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春酒的結果 展開
- 琦君創作的散文
- 春節后,與親友相聚品茶用點心或聚餐
- 漢語詞語
- 張雨詩作
春酒
琦君創作的散文
選自《琦君散文》 (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農村的新年,是非常長的。過了元宵燈節,年景尚未完全落幕。還有個家家邀飲春酒的節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覺里,其氣氛之熱鬧,有時還超過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時,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們玩兒不許在大廳上、廚房裡,生怕撞來撞去,碰碎碗盞。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時,腳都不許擱住灶孔邊,吃東西不許隨便抓.因為許多都是要先供佛與祖先的。說話尤其要小心,要多討吉利,因此覺得很受拘束。過了元宵,大人們覺得我們都乖乖的,沒闖什麼禍,佛堂與神位前的供品換下來的堆得滿滿一大缸,都分給我們撒開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裡還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說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連北平寄來的金絲蜜棗、巧克力糖都吃過,對於花生、桂圓、松糖等等,已經不稀罕了。那麼我最喜歡的是什麼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八寶酒,顧名思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不知是南棗還是北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要泡一個月,打開來,酒香加藥香,恨不得一口氣喝它三大杯。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裡,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聞我的嘴巴,問我喝了幾杯酒。我總是說:“只喝一杯,因為裡面沒有八寶,不甜呀。”母親聽了很高興。她自己請鄰居來吃春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裡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里,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酒席是從城裡叫來的,和鄉下所謂的八盤五、八盤八(就是八個冷盤,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熱菜)不同,城裡酒席稱之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盤、四熱炒、四大碗煨燉大菜),是最最講究的酒席了。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著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新春喜氣。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划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這時,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嘗嘗助興。
席散時,會首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裡面泡的是什麼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唇的。
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緻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眯眯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麼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製,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歲了。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①挑剔[tiaoti]:過分嚴格地在細節上指摘。
②興高采烈:興緻高,情緒熱烈。
③炮製[páozhì]:用中草藥原料製成藥物的過程. 比喻照現成的樣子辦事。
④家醅[pēi]:自家釀的酒。醅,這裡泛指酒。
⑤巴結[bājie]:方言,指人做事努力;勤奮。
⑥大約摸:方言,大概的意思。
⑦一馬當先:作戰時策馬衝鋒在前。形容領先,帶頭。
⑧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
⑨道地:真正是有名產地出產的。本文是指 真正的;純粹。
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但這不是單純的回憶。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經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光輝,已是達到“真善美”和諧統一的人生境界。兒童聖潔的心靈,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寧說是一種對人性的謳歌和嚮往,尤其在齷齪現實的映襯之下,琦君筆下的童心童趣更幾乎是人生永難企及的樂園,令人嚮往,令人悵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學作品中,童年、故鄉、親人、師友佔據了她創作題材的絕大部分,她以中國傳統的溫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溫婉的筆致,營造了一個只屬於她的藝術世界。她曾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琦君用自己的文筆為讀者營構了一方心靈的“理想國”。
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瀰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琦君的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如行雲流水。
這樣美好的快樂之鄉,如今還有嗎?或許這是思念生養自己的故鄉,或許這又是嚮往心靈的故鄉。
《春酒》當作如此讀,我們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麼清晰而美好地在記憶深處招搖,撩惹起我們多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呀。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琦君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迹。具體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裡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著“家鄉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嘆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裡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些內容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琦君的多數散文,都以類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筆調,將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本文對母親的描寫尤其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樸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在這裡,母親的慈愛溫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她駕馭文字得心應手,善於營造雋永溫馨的氛圍。琦君的文字是經過千錘百鍊之後成就出的精粹與平和,她寫人物、抒情懷,就有了鮮明的寬厚從容和溫柔蘊藉。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做到:1.平易;2.凈化;3.蘊藉;4.真摯。我們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這些特徵。琦君善於使用抒情與敘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敘事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在琦君溫婉流暢款款細敘的筆下,得到了極為傳神的刻畫。
琦君就是用這樣一種洗凈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春酒》選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本的第19課的課文。
春酒[散文]
春酒的作者是:琦君中文名:潘希真;別名:琦君;國籍:中國;民族:漢;出生地:溫州的甌海瞿溪鎮;出生日期:1917年7月24日;逝世日期: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后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國。三十多年來她筆耕不輟,出版散文、小說、兒童文學、詞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選入中學課本,作品被譯為英、日、朝鮮文,深受海內外讀者歡迎,被譽為“台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