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路寨風景區
國家著名風景區
九路寨位於保康西南邊陲,地處保康、宜昌、興山三縣交界處。這裡四面絕壁,僅有九條崎嶇的小路盤繞出入村寨。九路寨東西長5.5公里,西北寬4.5公里,最高海拔1426米,山寨被戰口河、天橋河、新路河、柳簸坪河、南門河、霸王河、鑼鼓河等7條河流所環繞,整個景區約90平方公里。
九路寨山脈縱橫,溝谷相通,山峰聳峙,溪澗迴環。因峰高峽幽,人煙稀少,數十種珍禽異獸棲息於此;珍稀植物種類眾多,是一個綠色資源寶庫。這裡一直處於原始狀態,山、林、寨、洞、瀑諸景組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屬典型的高山河谷自然景區。
九路寨旅遊景區位於保康縣歇馬鎮西南邊陲,與宜昌、興山等市、縣交界,地跨歇馬、馬良兩個鄉鎮,平均海拔1200多米,景區總面積90多平方公里,覆蓋歇馬鎮12個自然村。九路寨村三面為懸崖所斷,一面與外界相連,古時只有九條小路依靠青藤、繩索攀岩上下,因此而得名。
全村轄4個村民小組,151戶,570人,版圖面積21.17平方公里,俯瞰全村,其形狀像一金線吊葫蘆,溝谷眾多,景點密布,被形象的稱為“一溝兩扁五條沖,巍巍山寨九路通,七河三瀑一線天,托起青獅白象峰”,村委會距歇馬集鎮78公里,是一個原始生態保存完好,風景迷人,民風純樸的自然村莊。
九路寨景區具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特徵,景區內四季分段明顯,屬於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5—17℃。水資源豐富,植被保存完好,動植物品種多樣,目前已發現的有香樟、桫欏果、金釵、紅豆杉等30餘種國家級珍稀植物,金錢豹、果子狸、靈貓、金雕、娃娃魚等珍稀動物。
景區內地形地貌奇特,山奇地險,集雄奇、險峻、秀麗於一體,河、谷、石、林、瀑、洞兼而有之,其景足可與張家界、九寨溝媲美,是一塊極具魅力和品位的旅遊寶地。迄今為止在景區內共發現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景點達100多處,其中最為美麗壯觀的有黃龍洞、象鼻山、佛祖望瀑、一線天、鑼鼓寨河、將軍峰、天馬山、天橋等。
為促進九路寨這塊稀世珍寶的開發,成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文化遺產,歇馬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創建旅遊龍頭鎮的發展目標,並開展了保護資源,宣傳推介,硬體建設,招商引資等一系列工作。基本解決了景區內12個村群眾的用電、飲水、住房、行路、就醫、學生上學等問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致富願望日益強烈,大局意識日益濃厚,開發條件日益成熟。
薅草鑼鼓是在當地農民中流傳的一種生產習俗。過去,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事有換工的習慣,分大工、小工,兩個小工頂一個大工。各種農活都有技術、質量、定額要求。薅草20人左右即打鑼鼓。
薅草鑼鼓二人一班,一人敲鼓,一人面掛鑼鼓架,架上掛著大、小鑼和鈸。演唱以鼓手為主,既協調唱歌,又指揮生產,號召力很強。薅草鑼鼓演唱形式靈活,或互相接歌,你叫我接;或鋤草的人一齊接;或鑼鼓師付自打自唱,不拘一格。“唱”和“打”也有不同的配合,若唱時不打,只以鑼鼓作間奏,謂之“住鼓聽聲”;若邊打邊唱,以鑼鼓伴歌,則稱之“鼓裡藏聲”。
薅草鑼鼓用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著唱《請神歌》。吃過早飯上工時唱“揚歌” ,是薅草鑼鼓歌的主要部分,有固定的唱詞。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保康縣誌》記載:鋤草田間,兩人對歌,鑼鼓應之,眾人和之,不覺日頭西下。
保康巫音(嗚音)調是荊楚文化的重點組成部分,是隨著楚國的興起發展而由民間走入宮庭的音樂。巫音調演奏樂器由馬鑼、小鑼(包鑼)、戰鼓、小釵、大釵(俗稱葉子)、長號、嗩吶2支(比現通用的粗長)組成,由5人或6人演奏,巫音調的主要表現器樂為嗩吶。古時演奏者坐在宮庭遙池對面的雲台上,故稱“雲台師”。
巫音調在楚國時期被奉為國樂,主要用於表現祭祀、祭祖、祭火種(相傳的楚民族祖先),現在民間適用的場合為白事、搬家。巫音調的主要特點:一是幽暗、詭譎、較神秘;二是音調上,嗩吶演奏八孔音時發出的嗚嗚之聲(故稱巫音亦嗚音),揉音(即閃音)較多;三是結構原始、粗獷。
巫音調隨著楚國及楚文化的衰落又逐漸流入民間。1987年,縣文化局,文化館及武漢音樂學院專家來我縣進行挖掘整理,巫音調曲目60個完整記錄下來,拍攝了演奏照片,畫了演奏器樂圖解,整理編入《保康民間嗩吶鑼鼓曲》第二集,同年,保康巫音調全部曲目被《中國民間三套集成·湖北卷》收入出版,將保康巫音調單列為省民間器樂界的13類(此前全省器樂只有12類)。確立了巫音調在全省音樂界的地位。
嗩吶巫音演奏最完整的叫王述金,男,現年47歲,家住保康縣馬良鎮十字沖村,自幼隨父學習演奏巫音調技巧,現從事演奏達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