鯊、真鯊Carcharhinus、角鯊Squalus、扁頭哈那鯊、鰩Raja和虹Dasyatis等是常見的經濟底棲魚類。
底棲魚
除海溝深處外,幾乎所有的海洋底層都能見到,特別是在大陸架,不論是種類還是個體數量都很豐富,但是隨著深度的增加,種類和數量都逐漸減少。例如中國東海的鯛、惠曾、
海鰻鱺和北太平洋的
鱈魚,鰈魚,鮶魚等都是重要的漁業資源。其中多數種為了攝餌、產卵和越冬而進行洄遊。但有一定的範圍限制,即使是同種的魚類也會形成地區差異的群體。在日本近海南方系的種類夏季可近岸邊,冬季深入下層。而北方系的種類則相反,有夏深冬淺的移動傾向。有時對湖泊或河流底層的魚如鐮柄魚或擬鯊等也稱為底棲魚,但通常在這種情況下稱之為底層魚(bottom fish)。
其中典型代表便是
大西洋鱈魚。鱈魚生有笨重的身體,有三個背鰭、兩個肛鰭,頭部很大,有鬍鬚一樣的觸鬚,不過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略突出的下頜了。儘管大西洋鱈魚大多數時間棲息在距海底幾米的水域,但是到了產卵和覓食的時候,它們還是會穿梭於深水和淺水之間,這種魚具有變換身體顏色的奇特能力,根據環境顏色不同可以變為綠色、灰色、紅色、棕色等,背部還有黑色的點。鱈魚的食物多樣,浮游生物、小蟲、
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其他一些魚類統統是它的捕食對象。一條鱈魚可以重達2.7-5.4千克,它的天敵是鯊魚和青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