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年1月5日—1990年12月14日),瑞士德語作家、劇作家。他青年時期先後在蘇黎世和伯爾尼攻讀文學、神學和哲學,畢業后在蘇黎世《世界周報》任美術與戲劇編輯。1946年遷居巴塞爾,開始職業作家生涯。相繼於40—60年代創作了《羅慕路斯大帝》、《老婦還鄉》、《物理學家》等名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戲劇界的聲譽。曾獲德國曼海姆城頒發的席勒獎、瑞士伯爾尼市頒發的文學獎、義大利廣播劇大獎等。
工作中的迪倫馬特
1954年他完成《天使來到巴比倫》,背景為古巴比倫王國,以寓意的手法強調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獲得幸福,鄙視財富和權勢。1956年他的劇本《老婦還鄉》上演,取得巨大成功,從此獲得世界性聲譽。女主人公是億萬富翁,她在離別45年後重返故鄉,為了害死使她17歲時淪為妓女的舊日情人伊爾,用金錢收買了全城居民,讓伊爾突然死去。劇本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現象,在藝術上採用了作者擅長的“悲喜劇”手法,戲劇效果強烈。
《物理學家》封面
在創作劇本的同時,迪倫馬特也寫小說。1950年迪倫馬特發表名篇《隧道》,通過一個怪誕的故事,表現了一種茫然無力,不知前途為何的社會心理。小說語言簡練,氣氛壓抑,有著很高的藝術技巧,被公認為世界短篇小說傑作之一。迪倫馬特的小說主要是犯罪小說,因為他認為犯罪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主張通過犯罪問題的探討來揭示犯罪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社會根源。1952年迪倫馬特完成他的第一部犯罪小說《法官與劊子手》小說描寫一個生命即將終結的老探長面對一個作惡多端卻十分狡猾,無法在法律上加以控告的人,派出了自己的“劊子手”,除掉了對方,反映了法律的軟弱無力。作品中的推理過程和心理暗示的使用,也使之成為推理小說的名著之一。1956年的中篇小說《拋錨》通過一次拋錨引發的一場遊戲以及主人公的死亡探索了犯罪和道德問題,在題材處理和人物心理分析上,構思巧妙。1958年他發表《諾言》副標題為“以犯罪小說形式寫的安魂曲”,講述一個主人公破案不成,最後證明主人公是對的,但他已經身敗名裂,精神失常的故事,反映了主持正義者反被看成怪癖的令人震驚的社會現象。
80年代之後迪倫馬特宣布因身體原因,結束小說與戲劇創作,專心寫自傳。1990年12月14日迪倫馬特逝世,終年69歲。
《立此存照》
《盲人》
《羅慕路斯大帝》
《天使來到巴比倫》
《老婦還鄉》
《物理學家》
《流星》
《隧道》
《法官與劊子手》
《拋錨》
《諾言》
迪倫馬特的作品表現為荒誕、誇張,卻都反映嚴肅的社會問題。迪倫馬特還寫過一些戲劇理論著作,以《論喜劇》(1952年)、《戲劇問題》(1955年)、《弗德里希席勒》(1960年)等文章建立了自己的悲喜劇理論。他否認戲劇的教育作用,但他卻是一位具有藝術抱負和革新精神的作家。他“棄舊圖新”地探索自己獨特的藝術道路,追求“多彩的戲劇”,傾向於具有喜劇色彩和社會諷刺色彩的追求。他的筆下是通過“距離”來表現的,而造成“距離”的主要手段是“怪誕”,這構成了他藝術表現的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