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鎮

安徽省利辛縣轄鎮

王人鎮位於安徽省利辛縣西部,南與阜陽市潁東區、潁泉區接壤,西與太和縣相鄰,京九鐵路、商阜高速公路和阜渦公路穿境而過,地理環境複雜,交通十分便利。全鎮共15個行政村、188個自然庄,鎮人民政府駐地王人集,距利辛縣城36公里。

2017年,王人鎮行政區域面積7114公頃,常住人口49978人。

歷史沿革


王人鎮轄地由原王人區於1992年撤區並鄉分置形成,因駐地王老人集之簡稱而來。相傳清代有欽差南巡,路徑此地,聽到村內鼓樂喧天,人聲鼎沸,遣人問之,得知有一對王氏老人共慶雙甲,煞是熱鬧,欽差頗感奇異,略備禮物,並贈四言絕句一首,以示慶賀,遂去。主人事忙,當時不知此事,待看禮單落款,方知欽差贈賀。忙追之,未及而返,一時傳為佳話。後人稱之為“王老人集”。
民國時期,設阜陽縣第五區,1947年游擊戰爭時期,曾一度在此設阜北縣,縣址位於鄧寨。1949年仍屬阜陽縣,設王人區,轄20餘鄉,1958年成立公社。1961年恢復王人區,轄王人、劉寨、鞏店、邵廟、五里5個公社。1964年10月划屬利辛縣。1969年撤區分置王人、鞏店兩個公社。1975年春,復置王人區,轄王人、鞏店、王店、劉寨、邵廟5個公社。1983年公社改為鄉,1992年撤區並鄉,分置王人鎮、鞏店鎮,王人鎮由原王人鄉、邵廟鄉合併而成,此分置布局至今。
1986年以來所轄村委會撤併增設情況
1986年—1992年,所轄為原王人鄉、邵廟鄉。其中,王人鄉為南街、北街、郭營、儲寨、王維、五里、徐菜園、周寨、汝元、李寨、高寨、后儲、窯庄、中店、太原、劉營計16個行政村;邵廟鄉為前辛、東車、邵廟、吳營、東李、梨園、鄧寨、曹店計8個行政村,合計為24個行政村。
1992年—2005年,由於撤區並鄉,王人鄉和邵廟鄉合併成王人鎮,行政村區劃不變。到了2005年4月份,根據省、市、縣有關文件要求,由原來24個行政村合併成21個行政村,具體為:南街和北街兩村合併成王人村,前辛和東車兩村合併為辛車村,曹店和梨園兩村合併成曹店村。2009年4月份,根據省、市、縣有關文件要求,21個行政村再次合併成為現有的1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王人鎮俗稱王老人集,是利辛縣西部種植、養殖業大鎮,西、南與阜陽市穎東區、穎泉區毗鄰,東、北與我縣永興鎮、鞏店鎮接壤。王人鎮歷史悠久,商賈雲集,交通便利,202省道、京九鐵路穿境而過,南洛高速、廣濟高速入口鄰近而設,占距的商業交通及歷史的優勢,帶來了市場繁榮,形成了利辛縣西部和阜陽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據有關部門數據,2009年全鎮國土面積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0萬畝,最東端的五里村崔東與最西端吳營村李大庄,相距14公里;最南端的王維村蔣庄與最北端太原村王光庄,相距9.2公里。

行政區劃


轄15個行政村,188個自然庄,377個村民組

政治


黨建工作

加強學習,鎮黨委結合“作風建設年”活動及“踐行科學發展觀”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認真抓好中心組學習,鎮幹部政治理論學習、村黨組織集中學習,認真學習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了黨的十七大精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了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經濟及業務知識。注重“三個結合”,即:集中培訓與自學相結合,理論學習和實際工作相結合,“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通過學習,牢固樹立了黨政班子成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提高了班子成員的政治敏銳性和領導發展經濟的能力。
村級陣地建設充分發揮曹店村典型示範作用,以點帶面,樹立樣板,在硬體建設、制度建設、創先爭優、雙培雙帶、科技培訓、為民服務全程代理、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方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了省、市、縣組織部門的好評。

綜治信訪

信訪工作全體鎮村幹部認真貫徹《信訪條例》,實行領導幹部輪流值班制,全年天天都有領導幹部值班接待群眾來信來訪,開展了領導包案帶案下訪活動,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及時化解矛盾,認真調處群眾糾紛,使矛盾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鎮每周召開兩次信訪專題會,研究信訪工作,通報信訪信息,制定有效方案,解決信訪問題。2009年,全鎮無一人進京上訪,信訪結案率100%。在全縣年終評比中獲二等獎。
綜合治理鎮黨委、政府圍繞全鎮平安大局,打造平安王人,狠抓防範措施的落實,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重視人民群眾的安全工作,定期開展安全防火、防盜活動,注重加強對保安聯防隊員的管理和教育,全鎮15個行政村,堅持打更放哨,巡邏查夜,狠狠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不受損失,2009年度被評為全縣綜治工作一等獎。

經濟


招商引資
2010年上半年,全鎮新引進項目5個,續建項目2個。2010年計劃投資總額8000萬元,1—6月份完成投資2900萬元。七個投資項目分別是從上海引進的羊肉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200萬元;二是從上海引進生物有機肥料加工項目,總投資5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100萬元;三是從上海引進的農業科技示範項目,總投資6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200萬元;四是曹店新村建設,2010年計劃總投資12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500萬元;五是中城商業新區開發建設,2010年計劃投資3000萬元,現已完成投資600萬元;另外兩個是北城及西城商業新區的續建工程建設,2010年上半年新完成投資1300萬元。
全民創業工程,2009年共引進縣外資金5460萬元,主要用於北城商業街、西城商業街建設和農家樂餐飲服務項目“印象江南”建設。新增個體工商戶210戶,新增私營企業17家。

文化


歷史

王人鎮風貌
王人鎮風貌
眾所周知,王人集在古時稱為西城。但關於它的一些情況,由於年代久遠,恐怕今天很少有人了解了。
明朝時,王人稱為五樟縣、五樟林,也有人說,曾作為順昌縣城。據說當時向南一直管轄至現阜陽北關,當時阜陽北關有一顆大楊樹,故又有“南到大楊樹頭”一說,向北到二郎廟、苗集,向西到關集、宮集,向東到胡集、馬店、王市集等地。清朝時,王人稱為王老人集,再後來就簡稱名字王人集了。解放戰爭時期,曾在此設立阜北縣,后因故撤銷。解放后王人一直作為區鄉政府所在地。
歷史上的王人集,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從王人集上現有的幾個生產組的名稱如西牛市、東牛市、南門外、西門外、西門裡,南街、北街等來看,可見一斑。城內外風景如畫,景點頗多,如“三山夾一廟”、“一步兩拱橋”、“四門四井”、“五寺三泉”等。在王人集的南門到北門之間,有一條繁華的古官道,其長約三華里,這就是名聞遐邇的“三里長街”,以前叫西大街,人們稱為“老街”,街上車水馬龍,其中心位置是老街口,又有人叫大隅首,是古城的至高點,當時流行一句話叫“罵不死的老大街口”形容其繁華程度。可惜的是,1941年日本鬼子火燒王人集,王人慘遭破壞,老街亦未能倖免,後來阜渦路改道,老街日漸蕭條,風光不再。

傳說

據《利辛縣地名錄》記載王人古西城築於唐代,“唐時築城駐軍”,這一點在《王人區史》及其他一些史料中亦是如此記載,但據王人集的老人說,王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王人與距其東十餘公里的東城(現王市鎮東城集)是楚國的邊界,楚王將其作為封地分封給兩位公子,從此開始小規模的築城,也有人說,西城是明朝的王人地方官袁應所築,可惜這些都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來證明,只能聽老人們傳說當時築城時的盛況。
據傳,當時修成后的土城方圓十幾里路,護城河河寬、水深,水波蕩漾,城牆高大、堅固,氣勢雄偉,頗為壯觀。城分為內城、外城。內城呈方形,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分別稱為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城東西跨度約500米、南北跨度約1500米。城門分上下兩層,均為磚木結構,底層裝有厚重的木城門,門旁是守軍住房;上層是門樓,分別供奉著一些威風凜凜的神像,他們都面向城外,傲然挺立,令人望而生畏,似乎是在警告入侵者不要輕舉妄動。在內城四個角,各有一個高高的炮樓,供守軍放哨。在內城四周有護城河環繞,除西邊的一條叫西城河外,其它三面又叫龍鳳溝。這幾條河溝除東邊的一條被填平當成街道外,其餘的三條仍依稀存在。在護城河上,有四個弔橋,平時由守軍看管。在四個內城門外,各有一口大井,稱為東井、西井、南井、北井,故王人又有“四門四井”之說。這四口井以南井、北井、東井名氣較大。南井又稱鵝項泉,北井又稱珍珠泉,東井又稱白玉泉,它們與王人周邊的北大寺、黑(xiě)臉寺、永昌寺、凶良寺、定光寺並稱“五寺三泉”,是古王人的象徵。“五寺”已經不存在了,“三泉”中也只有鵝項泉、珍珠泉仍然存在,且經過歷代的不斷修砌、淘挖仍為附近居民使用。
外城在內城外,分佈著大片的荒灘、窪地和居民的菜園,零星地住著一些居民,遠處,又有一城牆環繞著,稱為外城牆,它比內城牆稍矮,但更寬、厚。外城有六個城門分別與四個內城門偏斜一定的角度相對。分別稱為東南門、東大門、東北門、北大門、小西門(比內城門小)、南大門,城牆上有十餘個崗樓,供人瞭望。城牆外又有一環狀護城河繞城而過,對應相應的城門,河上有六座小橋。

解放后

王人古城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當時,由於社會安定,城牆失去了原來的作用,加上當時大興破“四舊”之風,人們紛紛挖牆取土,填水窪,塞城河,墊水灘,修房屋。人們把城門扒掉,把磚拉走蓋了房,用大門搭了戲台。1958年,人們將城內的城隍廟和歷代曾作為政府機關駐地的汝家祠堂夷為平地。從此,古老的西城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只留下一些神奇的傳說供人們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社會


五保關愛工程在2008年曹店敬老院入住50名五保老人的基礎上,2009年投資128萬元,新建了王維敬老院,全鎮入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達到近150名,集中供養率達35.8%,完善敬老院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兩所敬老院的管理,提高供養服務質量,使入住的五保老人都能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把敬老院辦成為五保老人真正的家園。
民生工程,2009年全鎮共落實農村低保補助837戶、2564人,按縣統一要求,嚴格操作程序,認真核查、核實,實行陽光操作,三榜公示,2009年全鎮無一例因低保評議引發的上訪案件;如期發放了419名農村五保戶五保供養金;完成了全年農民工技能培訓170人的任務;對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情況,進行登記,發放了聯繫卡和服務指南,已辦理建檔30人。

基礎設施

農村道路暢通工程
2009年鋪設農村道路16.1公里,其中新規劃修鋪完成的有郭營村玉川路1.2公里,原規劃續鋪完成的有曹店村環村路2公里,另繼續修鋪的有王維村村通工程2公里,太原村劉中太村村通工程5.5公里,辛車村壽頭李村村通工程1.3公里,后儲1公里。
畜牧上台階工程
新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3個,同時加強防疫,建立檔案,實行集中免疫與每月補免相結合,免疫密度達100%。
現代農業推進工程
繼續抓好現代農業推廣和規模化種植。09年實施小麥核心示範區建設1.3萬畝和玉米核心示範區建設2000畝,全面落實小麥高產攻關和玉米振興計劃。設施農業狠抓了四里村50畝的棉花育種,辛車村的200畝的蔬菜和藥材生產,王人村10畝袋裝食用菌、10畝溫室大棚花卉和50畝雪裡紅,曹店村的75畝日光溫室。

新農村建設

在吳營新農村示範點帶動的基礎上,落實了辛車村壽頭李庄和王維村蔣庄的舊村莊改造,2009年兩個示範點共新建房屋210套,修建新村道路3300米,鋪設下水道1000米,置換土地300畝,復墾土地260畝。
文明集鎮創建,在科學規劃、正確引導、規範管理、控建結合的基礎上,不斷加快集鎮建設步伐。鞏固發展了北城商業新區和西城商業新區,2009年,兩新區總計開工面積45000平方米,完成投資近5000萬元,建成住房280套,商鋪552間,已建成有水、電、通信、路燈、標識、綠化等配套設施齊全的新區道路1200米,120個經營攤位的農貿市場一個,新建幼兒園一座,改水改廁103戶。成立了街道組織,在阜渦路西側新建兩座水沖式公共廁所並投入使用,啟用了垃圾填埋場,落實了農村垃圾環保項目—垃圾焚燒爐建設,購買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在文化街等街道安裝路燈1000米,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街道秩序和環境衛生狀況,為我鎮今後集鎮建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文教衛生

教育振興工程,認真制定了五年規劃,狠抓了學校標準化建設和中小學布局調整,新建了一所幼兒園和邵廟初中教學樓,實施了郭營小學搬遷。全面完成了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落實了中心學校兼管王人職業中學,加強了學校常規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2009年邵廟初中升學率位於全縣第五名。
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工程,2009年,在2008年已建4所村衛生室的基礎上,又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3所,現七所村衛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實現了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的願望。實施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50567人,參合率達94.5%。超額完成了2010度151萬元農合資金的收繳任務,全鎮農民群眾大病救治獲得了保障。
在辛車村新建農民文化書屋1座;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重大傳染疾病醫療救助,進行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重點對農村易發生的傳染病、瘧疾、結核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進行了防控救治,2009年全鎮培訓醫務人員68人,投入資金5000餘元;結核病接受日本援助項目,2009年全鎮發病17人全部免費治療;開展了“三清、三改、四滅”愛國衛生運動,投入資金3.6萬元,對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加強了防疫布控,落實承包,統一購發了消毒藥品器具,定期對適齡兒童進行15種疫苗免費接種。
建立健全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寬放嚴支”,保證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對享受義務教育和寄宿制的學生,逐班逐人登記建檔,落實對象6131人。
落實農村計劃生育獎扶、特扶、優扶三項制度,在廣泛宣傳的基礎上,通過村、組摸底登記,“三榜四級”公示等程序,確保符合條件的獎扶對象不假不漏,全鎮享受計生“三項制度”扶助人員39人。
落實鎮、村無線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2009年,集鎮有線電視安裝近900戶,覆蓋面達70%以上;2009年,共救助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87人;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補助扶持1人;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262個;在吳營村建設並投入使用農民體育健身項目1個;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摸底登記上報82人,經查確診做手術5人;完成新型農民培訓1235人。完成政策性農業保險29.7元,群眾受益3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