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關村科技園區

1988年建立的開發區

中關村科技園區,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基本情況


1999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複北京市政府和科學技術部《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請示》中關於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中央領導曾先後多次到中關村科技園區視察、指導工作。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園區內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學生約40萬人,中國科學院為代表的各級各類的科研機構213家,其中國家工程中心41個,重點實驗室4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建設過程


園區格局
經過幾十年年的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現已形成一區十園的發展格局,包括海淀園、丰台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亦庄科技園、德勝園、雍和園、石景山園、通州園、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平谷園、懷柔園、密雲園,其中海淀園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成果的研發、輻射、孵化和商貿中心,其他六園主要功能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基地。
海淀園:位於海淀區,規劃佔地面積217平方公里;
丰台園:位於南郊的丰台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佔地5平方公里;
亦庄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點,面積7平方公里;
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公里;
德勝科技園: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區,規劃區面積約6平方公里;
雍和園:坐落在北京市朝陽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
七個科技園共同構成了沿京城四環路布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七園內有各類高新技術企業萬餘家,其中有聯想方正等國內知名的公司,還有諾基亞惠普、IBM、微軟為代表的1600餘家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已達到112家,其中包括研發機構41家。
關村科技園管委會致力於園區的基礎建設,在硬體建設環境方面,加大規劃和投資力度,在中心區通過多元化投融資方式,加速建設了中關村科技商務中心區,中科院科學城、北大科技園和清華科技園。在發展區重點規劃建設了中關村軟體園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大生物城、上地信息產業基地、永豐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等多個專業化產業基地。為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提供產業化空間。
園區內還有風景如畫的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等歷史名勝和自然風景區非常適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取得成果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30%的增長速度。2004年,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實現銷售收入3600億元,同比增長25%;上繳稅金133億元,同比增長11%;生產總值760億元,同比增長25%,相當於當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8%,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源,湧現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企業。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4000家,新誕生高新技術企業4268家,一批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要求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的形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近幾年來,園區吸引了一大批以留學人員為主體的國際化人才和創業團隊,一批高端科技項目和成果出自留學人員企業。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累計達到2500多家,從業留學人員近6000人。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的各類孵化器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園區內擁有中關村國際孵化器、丰台科技創業中心(設有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IBI)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各類孵化器39家。
中關村科技園區十分重視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充分利用國際各類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到2004年底,園區擁有三資企業1600多家,約佔企業總量的11.4%。

發展歷史


1988年5月10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1992年5月被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正式確定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改革試點區。1989年11月世界科技園區協會第五屆會上,試驗區被接納為該國際組織的成員。
1993年7月14日,試驗區首次認定接納私營企業——用友公司為新技術企業。
1995年12月,中關村海關正式開關,海關設在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內,這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在國家級新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第一個海關。
1996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已成為中國的“矽谷”,成為亞洲最成功的四個高科技園區之一。
1997年,該試驗區被列為“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科技工業園區”,江澤民總書記題寫了園區名;同時被國家科委授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該試驗區是中國第一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在投資環境方面,中關村地區是中國最大的,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區。這裡有50所高等院校、138所科研院所、10萬多名科技人員,建成了許多第一流的實驗室,配備了大量的科研儀器和設備。
到1996年底,試驗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達4506家,形成了114家企業集團,其中有10多家成為較有影響的跨國公司。
1999年6月,國務院批准創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包括10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和2平方公里的永豐工業中試基地,以及正在開發的約0.5平方公里的中關村西區
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用地功能分為三個部分:中心區、發展區、輻射區。中心區大體範圍是南起西外大街,北至規劃公路一環,西起京密引水渠,東至八達嶺高速公路。中心區包括一個核心區和兩條主要軸線。核心區包括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關村西區。白頤路是中心區的主要軸線,連接北大清華、中科院、中關村西區和農科院、人民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以及國家圖書館、首都體育館紫竹院公園等文體設施。學院路為中心的另一條軸線。發展區大體範圍是規劃公路一環以北,海淀區山後地區、清河地區以及昌平縣的西三旗地區、回龍觀地區。輻射區主要是“一環兩線。一環”是指環市區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包括電子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丰台科技園區、昌平科技園區等;“兩線”即沿八達嶺高速公路向沙河、昌平、南口方向輻射和沿京密路向順義、懷柔、密雲方向輻射。
推進以軟體產業、信息服務和信息製造業為代表的特色產業發展;大力促進電子信息、光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新材料和環保等支柱產業的發展;帶動中介服務業、文化體育產業、教育培訓產業以及商業、房地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到1999年,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中關村已發展有高新技術企業4000多家,全國最大的電腦生產企業聯想集團、控制華文排版市場的方正集團以及四通集團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從這裡走向世界。截止到199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銷售總收入達到451億元,其中軟體軟產業銷售額佔全國的43%,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0萬元,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54%。
1999年,全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864.1億多元,比上年增長39.6%,在全國53個高新區中排名首位。全區工業產值完成了527億元,增長了44.5%,增量佔北京市工業總產值的70%。全區4000多家企業共繳納稅費5.4億元,比上年增加1.1億元,增長26%。
2000年1月20日,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與中關村科技園簽訂了銀企合作協議,它標誌著北京高科技產業實現了與金融業的密切結合。
2000年3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表示,中國金融界將大力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有責任、有能力和其它部門一道,爭取到2010年把中關村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
2000年6月20日,中關村科技園西區、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北區等兩大重點建設工程破土動工。
2000年7月,中國科技園區第一個駐外機構,中關村駐美國矽谷聯絡處正式掛牌成立。、

園區政策


支持研發機構創新政策
1.對創新平台建設的支持。對生產力促進中心加速器建設經專家評審並通過市級立項后給予100-400萬元資金支持。
2.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實驗室。提高企業持續創新發展能力。對通過認定的市級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給予50萬、10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通過認定的市級和國家級企業實驗室給予50萬元的資金支持。對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租用實驗室開展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企業,由企業提出申請,經專家評定通過後給予50%的租金補貼,最高不超過50萬元。

創業政策


孵化器補助
1.對新引進並通過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由企業提出申請,經專家評審通過後給予5-10萬元資金獎勵。
2.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資助資金。對正常申請並經專家審定后的企業發明專利申請給予每項3000元資助,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給予每項1500元資助,外觀設計專利給予每項200元資助,對企業當年授權的發明專利給予1萬元的獎勵。
高新成果產業化補助
1.支持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對企業經備案后引進成果進行成功轉化並上市銷售或企業根據生產需求經備案后委託院校進行技術開發,依照技術開發、轉讓合同經專家評審通過後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總計不超過20萬元。
2.初創期、成長期實體科技型中小企業以科技項目的方式給予支持。對提出資助申請並經專家委員會評審通過的初創期和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予以無償支持,支持額度為10-60萬元。
1.幫助成長期、壯大期科技型中小企業爭取市級周轉資金。對申請企業經專家委員會評審后,符合資助條件並需要資金支持的企業,給予 100-500萬元的支持,重大項目可獲得500萬元以上的資金支持。周轉金採用無息借用方式,2-3年後歸還。
2.在園區註冊創辦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擔保公司及會計、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並為園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業務支持且服務高效的,經專家委員會評選后,給予一定資金獎勵,最高不超過10萬元。其中:新註冊創辦的股權投資、風險投資、擔保公司註冊資本在1億元以下(含1億元)的獎勵5萬元;註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的獎勵10萬元;新註冊創辦的會計、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一次性獎勵5萬元。
3.對園區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對企業因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及固定資產投資而取得貸款的企業,經企業提出申請並經專家評審通過後,一次性給予利息總額50%的貼息支持,最高不超過20萬元。
4.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篩選一批上市後備企業進行重點輔導和培育,加大培訓、推動、宣傳力度。企業申請上市前經園區科企服務部備案但未能成功上市的,對所發生的上市財務費用,給予一定比例資金補助,最高不超過150萬元。其中:財務費用在300萬元及以下的補助50%;財務費用超過300萬元的最高補助150萬元。
人才服務政策
採取“兩步走”的方針,將中關村示範區率先建成國家級人才特區。
(一)第一步:2011—2012年
——初步形成機制新、活力大、成果顯著的人才特區政策體系。
——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在人才特區布局和優先支持一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
——支持一批高端人才領銜創辦一批高科技企業及其研發機構。支持高端人才與高校、研究機構共建研發中心和高科技企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高端要素聚集的態勢基本形成,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和戰略機構等股權投資機構集聚發展。
——聚集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3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
(二)第二步:2013—2015年
——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全面形成,國家級人才特區全面建成,成功探索出具有全國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的人才政策體系,初步形成具有全
球影響力的人才戰略高地。
——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全面提升,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特色人才特區。
——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形成引領自主創新和應用技術發展的支撐體系。
——聚集包括“海歸”人才在內的5萬名左右高層次人才。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標準和新產品不斷湧現,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作用不斷增強。
——人才特區建設經驗得到充分總結和不斷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