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獸

漢語詞語

禽獸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qín shòu,是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古代也專指獸類;比喻卑鄙、無人性的人。語出《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

詳細解釋


1.鳥類和獸類的統稱。
《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
南朝 梁 蕭統 《序》:“若其紀一事,詠一物,風雲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
2.稱獸類。
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漢書·江都易王劉非傳》:“建 欲令人與禽獸交而生子,彊令宮人臝而四據,與羝羊及狗交。”
3.比喻不知禮義或行為卑劣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4.用作詈詞。猶言畜生。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紅娘,書房裡喚將那禽獸來!”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那怕你這禽獸告訴!我此時視死如歸,那個還要這性命!”

相關含義

如同禽獸
禽獣同然(どうぜん)。
禽困覆車
qínkùn-fùchē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禽:走獸的總稱。被困於籠中之獸,會拚命掙扎而使所載之車傾覆。比喻人陷於絕境也會作最後的掙扎
為公仲謂向壽曰:“禽能覆車”。——《戰國策·韓策一》
另解釋:是心中無父無君啊,可不是指孤兒。
《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衣冠禽獸
shameless!
發音 yī guān qín shòu
釋義 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道德敗壞,行為象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示例

1、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古代也專指獸類。泛指飛禽走獸
人民少而禽獸眾。——《韓非子·五蠹》
《史記·孝武本紀》:“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雲。”
禽獸蟲蛇。
2、偏義複詞,指走獸
禽獸之皮。——《韓非子·五蠹》
君子之於禽獸。——《孟子·梁惠王上》
恩足以及禽獸。
禽獸之變。——《聊齋志異·狼三則》
3、比喻行為卑鄙惡劣、卑劣無恥的人
衣冠禽獸
禽獸不如
清朝官服文官上面的圖案是禽武官為獸 合為禽獸的衣服上會有禽和獸的樣子 後來做官的一代不如一代 使百姓憎恨 並以他們的穿著簡稱為衣冠禽獸 久而久之變成了貶義詞。

相關詞語


走禽類走禽走獸食蟻獸追禽祝禽
種禽眾禽鷙禽屬禽智禽鷙獸
侄獸仔獸蟄獸珍獸征禽作困獸斗
災獸原獸原禽珍禽奇獸珍禽異獸玉抵禽
珍禽魚獸娛獸越禽游禽類羽獸
游禽幽禽浴禽寅獸冤禽逸禽
儀禽逸獸夷禽衣冠禽獸一角獸野獸
野獸派陽禽野禽言禽鴨嘴獸葯獸
演禽牙獸馴禽馴獸訓禽荒玄禽
行禽畜獸行如禽獸信禽星禽術邪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