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靴

借靴

清代花部亂彈作品,又名《張三借靴》或《張旦借靴》。劇本見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刊印的《綴白裘》第11集,與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印的《納書楹曲譜·補遺》。演唱用高腔。作者不可考。劇情描寫一個市井無賴張三(又稱張旦)因赴宴會,缺少靴子,找他結交20年的老友土財主劉二商借。劉二性極慳吝,但經不住張三的糾纏,就提出種種苛刻條件,刁難延宕,最後還是被張三借走。張三穿靴趕至宴所,早已酒闌人散,懊惱之餘,倦卧街頭。劉二惦記靴子,連夜找張三索回。

藝術特色


全劇淋漓盡致地刻畫了惜財如命的劉二和慣貪便宜的張三這兩個人物,是古曲諷刺喜劇中的精品。今贛劇祁劇湘劇川劇徽劇、崑曲、豫劇等不少劇種均保留此劇,並有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戲曲分析


崑劇大辭典

《弦索調時劇新譜》:。。。《凡例》第一條說:“譜中所收各套有本無牌名者,則仿照《借靴》套首用‘歌頭’二字之例,每套冠以‘和音’二字。蓋此譜專以音節為工,不便另加牌名免強牽合。”可見這些時劇都不是曲牌體,而是“專以音節為工”的板腔體。所謂“和音”,《凡例》第三條說明:“譜中有和首者,未唱曲文而先以起調,俗名界頭,實即大過文也。”實際上就是指板腔體的樂引或過門。例如《小妹子》曲調有二十八處過門,又如《思凡》的套曲,僅第二段標上[山坡羊]名目,其餘的只分段而無曲牌。

蘇州戲曲志

此劇僅三個人物,張三、劉二、小伙分別由丑、副、白面應行。均念揚州白(小伙一角亦有念南京白)。全劇情節簡單,但結構跌宕起伏。通過一系列高度誇張、荒謬可笑的細節,以及豐富生動的表情、動作、語言,突出表現劉、張二人性格,形成極強的喜劇效果,使該劇成為中國古典戲曲中頗具特色的諷刺喜劇。清同、光年間楊鳴玉主演《借靴》“神妙直到秋毫顛”,姜善珍演劉二“好在冷和假”,均為當時所稱道。
編輯於清康熙年間《太古傳宗》一書,記有《借靴》曲譜,無賓白,列入“弦索調時劇”。《綴白裘》第十一集載其劇本,列為“高腔”。1 96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所出徐凌雲《崑劇表演一得》一書,有該劇身段表演等記載。蘇州市戲曲研究室藏有該劇舞台演出手抄本。

崑劇表演一得

(徐凌雲口述,管際安、陸兼之記錄整理)
《借靴》是一出"時劇"。所謂"時劇",是指崑曲以外的一些其他曲調的戲,像吹腔、梆子、弦索、高腔......等等。大概在崑曲(所謂"雅部")衰落、亂彈(所謂"花部")崛起的時候,一些受到觀眾歡迎的亂彈戲也被吸收到昆班裡來,因為他們是新興的曲調,所以統稱之為"時劇"。實際上這些曲調也不是真正新興的,它們也有悠久的歷史了,不過一向流行在人民群眾之間,而被士大夫階級所愛好的崑劇所吸收,則是後來的事罷了。我們看《綴白裘》中選錄的"時劇",著實不少,現在舞台上還有很多戲在演出,像《蘆林》、《打店》、《偷雞》、《燒香》、《羅夢》、《思凡》、《下山》、《磨斧》......等等都是。
戲中三個人物,都念揚州白(小伙一角,亦有念南京白的)。他們具有不同的性格:劉二虛偽,演來要冷;張三浮滑,要演得火;小伙誠樸,要演得憨。身段不太繁重,主要看神氣,特別是劉二,內心活動很複雜,表面上矯揉造作,必須把他這種吝嗇成性的醜態,從動作神情的細微之處表達出來,才能演好這個角色。我所看到的老藝人演這齣戲,劉二以姜善珍為最,好在冷和假,一副偽紳士氣,很能傳神;陸壽卿比較油而火;寧波昆班的戴文禮,也很擅長。張三則王小三、阿增、小金壽三人都能稱職。小伙曾見金阿慶、茂松的演出,都不壞。

點金成鐵

鄭振鐸 《中國俗文學史》第九章:“流行的崑劇里,有一出《借靴》(時劇),顯然是脫胎於 馬氏 這一篇《借馬》,卻點金成鐵,變成了惡俗不堪入耳目的東西了。”
——這齣戲,許是不太符合文人的審美觀的,所以他才會說“崑劇改編的這出《借靴》,是點金成鐵”?
省昆這劉二和張三若是能演員交換一下,未知是否能就能演出不一樣的感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