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遊記
余象斗創作的中篇神魔小說
《北遊記》,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玄帝出身志傳》、《真武大帝傳》、《盪魔天尊傳》,是明代作家余象斗創作的中篇神魔小說,全文共四卷二十四回。
書中主要講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神話故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民俗好尚,也流露出民眾對上層社會、世風世俗的諷刺與不滿。與余象斗的另一部小說《南遊記》、吳元泰的《東遊記》以及楊致和的《西遊記傳》,合稱《四遊記》。
隋煬帝之時,九重天外南方巽宮劉天君家有瓊花樹,聚集七寶,閃閃生光。玉帝一見,即起貪心,討取不果,便以三魂中一魂下凡,投胎為劉天君子,名長生,得以供養觀賞。但寶樹卻皮葉欲裕。長生得三清點悟,往中界哥閹國修鍊。因凡念未絕,投生為哥閨國太子玄明,與哥閣國前皇後轉世的李香娘了其夙緣。後為上界妙樂天尊指引,前往蓬萊,每日誦經說法。又因買桃時許以賣桃女結來生之緣而破戒,復投生西霞國為太子玄晃。三十年後,再經妙樂天尊引度,於靈鷲山內勤修苦煉,三年成功,得見玉帝,受封為“金闕化身盪魔天尊”,掌管太陽宮。但他仍有四十二年災難未滿,須再度修鍊。遂又投生凈洛國為太子玄光。得斗母元君點化去武當山修行,四十年後回歸天界,受封為“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又被封“北方真武大將軍”,到下界收伏妖魔,他先後收伏了龜蛇二妖,趙公明、雷田二將、華光、五雷五音等等,皆為己將。又剿滅各處妖邪,最後以敘述永樂三年,黃毛韃子反叛,玄帝助永樂打敗韃子,永樂行香武當,建造金殿。
真武,前身本玉帝三魂中之一魂。玉帝因羨劉天君家瓊花寶樹,乃以一魂投劉家為子,名長生。長生得三清點明本來面目,遂至中界蓬萊山修行。哥藺國王請至宮中供養,因皇后戲言而生凡念,轉世為太子,名玄明,又娶皇後轉世之李香娘為後,得了夙願。登王位後為妙樂天尊指引,再入蓬萊,誤允其師所化賣桃女來生緣而破戒,再投生為西霞國王之子,名玄晃。復為天尊引至靈鷲山修鍊,功成圓滿,朝見玉帝,受封金闕化身盪魔天尊,使掌太陽宮。因宮內久無神羈管,所屬天將均下凡而去,帝命去凡閱收之。問之妙樂天尊,天尊謂其有四十二年災難未滿,須再投凡修行。遂為凈洛國善勝皇后子,名玄元,元宵出宮觀燈,感酒色財氣之累。乃隨斗母元君到武當山修行,屢經考驗,復歸天界,封“玉虛師相北方玄天上帝”,又受封為“北方真武大將軍”,下界除邪滅妖。收龜蛇二妖,又伏趙公明等。收三十六員部將。玉帝加封為“混元九天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盪魔天尊”。是一個歷經魔難、意志堅韌、正派愛民的神仙形象。
姓名 | 備註 |
關羽 | 顯靈關元帥 |
龍興玉、田黃 | 苟畢二元帥 |
龜蛇 | 水火二將 |
張健 | 盡忠張元帥 |
副應 | 糾察副元帥 |
朱彥夫 | 管打不通道朱元帥 |
李伏龍 | 先鋒李元帥 |
雨田 | 降妖辟邪雨元帥 |
鄧成、辛江、張安 | 鄧、辛、張元帥 |
任無別、寧世誇 | 二太保 |
劉俊 | 王府劉天君 |
雷瓊 | 威靈瘟元帥 |
石成 | 神雷石元帥 |
廣澤 | 風輪周元帥 |
謝仕榮 | 火德謝元帥 |
商委、師曠 | 聰明二賢 |
康席 | 仁聖康元帥 |
高員 | 降生高元帥 |
孟山 | 酆都孟元帥 |
王鐵、高銅 | 虎丘王、高二元帥 |
王忠 | 九州豁洛王元帥 |
雷公 | 九天霹靂大將軍酆都章元帥 |
楊彪 | 楊元帥 |
殷高 | 地司太歲殷元帥 |
鐵頭 | 猛烈鐵元帥 |
朱佩娘 | 雷部雷母, |
朱孛娘 | 月孛天君。 |
真武為道家供奉的北方之神,原名玄武,宋真宗年間因避諱宋皇先祖趙玄朗的名諱,遂改稱真武。到了明末,余象斗搜集有關真武的故事傳說,以其為藍本,敷衍整理出了《北遊記》這部小說。
北遊記
《北遊記》在維護天神威嚴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封建統治的的罪惡,小說第一回《玉帝設宴會群臣》,頭一句就是“卻說隋朝煬帝臨天下”,僅一句話交代背景。然後描寫玉皇大帝身為天上的最高統治者,仍然貪心未泯,想得到劉天君家的寶樹,在得知劉家的寶樹只能傳給子孫后,竟然要下凡投胎當劉家的子孫,但想到投胎要受苦難,又馬上反悔,在眾臣“金口玉言”的說辭下,只好讓一魂投胎。完全被作者塑造為一個貪婪自私的形象,絲毫沒有一天之主的神聖莊嚴可言。
敘到第九回《太子被戲下武當》,寫出人間怨氣衝天,又說“此為中界隋煬帝無道,昏君殺人,故有此氣不散。”還有妖氣,“乃上帝部將,在中界四方作亂,故有妖氣四起。”借怨、妖二氣的成因,直接指斥了天上和人間的封建統治者。
《北遊記》的思想內容是以道教的宗教說教為基礎的,雖然經過民間藝人和余象斗的藝術加工,但仍然保持了豐厚的宗教色彩。例如第十六回《祖師得紫微化身》,用大量的篇幅寫隋煬帝無嗣贅婿,接著有西方太白金星託夢給煬帝之女玉勝公主:“汝父無道,應該絕嗣”,以示因果報應。又如第十九回《玉帝差使滅村人》敘雷瓊,是一個動人的故事:班竹村人作惡,玉帝要土地將葯投井中,瘟死全村的人。惟賣豆腐的雷瓊是一個好人,要土地放了他。土地就告訴了雷瓊。但雷瓊不願自己獨生,他說:“不若我死來救活一村人。”他把土地的葯搶在手裡,一口吞下,即時瘟死,四肢青黑。徒弟帶他的魂魄玉帝,玉帝有感他的善行,封他為“威靈瘟元帥”。後來他託夢給全村人,終於使村人個個改過行善。這段故事也是道家勸善的宗旨。
作者解決社會矛盾的思想是寄托在天上神仙下凡斬妖除魔和妄誕迷信的因果報應,這是道教、佛教的思想印記。小說中勸善懲惡的主旨、改邪歸正的描述、因果報應、輪迴等宗教說法;提倡尊奉神靈,把道教的三清、佛教的如來、天庭的玉帝奉為至高無上的神靈;還主張修道、摒除俗念,宣傳超塵脫俗的避世思想。這些在同時代的《西遊記》也是一脈相通的。
《北遊記》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繼承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莊子散文的傳統,善於馳騁想象,創造出一個奇幻的神魔世界,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和思想的啟迪。在神魔形象的塑造上,就有把自然災害人格化的妖怪,他們同時具有人的外表和自然災害的特徵,給人以活生生的形象。如廣澤大王是風災的形象,他腳踏風火輪,能掀起狂風;麻痘瘟疫的現象是張健,他手持瘟槌,捕捉小孩;火焰山有謝仕榮手持火輪刀,口吐真火;天、地、日、月、年、時六毒的主人是朱彥夫,有受毒袋,能收毒氣,把人收入袋中化為水;還有象徵雷電的五雷神;象徵沙災的兩田,有遮天帳;象徵天火的天火山劉后,腳踏火車,發火燒人房屋等等。
小說還把征服自然災害與掃除人間怨氣巧妙結合,組成情節,往往以人間的怨憤引出擾民妖魔作祟的因由,從而鋪陳故事。在戰勝妖魔的描述中,又常用中國傳統的易學原理為內核,使情節起伏相生,一波三折。如第十四回《祖師收瘟過火焰山》,是真武降妖伏魔,掃出黑氣的重要回目。作者串聯三個故事,生動地表現了真武降妖伏魔的艱難困苦,從而突出了真武為民除害,雖然出生入死但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三個故事在情節安排上各具特點,三個妖魔各具面目,各自興妖作怪的特點不同,真武降服的辦法也各有針對性。張健是麻痘瘟疫的瘟神,謝仕榮是火神,朱彥夫是毒氣神,他們給人間帶來災禍。真武在降服他們時,戰鬥一個比一個艱巨,一個比一個曲折,形成情節上的遞進,體現一物降一物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觀念。
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作者常常採用“臉譜”化的辦法,使讀者一看便知道其忠奸善惡,這也是傳統民間藝術的一個特點。比如第二十二回《祖師河南收王惡》,王惡是有寓意的,“王”為統治者,其行為是“作惡”,小說中王惡就是一個徹頭徹尾魚肉百姓的惡霸形象,他的姓名就是一張“臉譜”;王惡的廟名叫“都管廟”,也很符合他無惡不作的特點。
總的來說,《北遊記》在明代神魔小說中佔有重要的一席,它不僅在藝術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浪漫主義特徵,而且在思想性方面也閃耀著古代人民群眾願望的光輝。
魯迅:《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即《北遊記》,四卷二十四回,亦余象斗編,記真武本身及成道降妖事,上帝為玄天之說,在漢已有,然與後來之玄帝,實又不同。此玄帝真武者,蓋起於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所謂元始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
許覺民:此書構思奇特,玉帝一魂下凡收妖,中界妖氣瀰漫乃上界眾仙作怪,令人深思。小說中宣揚了道家至上的思想,即使玉帝動了凡心,也要經過修鍊才銹成仙。描寫手法單一,是本小說的明顯不足。
陳器文:《北遊記》敘述玄帝出身,套用“三世三身”、“鐵杵磨針”、“情誘”、“割肉飼鷹、捨身飼虎”、“再挫再戰”等民間及佛教故事,強調真武神充滿各種考驗與苦難的出身,玄天上帝剖腹洗罪的肉體自懲,更加強了他超自然的力量與巫術性的效驗,造就了玄武威儀十足的嚴父性格。
卷一 | |||
第一回 | 玉帝設宴會群臣 | 第四回 | 天尊點化玉帝 |
第二回 | 哥閣君臣遊獵 | 第五回 | 國王去蓬萊山修行 |
第三回 | 太子提兵退番軍 | 第六回 | 天尊二度玉帝 |
卷二 | |||
第七回 | 祖師得道見帝 | 第十回 | 祖師下凡收二怪 |
第八回 | 太子頭挽陰陽髻 | 第十一回 | 祖師下凡收黑氣 |
第九回 | 太子被戲下武當 | ||
卷三 | |||
第十二回 | 祖師遇著金刀難 | 第十五回 | 祖師入天宮收華光 |
第十三回 | 祖師收雷田二將 | 第十六回 | 祖師得紫微化身 |
第十四回 | 祖師收瘟過火焰山 | 第十七回 | 祖師收五雷五音 |
卷四 | |||
第十八回 | 祖師收遮天帳 | 第二十二回 | 祖師河南收王惡 |
第十九回 | 玉帝差使滅村人 | 第二十三回 | 祖師收得雷電神 |
第二十回 | 孟山放囚入仙道 | 第二十四回 | 祖師復下凡間救苦 |
第二十一回 | 祖師過太保山降邪 |
余象斗,又名余仰止、余世騰,號三台山人。福建建安(今建甌)人。以刻戲曲、小說為生,先後刻《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水滸志傳評林》《東西演義》等小說,還編撰刻印了《南遊記》、《北遊記》兩部章回小說。它們與《東遊記》、《西遊記》並稱明代的“四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