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隨侯珠的結果 展開

隨侯珠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

徠隨侯珠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隨國的珍寶,也稱為“隨珠”,與“和氏璧”並稱為“春秋二寶”、“隨珠和璧”或“隨和”。因為與傳說中的隨國的君主隨侯所救助的大蛇相關,故也被稱作“靈蛇之珠”。

傳說


傳說隨國的君主隨侯在一次出遊途中看見一條受傷的大蛇在路旁痛苦萬分,隨侯心生惻隱,令人給蛇敷藥包紮,放歸草叢。這條大蛇痊癒后銜一顆夜明珠來到隨侯住處,說:“我乃龍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來報德。”這就是被稱作“靈蛇之珠”的隨侯珠。
隨侯珠
隨侯珠
相關成語
隨珠和璧(又作“隨珠荊玉”):形容珍寶中的極品。隨珠彈雀:比喻做事不當,得不償失。
珠聯璧合:形容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都在一起。

文獻所載


《搜神記》的描述:“徑盈寸,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
淮南子》:“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莊子·讓王》:“今且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張衡西京賦》:“流懸黎之夜光,綴隨珠以為燭”
李白:“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寧知喪亂后,更有一珠歸。”
宋代陳洙《厥水》:“厥涢雙水繞城隅,高誼曾聞季大夫。九十九岡風俗厚,人人況已握靈珠。”
舊《辭海》“隨和”條目註釋:“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並稱。”
漢代以後的《淮南子》、《搜神記》將隨侯珠的故事記得更詳細。原意是:春秋時隨國有斷蛇丘。隨侯出行,見大蛇被打成兩斷,看其蛇有些靈異,便命隨行者用藥救治,蛇立即能活動。此處便叫“斷蛇丘”。一年以後,蛇銜明珠來報答隨侯。“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隨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隨季良(梁)大夫池。”蛇採用什麼形式送明珠?民間一說是隨侯乘船時,突遇風浪,一大蛇於水中銜大珠獻上;另一說是深夜夢見一大蛇銜來明珠報恩,隨侯醒來果見一明珠將室內照得如同白晝。

寶物探究


其一:珍珠說。《史記·龜策列傳》有“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的記載,認為隨珠即珍珠。這種說法疑問有二,一是淡水珍珠,不可能如此巨大;二是珍珠的成份是碳酸鈣,容易分解很難流傳於百年以上。
隨侯珠
隨侯珠
其二:料珠說。隨州的曾侯乙墓徠出土了百餘顆料珠,最大者直徑2.3厘米,有人認為是隨珠。實際上它是天然產出的火山玻璃
“琉璃”,也還不是古代文獻中所見的對於玻璃的最早的定名,在其前,玻璃有著更為古老的稱呼,是“隨侯珠”、“五色玉”。東漢王充《論衡》“率性”篇中有道:“兼魚蚌之珠,與《禹貢》‘■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隨侯以葯作珠,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明確提到,戰國時的隨國就已經善於燒制玻璃珠。近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玻璃珠實物,有專家認為就是文獻中所提的著名的“隨侯珠”。曾侯乙墓共出土173顆玻璃珠,在表面布滿圓圈紋,一般稱作“蜻蜓眼”式玻璃珠。
其三:金剛石說。認為隨珠是金剛石的主要依據是金剛石的晶體,多呈珠球狀、無色透明、強烈的光澤等,但這些證據都不夠充分。不過,金剛石在日光下暴晒,在暗室里可以看見不同顏色的磷光。至於一寸有餘,金剛石哪有那麼大的。
湖北省地質礦產廳高級工程師郝用威認為:在大洪山北麓與桐柏山南麓之間,有寶石級金剛石存在,隨侯珠系寶石級金剛石。1992年郝用威在全國寶石礦物學術大會上宣讀了他的研究報告,受到地礦、寶石界一些專家的充分肯定。
其四:螢石說。這是目前世人普遍接受的說法。首先,隨州的北部有螢石產出。其次,螢石確為發光礦物。
隨侯珠到底流失何方?
隨侯珠的流失同隨國的衰亡是相聯繫的。早在公元前706年楚武王開始伐隨。隨國經過幾次頑強抵抗最終敗於楚國。隨侯珠是什麼時候落入楚王之手,尚未見史料記載。直到公元前350年左右,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觀看楚國的寶器,便召令尹子西問道:“秦欲觀楚之寶器,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由此可見隨侯珠確實流落楚國。
楚被秦滅后,秦始皇擁有了隨侯珠及和氏璧。我們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完全可以證實這一點。他上書勸諫說:“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意思是說,現在您陛下得到了昆崙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掛著明月之珠……而這些珍寶都不是秦國出產的,陛下卻十分喜歡,這是何故呢?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意見,停止逐客令。秦始皇命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工孫壽刻在和氏璧上,成為皇帝的“玉璽”。劉邦滅秦后,和氏璧成了漢諸帝王的“漢傳國璽”。此後歷時1600年,經歷100多位帝王之手。可隨侯珠從秦始皇以後便無下文。有人考證,隨侯珠隨秦始皇殉葬,在墓室“以代膏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