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
1962年在成立的機構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簡稱“武漢地調中心(武漢地礦所)”是正廳級事業單位。1962年成立於湖南長沙,1966年整體搬遷至湖北宜昌,更名為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
1999年,整體劃歸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2006年更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調查中心(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2009年主體搬遷到武漢,並經中編辦批複,更名為“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
武漢地調中心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中南地區的唯一直屬地質調查機構,是全國六大區中心之一。主要承擔中南地區地質調查及相關綜合研究工作,承擔中南地區地質調查資料信息的接收、保管和社會服務工作,承擔中南地區國家地質項目的管理和監管工作。
工作區域包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
辦公室
黨委辦公室(紀檢監察審計室)
財務資產處
人事教育處
中南地區項目管理辦公室(內設技術管理處、經濟管理處、地質資料室)
總工程師室(科技外事處)
基礎地質室
礦產資源評價室
水工環地質室
地層古生物室(油氣地質研究室)
勘查技術方法室
境外地質室(宜昌地調科技開發研究院)
地質災害調查室(宜昌長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設計院)
岩礦綜合利用室
岩礦測試室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室;
宜昌基地管理處(離退休處)
物業管理部(後勤處)
“中央地勘基金中南項目監理部”設在武漢地調中心。
國土資源部的“國土資源部中南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南地質資料館”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宜昌地質調查中心)1962年成立於湖南長沙,於1966年遷至湖北宜昌,原隸屬地質礦產部。1999年根據國土資發[1999]181號文規定,隸屬國土資源部,為歸口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的事業單位,主要承擔國家地質調查與研究任務,負責中南地區地質調查項目管理及地質資料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與服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中心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調查、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地質災害評價治理、岩礦測試分析等業務在國內外均享有一定的聲譽;在地層古生物、同位素地質、花崗岩地質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科學積累。是一個集大區項目管理、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及地質技術研發於一體的綜合性地質事業單位。
具有國土資源部區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勘查,地質鑽(坑)探,地質實驗測試(岩礦鑒定、岩礦測試、岩土試驗),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勘查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國家實驗室資質認證證書。2008年通過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和長城(天津)質量保證中心GB/T19001-2000—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獲質量體系認證證書。
現有從業人員318人,其中固定崗位人員268人,流動崗位人員50人。固定崗位人員中,博士36人,碩士99人,本科學歷102人,大專學歷27人;正高級職稱53人、副高級職稱45人。離退休人員208人。有博士生導師2人。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近50年來,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類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項目700餘項,出版專著160餘部,發表論文2000餘篇,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60餘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6人,獲國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人,獲“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資助2人,獲國土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稱號1人,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5人。2001年以來,連續10年獲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稱號;2004年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管理工作先進集體”,2007年獲“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汪嘯風,武漢地質礦產研究所,研究員,2011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