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頭蜥

爬行綱動物

徠楔齒蜥屬(Sphenodon)兩種似蜥蜴的動物,是三疊紀初期出現的喙頭類殘留下來的唯一代表,人稱“活化石”。是喙頭目(Rhynchocephalia)唯一現存的爬蟲類動物。僅見於紐西蘭的某些小島。

物種信息


三眼的蜥蜴
斑點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
斑點楔齒蜥(Sphenodon punctatus)
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瞼(即瞬膜),能水平地閉合。兩個正常眼睛之間有一松果眼,功能不詳。在頭骨下方眼睛後部有一個骨頭突出的弓形結構,由太陽穴部位的兩大開口形成(顳窩)。蜥蜴無此結構,故被普遍引為證據說明楔齒蜥不是蜥蜴,而是幾乎要滅絕的喙頭目的倖存者。
三眼“蜥蜴”——喙頭蜥(楔齒蜥)
Pleurosaurus腹軀龍(水生)
喙頭蜥
喙頭蜥
喙頭蜥
喙頭蜥
喙頭蜥
喙頭蜥
喙頭蜥
喙頭蜥
Homoeosaurus擬始蜥Planocephalosaurus岡瑟氏楔齒蜥
喙頭蜥
喙頭蜥
斑點楔齒蜥
喙頭蜥
喙頭蜥
Series Amniota 羊膜動物
Class Sauropsida 蜥形綱
Subclass Diapsida 雙孔亞綱
Infraclass Lepidosauromorpha 鱗龍次亞綱
Superorder Lepidosauria™ 鱗龍在目
Order Sphenodontida 楔齒目(喙頭目)
Family †Pleurosauridae 腹軀龍科
Genus †Pleurosaurus™ 腹軀龍屬
†Pleurosaurus goldfussi Meyer, 1831 高氏腹軀龍
Family Sphenodontidae™ - tuataras 楔齒蜥科
Genus †Homoeosaurus 擬始蜥屬(青龍屬、正原蜥屬)
†Homoeosaurus maximiliani Meyer, 1845 麥氏擬始蜥
Genus †Planocephalosaurus
Genus Sphenodon™ 楔齒蜥屬
Sphenodon guntheri Buller, 1877 岡瑟氏楔齒蜥
Sphenodon punctatus™ (Gray,1842) - tuatara 斑點楔齒蜥

非蜥蜴原因

喙頭蜥
喙頭蜥
楔 齒蜥長約70公分(28吋),重達1公斤(2.2磅)。有兩對發育良好的腳,從頸部向下至背部有鱗狀脊。與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瞼(即瞬膜),能水平地閉合。兩個正常眼睛之間有一松果眼,有感光作用事實上,楔齒蜥與其近緣擬始蜥(Homeosaurus,或譯清龍)差異不大,後者生活於1.5億年前的侏羅紀。
楔齒蜥一直被認為是單一種斑點楔齒蜥(S. punctatus),但權威專家們承認還有另一種外形近似它的岡瑟氏楔齒蜥(S. guntheri)。楔齒蜥夜間活躍,棲於洞穴,以昆蟲、其他小動物和鳥蛋為食。對較低的溫度適應良好。春季在離洞穴一段距離處,產8∼15枚卵,到下一個春天才孵化。有些楔齒蜥的壽命長約100年,雄性喙頭蜥可以活數百年。

其他名稱

喙頭蜥,因牙齒構造也稱為楔齒蜥。其他名稱也有鱷蜥或紐西蘭鱷蜥,亦可稱為刺背鱷蜥。

種類


楔齒蜥的一種,Sphenodon punctatum
楔齒蜥的一種,Sphenodon punctatum
本科動物僅發現於紐西蘭,發現時定為兩種,后歸為一種,之後又重新劃分為兩種。除本種(亦名斑點楔齒蜥)外,還有一種為Sphenodon guntheri(兄弟島楔齒蜥)更罕見。

形態

體長500~800毫米。雄性較雌性大,形似大蜥蜴。通身橄欖棕色,背面被以顆粒狀鱗片,每一鱗片中央為1小黃色點;背面和腹麵皮褶處有大鱗片;背,尾脊部有由較大的三角形鱗片構成的鬣。前頜骨在頭骨的前部形成一種懸垂的帶齒的“喙”;頂眼發達;沒有鼓膜與鼓室;雄性無交接器,借雌雄二者的泄殖肛孔相併達到授精的目的。喙頭蜥白晝棲居洞穴內,夜晚爬出活動。在低溫下比其他爬行動物活躍。體溫可比周圍氣溫低,變動於6.2~13.3℃之間。多棲居在海鳥築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處,間或也以這些海鳥的卵或雛鳥為食。但喙頭蜥的主要食物是昆蟲或其他蠕蟲和軟體動物。夏季(赤道以南的夏季是11月至次年1月)在遠離所居洞穴的沙灘上的淺穴中產卵10枚左右,產畢將穴填平。卵長形,長徑約28毫米,白色,硬殼。卵在沙穴中受陽光加熱孵化,至8月左右發育接近成熟。此後似乎進入蟄伏狀態,發育轉慢,直到度過第二年夏天,即一般須經13個月才能孵出。

特點

本物種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第三隻眼睛。所謂“第三隻眼睛”,即松果體,在脊椎動物的大腦中廣泛存在,與感光功能有關,其結構與眼睛相似。但在其它動物中,松果體通常退化並深埋於顱腔內,而喙頭蜥的松果體則露出並可感光。

分佈地區

19世紀以前,喙頭蜥主要棲居於紐西蘭北部沿海的少數小島上,瀕臨絕滅邊緣。

繁殖方式


楔齒蜥的雌性能夠和睦相處,雄性則更多的是充滿攻擊性,因此雄蜥不僅需要以此來吸引異性,還要在同性中以此進行競爭。
發情求偶期間,雄蜥甚至不顧長途跋涉去與其它雄蜥爭鬥,其實它們是為了鼓舞士氣,往往先脹大喉部的液囊,挺起背椎骨,發出沙啞聲音,然後向前猛衝。雖然楔齒蜥有鋒利的爪,但它們的上下顎在打鬥中才是利器,大部分年長的雄蜥身上都留有這些暴力的疤痕。
徠楔齒蜥的交配多在2-3月進行,求偶時雄蜥會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脹大頸部,挺起脊椎骨,儘可能在洞口前用四肢支撐身體使之離開平時所爬伏著的地面,以吸引雌蜥的注意。一旦博得雌蜥好感而靠近時,雄蜥就會用一種特有的僵硬步法圍繞著她爬行,得到她的青睞,雌雄楔齒蜥就會兩廂情願地進行交配。由於雄蜥沒有陰莖或交配器官,交配時,雄蜥攻擊地咬住雌蜥的頸部,把她翻轉,再用他的尾巴包起她,精子通過雄蜥身體流入雌蜥泄殖腔。
之後,雌蜥在10-11月尋找一個合適的海鳥窩,在幾晚時間用自己的前肢挖掘與拋運洞內的泥土,將其改造成一個大約直徑20cm寬、150cm長的地下洞穴。築巢的雌蜥不會考慮其它楔齒蜥的巢穴,在掘洞時,難免會挖掘開別家的洞,暴露或大破人家的蛋。“產房”完成,雌蜥才會在洞中產下8-13個蛋,直到12-1月它們才孵蛋,孵化期長達12-14個月。
喙頭蜥
喙頭蜥
楔齒蜥新生的蛋雖是白色,但它們很快就會被染成泥土色。當這些蛋快孵出時,它們會吸收泥土裡的水分,使蛋的表面變得浮腫。雛蜥在出殼前用鼻尖上堅硬的破蛋器(或稱卵齒)來撕裂外殼。接著,泥土色的初生雛蜥鑽出泥面,在此期間,蛋囊仍然黏著雛蜥,需幾天後變干而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