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苗族鄉

自強苗族鄉

自強苗族鄉位於織金縣東部,距縣城67公里,東與清鎮市流長鄉為鄰,西接化起鎮,北與龍場鎮相連,南與馬場鎮接壤。常住人口8728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簡介


地形

自強苗族鄉東西兩面被兩條河流切斷,地勢凸凹不平,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屬於“少、邊、窮”的岩溶山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368米(最高處1680米,最低處為970米)。年平均氣溫為13.6℃。面積53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1949年為自強鄉。1958年撤鄉建公社,后併入龍場公社。
1963年析建自強、熊寨公社及支東苗族鄉。
1984年改置自強鄉和支東苗族鄉、熊寨苗族彝族鄉。
1991年合併置自強苗族鄉。
境內有鐵、重晶石方解石等礦藏。有小學11所。鄉人民政府駐地長耳朵,在城關鎮東34公里,干河壩東側長耳朵山北部山凹中。人口430,有漢、彝等民族。海拔 1 455 米。原名小兔場,以“卯”日趕場,故名。俗諱“兔”字更今名。

經濟發展


自強苗族鄉2009年糧食總產量656萬公斤,人均佔有糧食420公斤,人均純收入2423元。農戶的主要經濟收入為傳統的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在種植業方面:主要以玉米、馬鈴薯等為主,2009年玉米種植面積為13120畝,其中雜交玉米為1500畝,占玉米種植面積的11.4%;油菜種植面積為2500畝,其中優質油菜育苗移栽800畝,占油菜種植面積的32%。在林果業方面:現有見效枇杷200畝,李子200畝。在養殖方面:以家庭養殖為主,沒有專業戶和養殖大戶,現有牛3800頭,豬6085頭,羊600隻,畜禽產品出欄率低,商品率低,牛主要用於耕地。外出務工是解決農戶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外出務工人數1519人,外出收入759.5萬元,占人均純收入的27%。

基礎設施

有簡易公路接站織公路。

人口

自強苗族鄉是全省100個一類貧困鄉之一,主要以苗族為主,境內轄11個村,84個村民組,3754戶農戶,148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0人,農業人口14261人。我鄉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民族鄉,有漢、苗、彝、穿青人、仡佬、水、白、蒙古等8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6808人,佔全鄉總人口的46%。
2021年6月,織金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自強苗族鄉常住人口8728人。

耕地

耕地總面積52.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0383畝,人均佔有耕地0.72畝,其中水田302畝,旱地10321畝,基本農田為3772畝,人均佔有0.3畝,其餘皆為25°以上坡耕地。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紅薯、馬鈴薯,重要的經濟作物有油菜、辣椒。有一個1000畝的林場,其餘的屬灌木林,大多數為石漠化荒山。鄉內無礦產資源,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後,年人均糧食不足280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在800元左右。

產業結構

全鄉農民群眾均以種植業為生,部分剩餘勞動力農閑時主要到貴陽、清鎮一帶及外省打零工。

教育狀況


鄉黨委下轄黨支部15個,中共黨員273名。全鄉事業單位11個。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7所,基礎教育普及率達99.8%,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

社會事業


全鄉有學校7所,適齡兒童入學率98%,在校生鞏固率為100%;有衛生院1所,醫務人員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低保人數為4153人,村級“兩委”班子健全,有村幹部23人,高中以上文化4人,初中文化19人,平均年齡43歲,村組幹部都具有較強的實幹精神和組織能力。電話普及率為5%,電視普及率為50%。全鄉計劃生育符合政策率96%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