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隨談

辯證法隨談

《辯證法隨談》,作者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初版。全書由6部分(6編)36節(36題),一共1412條涵辯證意蘊的段落組成,內容主要是作者李瑞環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活學活用辯證法的理論結晶和實踐總結,稍類似於箴言式語錄體文本。

《辯證法隨談》是在作者2005年出版的《學哲學用哲學》基礎上選編而來,《學哲學用哲學》面市后,據稱“讀者獲益匪淺”,為滿足“讀者的建議”,作者遂主持並在《學哲學用哲學》中編選若干內容,另擬題目,結集出版。

徠《辯證法隨談》影響頗大,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報道、轉載,各界好評見諸辦刊網路,人民網文章評論:“《辯證法隨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它對於人們提高哲學素養、加強自身修養,對於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作品簡介


《辯證法隨談》,是作者李瑞環的歷年講話的摘錄選編文集。該書一共28萬多字,分為6編,每編細分6節(6題),一共36節(36題);各節(各題)內含數量不等的類似語錄式的若干條段落,皆有內容各自獨立的有辯證意蘊若干段落、短句,緊扣對應章節題目。全書計有1412條段落。
《辯證法隨談》書中36題分別是:發展、改革、開放、穩定、環保、生活,民主、政黨、統戰、政協、民族、宗教,文明、文化、文藝、宣傳、體育、京劇,城建、規劃、設計、施工、管理、舊城改造,求是、實踐、創新、務實、經驗、群眾,領導、方法、作風、修養、辦實事、和為貴。其主題詞為:處處都有辯證法。內容上。全書內容主要涉及到作者李瑞環的立場、觀點、方法,又覆蓋到工作、學習、生活等諸多方面。

作品目錄


《辯證法隨談》目錄
第一編發展改革開放穩定環保生活
第二編民主政黨統戰政協民族宗教
第三編文明文化文藝宣傳體育京劇
第四編城建規劃設計施工管理舊城改造
第五編求是實踐創新實務經驗群眾
第六編領導方法作風修養辦實事和為貴
後記

創作背景


《辯證法隨談》是在作者之前的作品《學哲學用哲學》的基礎上選編的。2005年,李瑞環將歷年205篇工作講話分章列節,分上、下兩冊結集出版,即是共約55萬字的《學哲學用哲學》一書。該書上市后極為暢銷,各方面也反應熱烈,特別是其中的第四章“掌握辯證分析方法”第5節“處處都有辯證法”,摘錄了李瑞環100多條有關辯證法的論斷、短語,《北京青年報》全文轉載后,引起讀者極大興趣。讀者認為這種質樸、鮮明、生動的片言隻語,簡短精練,好讀好記好用,可以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獲得認識論、方法論的啟迪。因此,許多讀者建議將更多類似的段子彙編成冊,於是出版社根據受眾的反饋,向作者建議另出選編本。作者李瑞環順應各方面的要求,為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遂主持並從《學哲學用哲學》摘錄、疏理,重做編輯,付梓成冊,即成就這本《辯證法隨談》面世。
該書定名為《辯證法隨談》,但並不是一本講辯證法的專著,不是按照通常辯證法教科書的章節編寫的。李瑞環認為:學哲學要學哲學原理,用哲學也要用哲學原理。把哲學的原理應用於了解情況、分析矛盾、研究對策之中,也就是應用於一切工作之中。因此,本書的內容主要是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原理應用於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之中。而取名“隨談”,則是作者常用的一種文體,李瑞環在天津曾出了《城市建設隨談》、《為人民辦實事隨談》等書。所謂隨談,即隨時、隨地、隨事、隨興而談,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不拘一格,不拘形式。他提出了封面設計的主題,體現海闊天空,侃侃而談,選的照片也不是標準像,而是隨便談話的照片。

作品評價


出版座談會
出版座談會
《辯證法隨談》出版后影響很大,包括權威的一報一社一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在內的各大主流媒體紛紛推出報道、宣傳等,正面評論不絕於坊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也主辦有規格頗高的出版座談會、研究會等,多數有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領導,業內著名專家、學者數等參加。哲學界人士看了本書書稿,認為這些論斷、短語,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啟迪,生動地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充分地展示了辯證法的魅力,對文風的改進也有示範作用。
新華社推介:“該書所錄論斷、短語,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啟迪,生動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充分展示了辯證法的魅力”。
《南方周末》則側重於民主、改革方面的解讀:“李瑞環新書《辯證法隨談》面世。2005年,李瑞環出版了哲學著作《學哲學 用哲學》,引起各方關注,並有不俗市場表現。此次《辯證法隨談》延續上部書的哲學主題:處處都有辯證法。哲學、辯證法在李瑞環嘴裡往往變得深入淺出。談到敏感問題,李瑞環往往有神來之筆。由於對國情有較多了解,對時局有較深感悟,經多年錘鍊,造就了獨特的‘李氏風格’。《辯證法隨談》涉及改革、開放、民主、領導作風、輿論宣傳等改革年代的熱點話題,可以看出作者在當時的所思所想”。
人民網則評論:“《辯證法隨談》一書是李瑞環數十年來學哲學用哲學,特別是運用辯證思維指導實踐的豐碩成果的概括與總結。在千餘條簡短精練的段落中,凝聚著豐富的哲學智慧和思想方法。一個人、一個單位,乃至一個國家,在處理複雜關鍵的問題時,固然需要豐富的知識,但更需要智慧與方法。李瑞環運用辯證法去分析、解決具體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智慧,所提示的方法,會讓讀者豁然開朗、獲益匪淺”。
• 創新提法,辯證學風
《辯證法隨談》一書包含著許多富有創新性的提法和思考,展示了辯證法的威力,體現了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例如:“頭疼要吃頭疼葯,腳氣要抹腳氣靈,老抹腳氣靈是治不了頭疼病的。”深刻批評了“頭痛醫腳”的脫離實際的作風。又如:“在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時,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目標、模式和途徑,都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局部不顧全局,只顧自己不顧別人,而應當多從全球發展的角度考慮,多為子孫後代著想。濫用資源、毀壞環境、過度消費是絕對不可取的。”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了系統思維的啟示。此外,作者就弘揚中華民族“和”的思想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如:“大家在一起總是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多給別人留些存在與活動的餘地。如果你擠得人家一點空間都沒有,互相一伸胳膊、一伸腿就碰上了,不能怨別人蹬了你,而要怨你自己留給別人的空間太小。”“‘和’的思想、‘和為貴的思想’不是不分是非,不是無原則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只有不同的調味品的結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只有不同音調的交響,才能奏出動聽的音樂。和為貴就是一切以和為依歸,以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爭論也好,諒解也好,一切都是為了和,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諧共存、協調漸進。而這些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一致的”。
• 詼諧生動,通俗易懂
《辯徠證法隨談》一書語言詼諧幽默,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行文風格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極具親和力。李瑞環的講話和文章,文風樸實,個性鮮明,習語、典故信手拈來,隱喻、排比運用自如,從而大大增強了表達效果,很多表述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比如:“在環境問題上,如果只顧當前,不看長遠,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就是‘吃祖宗飯,造子孫孽’,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又如:“先生孩子後起名,孩子生下來可以先起個小名,叫阿貓、阿狗、鐵蛋都行,主要是讓他身體好,長本事。”再如:“講政治人民至上,求真理實踐第一。”這種語言表述源自生活、源自群眾,讀來特別親切自然,為廣大幹部群眾所喜聞樂見。《學哲學 用哲學》一書出版后,其語言風格已在幹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書中的一些精彩的話語廣為流傳。相比之下,《辯證法隨談》一書的語言風格更加鮮明。
• 修身養性,警句助人
《辯證法隨談》是一部能助人修身養性的好書。書中雖然只有兩個專題收錄了“作風”和“修養”方面的段子,僅有幾十個小段,但在其他專題中,作者無論是談到領導藝術,談到統戰工作,談到為人民辦實事,談到“和為貴”的思想,等等,字裡行間也飽含著許多有關修身養性的道理。“大智若愚看似糊塗不真糊塗,善解人意設身處地考慮對方”,“人心換人心,真誠換真誠,只有真誠地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真誠尊重;批評別人對自己不真誠,首先要反省自己對別人是否有虛假”,“冷靜地想一想,掌聲、歌頌未必真幫忙,批評、反對不是都添亂”, “和你一樣的不一定就對、就好,和你不一樣的不一定就錯、就差;你對很多人看不慣,其結果常常是很多人對你也看不慣”,這些為人處事的名言警句體現出作者豁達的心胸、平和的心境,令人百讀不厭,也令人自律自省。
• 體例形式,皆有創新
《辯證法隨談》在體例和形式上也有所創新。將一些精彩的論斷、警句,按照專題分類,並輯錄成書,這種體例和形式具有創新性。這種形式既方面讀者閱讀,也方便讀者記憶和運用。由於書中的每一段(條)都是獨立的,讀者拿到書不必從頭至尾、按部就班地讀,而是可以隨心所欲地翻閱,挑自己感興趣的段子閱讀,而且也不必專門拿出大塊的時間來讀。這些精選出來的段子,以樸實通俗的語言傳遞著深邃的哲理和方法,言簡意賅,又琅琅上口,應能常讀常新,廣泛流傳,因而一定會在幹部群眾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瑞環新書《辯證法隨談》
李瑞環新書《辯證法隨談》
李瑞環,男,漢族,1934年9月生,天津寶坻人,195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7月參加工作,北京建工業餘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畢業。曾任全國總工會常務委員,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長,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代理市長、市長,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市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全國政協黨組書記。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屆全國政協主席。
李瑞環著有《為人民辦實事隨談》(1990年出版)、《學哲學用哲學》(2005年出版)、《辯證法隨談》(2007年出版)、《務實求理》(2010年出版)、《看法與說法》(2013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