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辛亥起義

太原辛亥起義

目錄

正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同盟會山西支部立即響應,並積極籌劃在太原發動武裝起義,準備待機發難。而以陸鍾琦為首的山西清政府官員也急忙籌劃對策,決定把新軍兩個標調出太原,分別調往蒲州代州,以分散集中在太原的革命力量,同時將分駐南北各地的巡防隊調回太原接防,以穩定省城。
1911年10月28日,山西巡撫命令黃國梁的85標先行出發,“但如整隊出發,又怕途中有變,反戈回攻太原,因令標統黃國梁率領標部全體人員,只帶先行步隊一隊出發,其他本標各營,待命出發。但是未經出發之前,不得發給子彈。”為了應對此突發情況,當日下午,同盟會員及起義主要領導者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梁、張瑜、喬煦、南桂馨等在五福庵32號召開緊急會議,研究對策。會議作出三項決定:(一)在省城舉行起義,因為在首府革命,影響大;(二)為防不測,及早於29日晨提前起義;(三)因黃國梁的85標下層官兵同盟會員多,革命要求強烈,首先在85標發動,待一、二營領到子彈后,即可起義。閻錫山的86標隨後相應。
該日,同盟會員一致推舉膽識過人、頗具指揮才能、精於軍事學科的姚以價為起義軍司令,姚慨然應允:“吾雖薄德鮮能,但值此革命緊要時期,只有當仁不讓”。當晚,姚以起義軍司令名義起草了軍事計劃,然後領各營回駐地集結待命。
待新軍領取彈藥后,同盟會革命黨人閻錫山、溫壽泉、趙戴文便於10月29日趁機發動起義,新軍士兵沖入太原城后,很快佔領了佔領子彈庫,獲取大量的軍用物質;但遭到滿城旗兵的頑強抵抗,起義軍見久攻不下,便拖來大炮,向滿城轟擊,幾聲炮響之後,滿城守尉增禧豎起白旗,繳械投降。最重要的進攻對象山西巡撫衙門,也很快被攻佔,巡撫陸鍾琦被亂槍打死。
起義勝利的當天,革命黨領袖、參加太原辛亥起義的重要人物和諮議局的議員,在山西諮議局商討成立山西軍政府。諮議局議長梁善濟欲竊取勝利果實,被革命黨人制止,最後新軍協統閻錫山當選為都督,改巡撫衙門都督府
太原起義不久,山西很快就發生了大同起義和晉南光復,革命烽火遍及全省。由此,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宣告結束。山西是黃河以北第一個起義的省份,其光復嚴重威脅著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山西起義消息傳至北京后,朝野震動,王公貴族紛紛逃離北京,為辛亥革命奪取最後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1912年9月19日上午,孫中山先生在山西大學堂各界千人歡迎大會上演講時總結說:“……廣東為革命之最初省份,然屢次失敗。清政府防衛甚嚴,不能稍有施展,其他可想而知。使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孫中山先生盛讚山西響應南方起義,牽制清軍南下的歷史功績,肯定了太原起義在辛亥革命史上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