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山廟會

敖山廟會

敖山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尊奉佛教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一廟和諧共處。

在耒陽範圍內乃至外地(如衡陽、衡南安仁永興常寧茶陵郴州、廣東、江西等地)都有較大影響,每年正月初二,當地六個行政村(共分為三堂二十三個船頭)的群眾2000餘人天蒙蒙亮就起床,分別抬出三艘紙船(每屆分上、中、下三堂各一隻)至鰲山廟集中,朝拜神靈2個多小時,當日上午八點鐘左右,萬炮齊鳴,鑼鼓喧天,三個船座分成三個隊伍,按祖輩規定線路向各自然村巡遊。

廟會日期


二月十九日,觀音生日,在敖山廟舉行四天拜 章活動;
三月初三,三堂各村當屆遊船同帶祭禮興行接會儀式;
四月初八,釋伽佛生辰,拜佛十天,此次參加人數一般為百餘個
五月二十三日,傳說是敖王的生日,二十二日下午開始唱戲直到通宵,二十三日早晨向敖王天子拜壽,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每天早晨都要唱早本,有的許願、有的還願,直到二十七日下午散戲。

廟會由來


在湖南耒陽市大市鄉境內,有一塊10餘平方公里的平地,叫敖山垌;垌中有條小溪,叫敖河;河邊有座小山,叫敖山;敖山上有座小廟,叫敖山廟,距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陽50公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就是這座小廟,因供奉一位名仙——敖王(後漢高祖劉知遠),便香火旺盛,名聲遠播,成為耒陽市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寺廟。
敖山廟會
敖山廟會
敖山,古稱鰲山,又叫鷔山,坐落在敖山垌中。山不高,也不大,但因“山形秀聳,特出不群,有桀鷔之雲。昔有鷔翔於上,故名。鷔白口赤,不祥鳥也。”(清光緒十一年《耒陽縣誌·卷一·山水》)或“鰲訛鷔”(《明統志》)。從《明統志》首頁刊印的耒陽縣區域圖來看,清代全縣設置城廂、淝江、雲峰、義興、興業、馬水、敖山七鎮。敖山鎮轄區為現今的沙明、導子、潯江、芭蕉、高爐、新市、大市、竹市等地。境內有一條由東向西的河流,上游叫潯江;流經敖山叫敖河,由大陂市(今大市鄉政府所在地)匯入耒水。梁陳至唐初期間,耒陽縣稱耒陰縣,其縣城便設在大陂市。古時候交通不便,只有山路和天賜的敖河。就是這天賜的“河雖不寬,水也不深”的敖河,滋潤了一大批船運工。當地的煤炭、稻米均用小船由敖河運至大陂市,再用大船運至長沙、武漢等地。導致敖山漕船如潮,商賈雲集。可見敖山歷史上在政治、經濟和地理上的重要性。

敖山廟

敖山廟,是位在耒陽大市鄉的一座古廟,因供奉一位名仙敖王(後漢高祖劉知遠),而香火旺盛,名聲遠播,是耒陽市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寺廟。影響之廣涉及衡耒郴城市群乃至周邊省市等地。對於保護民間藝術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於研究耒陽地方民俗也有較高的價值。2006年6月被列為 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敖山廟,原為真安寺。《縣誌》載,“真安寺,在鰲山金谷山下,永定元年①僧守德建”。今敖山廟,即真安寺發展而來,是耒陽佛教歷史最悠久的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五代期間,敖山地方大鬧災荒,民不聊生。公元947年,逢後漢高祖劉知遠親政愛民,百姓渡過大難,遂尊奉劉知遠為聖帝。雍正年間,敖山的船工運煤至長沙、岳陽等地,中途遭遇狂風大浪,就燒香叩神求聖帝劉知遠保佑一帆風順。事有巧合,求助者有求必應,風浪停止,平安無事。水陸民眾為紀念劉知遠威靈顯聖,把始建於南朝的“真安寺”改為敖王天子聖帝廟,后稱敖山廟。乾隆至同治年間廟宇規模較小。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地方武舉劉香圃為首組織水陸民眾捐募資金,下設閻王殿(10殿)。興旺時,僧人數十人。此後,廟宇又遇興衰。1953年該廟被改為國家糧庫;1972年,廟宇全部拆毀重建敖山糧庫。拆廟時,3殿共16根白石立柱,唯正殿中央一根毀不倒。當地民眾認為這是敖王聖帝顯靈,遂產生重建廟宇的願望。1985年當地民間集資重建,且遂年擴大。經20多年擴建,敖山廟基本恢復到清光緒年間的面貌。規模宏大,可容千餘人食宿。如今,殿宇雄偉,金碧輝煌,且信士如織,香火不斷。
敖山廟現在只有一、兩個住寺僧人;廟務由當地群眾推選的管理處管理。

敖山廟會

敖山廟會是比較典型的傳統民間信仰活動,尊奉佛、道、儒和民間吉祥神(敖王、敖母)於一廟。拜佛祭神既遵佛法,又自成禮數,影響之廣涉及耒陽全境乃至衡陽、衡南、安仁、永興、常寧等地。廟會活動中的拜章、香會、唱戲、遊船、舞龍、舞獅等又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間禮儀、工藝、舞蹈、音樂和表演藝術。2006年6月10日被列為首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廟會實行民主自治,“敖山廟管理處”作為常設機構,主持廟會、香會的具體事務。管理處總負責人由民主推薦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
敖山廟會每年舉行3次大型活動和10餘次小型活動。大的活動是:農曆正月初二遊船,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拜章,五月廿三敖王生日唱戲。正月初二遊船 遊船是廟會的主要活動。遊船起源何時無法考證,但從殘存的古石碑中“雍正二年”(1724年)的字樣來看,至少在當時已有此活動。
據說,敖山搞水運的船工為保平安,春節自發出資做個小紙船到各村游巡。因為船工的規矩是農曆三十、初一不開船,所以選擇初二遊船。後來當地人把遊船當作“收瘟降毒、祈禱平安”的活動,便由“三堂”②作東遊船。
正月初二這天,當地6個行政村沿襲舊制分為上、中、下“三堂”。每堂事先用紙紮一隻巨型船,船長5米、高1.8米、寬0.8米;楠竹做骨架;中間是彩紙糊扎的飛檐畫閣的官倉,船頭上插上“收瘟攝毒”大旗;紙船首尾分別是水手和撐舵婆;水手可在船邦前後移動。天剛蒙蒙亮,“三堂”“二十三船頭”③上千人早早趕到廟前,集體朝拜敖王。遊船開始時,先在鼓樂喧天、禮炮齊鳴中舉行儀式。各堂分別抬出各自做工精湛的紙紮工藝船,向敖王叩拜。接著,師公施法用水為船“開河”,然後吹響牛角發號令出發。三聲炮響,3隻船分成3支隊伍,旌旗高擎,號角銅鑼開道。鐵銃、鼓樂、笙簫、龍燈、獅子、高蹺、腰鼓、燈籠、繡球、花亭、妝“故事”(指化妝戲劇人物)、抬“扛花”(舊禮儀中裝三牲酒禮的用具)以及彩旗、明鏡等儀仗④,一路浩浩蕩蕩,沿“三堂二十三船頭”規定路線到各船頭村巡演,相互叩拜,恭賀新春佳節。
遊船隊每到一村,鞭炮、號角、鐵銃齊鳴,炮聲響徹雲霄。然後由村中福壽雙全、高輩份老人將船請進村裡,放在正廳堂神龕前事先預備好的高凳上;接著長輩洗手焚香叩拜“天地君親師”,迎接神船到來;道士亦“施法”為該村驅瘟祈福,把瘟疫、垃圾“裝”進船中,讓船把它帶到東洋大海里去;此時,禾坪上龍燈、獅子紛紛起舞,“妝故事”的也進行藝術表演;婦女領著兒童把祭祀用品恭敬放入紙船中,祈禱上蒼保佑平安;家家戶戶將早已準備好的煙酒、糖果、茶點分發給遊船的人吃;還將包子、糍粑、油炸薯片等交給遊船隊伍,帶給廟會管理人員享用。大約申時,各路巡遊完畢,趕往敖河沙洲上“送”龍船。送船時,先由師公主持儀式,焚香施法祭文,然後焚燒紙船以送瘟神。待紙船燒完后,人才散去,遊船就算結束。
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拜章”從觀音菩薩生日這天起,敖山廟要舉行四天“拜章”活動,其形式與其他佛教寺廟“拜章”一樣。活動經費由“總督名”、“督名”⑤、“頭名”、“結名”、“香手”、“信士”等香客出資。
五月廿三日敖王生日唱戲 從五月二十三起,連續7天以唱戲、祭祀為主,隆重慶祝敖王天子聖誕。特別是敖王生日這天凌晨,數以萬計的信男善女川流不息,焚香許願的、祈禱平安賜福的、還願的、抽籤問卦的、捐功德金的。自開幕至結束,晝夜車水馬龍,人員延綿兩公里。光是抽籤的,就有幾十個檯子。人員涉及衡南、衡陽、安仁、常寧、茶陵、郴州等地,唱戲的,從早至晚,演員們連續7天輪番上場。唱戲前,先由戲劇扮演者最大的角色(從皇帝至布衣),依次叩拜敖王后,才能演出。戲的內容是儺戲湘劇花鼓戲衡山串調、蓮花鬧等,其規模之龐大是一般廟會不可比擬的。為確保安全,廟會招募志願者維持秩序。
此外,廟會還有10餘次活動:
正月十五“三堂”當屆船頭與下屆船頭舉行接會儀式⑥;四月初八釋迦牟尼生辰,拜“萬佛懺”7至10天。八月十五“香會”,由小水、公平等地信士出資“拜章”3至4天。

寺廟傳說

傳說一:古時候,有一漁夫在敖河打魚。一天,漁夫撒網一響午,每網都撈上一棵柴蔸佬,就是不見魚。於是漁夫虔誠祈禱:“柴蔸佬,如果您是神,就讓我打一網魚。如果真的撈到魚,我就把您供起來”。說完,漁夫果然打到了一網魚,那個漁夫也不失言,將柴蔸佬拿回家供奉於廳堂上。唐代耒陽有一座“木居士”廟,在敖山廟。
唐貞元末年(廿一年)(公元805年)韓愈赴江陵任曹參軍,
過耒陽時留《題木居士二首》詩,
與《題杜子美墳》應該是同一時期。
題木居士二首
唐 韓愈
火透波穿不計春,
根如頭面干如身;
偶然題作木居士,
便有無窮求福人。
為神詎比溝中斷,
遇賞還同爨下余;
朽囊不勝刀鋸力,
匠人雖巧欲何如。
傳說二:古時候,有一年久旱無雨,敖河乾涸,漕船擱淺;田地顆粒無收,民不聊生。於是,後漢高祖生日那天,僧人設壇施法祈雨;數萬民眾抬著紙紮船沿江游垌。事後,老天爺連下3天3夜大雨,漕船復航;敖河兩岸風調雨順谷滿倉。此後,這一遊船活動沿襲下來成了廟會的主要內容。
傳說三:1928年2月26日,時任連長的林彪率領紅軍一個連上井岡山途經耒陽,受國民黨軍隊阻撓,便在敖山廟設伏擊戰,殲敵一個營。“敖山廟伏擊戰”被載入軍事史冊,並出版了書和連環畫。林彪一上井岡山,由連長晉陞為營長;且職務上一路攀升直至當上新中國副統帥。這一仗后,敖山有一大批放牛娃上了井岡山,其中有兩位成為新中國的將軍。那就是少將劉顯宜、中將王紫峰。老百姓說這都是敖王爺顯聖所致。后廟被拆,與林彪事件有些關聯。
註:①永定元年: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年號,即公元557年。 ②“三堂”:古時候,敖山又叫“金谷里”。以敖山為界,按敖河流向,上游的稱“金谷里上甲堡”,中游的稱“金谷里中甲堡”,下游的稱“金谷里下甲堡”。遊船活動開展后,便改“上甲堡”為“上堂”,“中甲堡”為“中堂”,“下甲 堡”為“下堂”。 ③“二十三船頭”:剛開始遊船時,只有一隻船。一次由於中途發生糾紛,把船搶為三節,就形成“三堂”。上甲堡的人在前搶到了船頭,中甲堡的人多搶到船身,下甲堡的人少只搶到了船尾。他們把搶 到的船到各自的村莊巡遊。這樣,游到的村莊就成了該堂的成員——“船頭村”。上堂遊了6個村莊,即有6個“船頭”;中堂遊了12個村莊,即有12個“船頭”;下堂遊了5個村莊,即有5個“船頭”。於是便形成的“三堂二十三船頭”。各堂的“船頭村”要輪流作東,全資全力舉辦該堂的遊船活動。每游一次船大約需要1-2萬元,村子大的排場就大,因而花費多一點;村子小的擺不起大排場花費就小一點。④儀仗:遊船活動中的所有道具、用品、儀仗都有嚴格的規定,如龍燈要分龍燈、鳳燈,燈籠多少盞,旗子多少面等。⑤“總督名”、“督名”:因爭做“頭名”的人太多,便自行增設這兩個名稱。⑥接會儀式:負責遊船的村子,當年要到敖山廟“設九次廟”。即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二十三、六月初六,七月初一、十二、十三,九月重陽。“設廟”就是請道士到廟裡念經。

主要景觀


敖河水

農曆五月二十三,大市鄉敖山境內有一條由東向西的河流,上游叫潯江;流經敖山叫敖河,由大陂市(今大市鄉政府所在地)匯入耒水。據耒陽縣誌記載,梁陳至唐初期間,耒陽縣稱耒陰縣,其縣城便設在大陂市。古時候交通不便,當時的煤炭、稻米等物品均用小船由敖河運至大陂市,再用大船運至衡陽、長沙、武漢等地。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敖山漕船如潮,商賈雲集。

敖山廟

湘南山多,春夏雨多,是山洪暴發的季節,千山萬流,壯觀之後,是災難。當洪水轟涌而來,敖山廟前是怎樣的景緻?而寺里的菩薩,寺里的香火,寺里的和尚,又是怎樣一種狀態來面對災害?或者僅僅是披著樸素的迷信,帶著溫暖的希冀,在濤音和呢喃里,念一聲阿彌陀佛,靜下心來,祈禱雨過天晴,眾生解脫。
相傳,公元947年,敖山地方大鬧災荒,民不聊生。逢後漢高 祖劉知遠親政愛民,使百姓渡過大難,遂尊奉劉知遠為聖帝。民眾為紀念劉知遠威靈顯聖,把始建於南朝的“真安寺”改為敖王天子聖帝廟,后稱敖山廟。清朝乾隆至同治年間廟宇規模較小。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以地方武舉劉香圃為首,組織水陸民眾捐募資金,將廟宇大規模擴建,基建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上設前、中、后三殿和觀音堂;左右兩廂為僧房,中設南北閱禮台,下設閻王殿,東西兩公館;殿前大禾坪中央建大戲台,外安四拱轅門,富麗堂皇,氣勢巍峨。解放后,廟宇一度遭到破壞。1985年當地民間集資重建,且逐年擴大。經20多年擴建,敖山廟基本恢復到清光緒年間的面貌。如今,殿宇雄偉,金碧輝煌,可容千餘人食宿,且信士如織,香火不斷。
恰逢敖王的生日。聽說從農曆五月二十三起,會連續7天以唱戲、祭祀為主,隆重慶祝敖王天子聖誕。我們到達敖山廟的時候,已有數以萬計的善男信女在焚香許願,祈禱平安賜福的、還願的、抽籤問卦的、捐功德金的信徒川流不息。自開幕至結束,晝夜車水馬龍,人流延綿兩公里。光是抽籤的,就有幾十個檯子,這些人來自衡南、衡陽、安仁、常寧、茶陵、郴州等地,連廣東、江西的信士也來朝拜。用齋廳晚上11時還在免費開餐。廟會請來眾多和尚晝夜不停地念佛誦經,也請了唱戲的,從早至晚,演員們連續7天輪番上場。唱戲前,扮演者要依次叩拜敖王后,才能演出。戲的內容有儺戲、湘劇、花鼓戲、衡山串調、蓮花鬧等,其規模之龐大是一般廟會不可比擬的。為確保安全,廟會還要招募一大批志願者來維持秩序。
敖山廟會每年會舉行3次大型活動和10餘次小型活動。大的活動是農曆正月初二遊船,二月十九觀音菩薩生日拜章,五月廿三敖王生日唱戲。小的活動有正月十五“三堂”,四月初八“萬佛懺”,八月十五“香會”及各地的“拜章”等。
在敖山廟的大禾坪上,有一座座或新或舊的建築和信徒呢喃的祝福聲,以及演員抑揚頓挫的腔調相互滲透、自成一體。不知何日,不知何時,這裡就已被同化,化為俗形,成為供後人祈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