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山傳說

山東省日照市新市區的景觀傳說

奎山,位於日照市新市區南5公里,海拔250米,東瀕大海,西攜傅疃河水,北與絲山、河山遙對,南與日照前三島中的平山島相望。因其周圍較為開闊、平坦,一峰獨樹一幟,拔地而起,勢如筆峰,故又名“孤奎山”。

幾經修撰的《日照縣誌》一致推之為“一縣文峰”。清代進士丁泰登奎山時,題詩作詠,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極為壯觀的山水畫長卷:“沙浦山無數,來斯刮目看。一拳稱砥柱,千古障狂瀾。人與星共聚,海隨天自寬。登臨莫長嘯,足底有龍蟠。”

故事傳說


奎山勝景以及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著歷代遊客。其山勢奇特,從不同角度觀望,形態各異:自東而視,形如猛虎;自西望去,如一令旗;從南望去,猶如雄獅;從北望去,三峰並立,宛如筆架。奎山主峰之巔,六塊天然巨石比肩而立,外環內空,恰似一朵碩大無朋的蓮花迎風怒放,人們稱之為“蓮花峰”、“蓮花盆”。蓮花蕊底,呈深十餘厘米,園徑六十厘米的花盆狀。盆內蓄水,清冽沏亮。不枯不腐,永保故態。此乃奎山第一勝觀。此處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遠古時代,這裡確有一株茂盛的蓮花。她是天上蓮花神,離天境來到人間,終年開花不敗,馨香洋溢,光輝四射,驅趕鬼怪病邪,給人間帶來了光明和幸福。後來被玉皇大帝發現,責罰蓮花神私離天境之罪。蓮花神不願再回天庭,遂化做蓮花峰,永遠留在了人間。
蓮花峰下,一座穹門石洞依山南開。門巔橫鐫“白雲洞”三字,洞門高約1.5米,闊約半米,洞壁穹原呈弧形,相傳低首不語而入,可容納上千人,人稱“神屋子”。
在白雲洞南不遠,有聚奎廟、玉皇殿。為明時所建,光緒十年重修,后因年久失修,歷經風雨,唯余幾堵殘牆頹壁,荒院中尚存石碑二幢,字跡可辨。清康熙《日照縣誌》記云:“聚奎廟在城南二十里,舊有寺,在山之陽,後有道人本意于山頂建玉皇大殿,旁設兩廡,辟白雲石洞。”
東峰有一怪石,呈狗耳朵狀,人稱“狗耳朵石”,遠望恰如一烈狗藏於峰后,虎視眈眈地盯著大海,把守著奎山的門戶。峰頂的南端微翹,長約4米酷似一小船,人稱“船石”。
西峰石壁下,有一圓形平面直洞門,高約2米,寬5米,深5米洞內有衝天石,登攀可達石壁之上。洞前還有虎口石等。相傳有一豬精,為避天捉拿,嘴拱此洞避身。后豬精被一高僧收降帶走,其跡卻留在人間。這就是西遊記里的故事,故此洞有“八戒洞”之稱。
距八戒洞西南20餘米外,有一口徑近1米的直上直下的泉洞。相傳能通海,人稱“海眼”。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奎山上曾住有一位頗具神通的主持道人,欲築九級樓台,以眺望蘇杭風光。石基砌成,道人赴江南采木料,臨行前囑咐徒弟守候“海眼”,待“海眼”中有麥糠浮出,即江南木料由海底運到。道人走後,道徒難捱泉畔風霜之苦,自將麥糠投入“海眼”中,終未見木料浮出。道長歸來,自信木料早已運到,豈料法術為徒所破,“九級樓台望蘇州”遂成泡影。但半途廢輟的工程石基——“九級樓台”,至今尚存。
“奎山夜觀日出”,是古今聞名遐邇的奇觀。據傳,秦始皇欲過海看日出,求長生不老仙藥,就是選在奎山的臨海處,即奎山咀,求仙作橋,有神人助之,以鞭驅石,於是自奎山至海中形成一長數十里的石橋,但因秦始皇的隨身畫工違約偷畫了海神之像,石橋塌陷,秦始皇逃出,淹死了畫工。助秦始皇驅石橋的神鞭,即霸王神鞭,化做石鞭,再難以顯靈。石鞭也稱霸王神鞭,其形為狹長緩嶺,“山盡起立,嶷嶷東傾”,高低起伏,猶如滾滾入海之勢,確如節節錯置的巨鞭。歷代文人游此,多有遺篇。金代詩人張成教的詩句:“石痕猶帶始皇鞭,棗花空為齊侯放”。明代詩人葉先登的詩句:“幻氣曾聞蜃作市,痴人誰見石為橋。”都是令人回味無窮的好詩句。
奎山景觀,素有“十大景”、“五怪石”之說。除上所述,還有天池、天橋、點將台、提門樁石、寶孤石、錐子石等,都有其獨特的形態和神奇的傳說,自古以來,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