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幼波

原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

關幼波(1913年4月-2005年5月),男,中醫學家,生前任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在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以及外科方面都有較深的造詣。

多年從事肝病的臨床及理論研究,比較全面地總結了中醫治療肝病的臨床經驗。首先把中醫學術與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編製成“關幼波肝病診療程序”,為中醫現代化做了大膽的嘗試。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關幼波早年照片
關幼波早年照片
1913年4月4日,出生於北京市。
1931-1937年,自學中醫經典著作。
1937-1943年,從父關月波學習臨床。

工作經歷

1944年,開始獨立行醫。
1950年,參加中醫聯合診所。
1951年,組織安定門聯合診所,任所長。
1952-1953年,參加“傳染病預防學習班”學習,並參加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進修現代醫學。
1953-1956年,任北京市第一中醫門診部中醫師。
1956年,先後任北京中醫醫院中醫師、內科副主任、內科主任、副院長等職。
1956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
1979年,晉陞為北京第二醫學院教授。
1982年,受聘為北京第二醫學院教授。
1991年,受聘為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對於黃疸病的辨治,關幼波提出了“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治黃要治痰,痰化黃易散”的獨特見解。關幼波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對黃疸的辨證作了進一步辨析:按病因辨證,分析濕與熱的偏重;按病位辨證,分析上、中、下焦的所屬;按氣血陰陽辨證,分析邪正的虛實。他主張在治療黃疸病中,要全面靈活運用中醫的辨證治療理論。他以黃疸病是“濕熱蘊於血分”為根據,主張“治黃必治血”,並提出了針對不同情況運用涼血活血、養血活血、溫通血脈等不同的血分藥物的方法。實踐證明,血分藥物的運用可以加速黃疸的消退,有利於肝脾腫大的回縮,可以祛瘀生新,促進機體的康復。關幼波合理地汲取中醫古代理論的精華,結合個人臨床及近人的經驗,大膽創新。除黃疸病以外,他對慢性肝炎、肝硬化、各種肝病合併症等都提出了一整套的治療方法。他所總結的方法,行之有效,為解決肝病治療中的許多疑難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關幼波及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與電子計算機室的科研人員共同合作,將他治療肝炎的經驗編製成“關幼波肝病診療程序”,在國內率先把中醫學這門古老的民族科學與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經過臨床驗證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1982年6月至1984年3月,又在第一診療程序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二診療程序的研製工作,用第二診療程序接診病人1.5萬餘人,建病歷200餘份。對其中120例慢性遷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動性肝炎進行療效分析,其總有效率為80%。關幼波本人1981年2月至11月親自連續治療過的83例慢性肝炎病人,其總有效率為81.9%。二者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符合關幼波本人辨治的思維規律。至今,全國各地先後已有20多個醫療單位移植了本程序,大大地擴展了關幼波為患者服務的範圍。
1990年底,與電子計算機室的科研人員再度合作,完成了“關幼波治療胃脘痛專家系統”,經臨觀察,取得了符合率及有效率分別為93%和84%的滿意效果。這個課題是國家科委下達的“七五”科技攻關項目之一。
1991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成果展覽會上,被認定為國內先進水平。
學術思想
學術上關老以“治病必求其本”為主導思想,強調辨證首先分清因虛而病、因病而虛,從氣血人手辨明邪正盛衰,倡導以陰陽為總綱,下設氣血、表裡、寒熱、虛實成十綱辨證。他以十綱結合臟腑辨證,涵蓋其他具體辨證方法,闡明了痰一氣(血)一淤的病理生理關係,拓展了“痰淤學說”的內涵與外延,並提出了完整系統的治療法則,具有廣泛的臨床意義,尤其對疑難雜重證更為重大。他在國內率先把計算機技術應用於中醫治療中,研究出肝病和胃脘痛治療專家系統。
關幼波個人照
關幼波個人照

論文著作

1 關幼波.關幼波臨床經驗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2 關幼波.關幼波肝病百問答.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3 關幼波.關幼波肝病雜病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4。
《關幼波臨床經驗選》《關幼波肝病雜病論》等書,發表論文數十篇。

獲得榮譽


1980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

個人生活


人物逝世

關幼波於2005年5月逝世。

社會任職


崇文區人大代表
市政協委員
全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北京中醫藥學會名譽會長
中華醫學會內科分會理事
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日本中醫學研究會學術顧問
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學術顧問
馬來西亞中醫師公會學術顧問
香港東方醫藥公司學術顧問
美國針灸醫師總會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