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鳴鶴園的結果 展開
- 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
- 舒衡哲創作圖書
鳴鶴園
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
鳴鶴園位於北大西門內北側,這裡就是當年被譽為京西五大邸園之一的鳴鶴園的遺址。鳴鶴園與北大的另一座古園林鏡春園,原本同屬春熙園,是圓明園附屬園林之一。乾隆年間,賜予駕前寵臣和珅為園,成為淑春園的一部分。后至嘉慶七年,將淑春園一分為二,東部較小園區賞賜給嘉慶四女庄靜公主,名曰“鏡春園”;而西部較大園區則賞賜給嘉慶第五子惠親王綿愉,即為鳴鶴園,俗稱老五爺園。園主綿愉是晚清政局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為道光、咸豐皇帝所倚重,曾與增格林沁一起鎮壓過天平天國北伐軍。
現在人們習稱的鏡春園和鳴鶴園在道光年間都屬於鳴鶴園。同治年間綿愉之侄瑞郡王奕誌作《鳴鶴園記》,詳細描述了此園格局:“鳴鶴園在御園之南半里許,館舍數百楹,樹林陰翳,萃然佳美,洵別業中之勝地也……度橋而北,復有屋數楹,曰山水清音館,曰臨流亭,皆園中之勝境。”
從平面復原圖上可以看到,鳴鶴園呈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條形,其內多水有島,東西水域西有福島東有祿島,園內山林起伏,湖泊相連,被譽為“京西五大邸園”之一。整個園子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起居區,以東所為主體,建築密集,布局規整;西部為游賞區,以自然取勝,山環水繞,建築相對稀疏,僅在大島上布置了主建築群。
園林正門在東南,入門后穿過假山,跨過一條形似金水河的溪流便是東所。這裡是主要的起居場所,內有含清齋、和春堂、退省齋、槐蔭軒、懷心書屋以及戲台等。現在這裡是北大教育基金會,門前的金水河仍在。流水在古代象徵財源,與基金會頗為契合。
東所西面是一座獨立庭園,從小門進入,北為正堂澄碧堂,是園中舉行宴會的地方。
繼續向西,繞過一座高丘到達園林西部,這裡有兩處大的水池,夾著中央一座水島。島上建築即西所,中部為庭園,院落正中鑿有方形魚池,池中立湖石;池北為正堂碧韻軒,南為悟心室,西為崇善書屋,東為清華榭。院外東南土山上還有一座重檐方亭——翼然亭。該亭建於高台之上,今從南北皆可拾級而上。其形製為重檐四角方亭,是昔日鳴鶴園中最大的一座亭子,四周樹木掩映,卻也遮不住它的雄偉秀麗。亭西有石砌方池,原名金魚池,池中有大小太湖石,東西池壁中央各嵌有一個石雕獸首;亭北為紅湖;亭南登山小徑上有一石書“紅湖”二字。北部隔水相對的是山水清音館和臨流亭,當年還有一座龍王亭,由於疏於維護,幾年前倒塌了,如今已不知所蹤。這一片現在是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方池、湖石以及土山上的翼然亭都在,仍可供人緬思往跡。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一牆之隔的鳴鶴園也遭到嚴重破壞,園內建築大多殘毀,僅余翼然亭被較好保存下來。光緒時奕譞有詩這樣寫道:“鶴去園存悵逝波,翼然亭畔訪煙蘿。百年池館繁華盡,匝徑松蔭鳥雀多。”後來園林有所恢復,但民國初年徐世昌租下兩園,大量拆除園中建築,將木料運回老家,使鳴鶴園再次遭受巨創。其後鳴鶴園歸陝西督軍陳樹藩所有,1928年被燕大購入,成為新建校園的一部分。
今之鳴鶴園已非原來面目,1992年在賽克勒基金會的資助下北大對鳴鶴園進行了修復,並在外文樓之北建了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館內藏品2萬餘件。賽克勒博士(Dr. Arthur Mitchell Sackler,1913-1987)是美國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收藏有大量的中國青銅器、玉器、瓷器、傢具、佛像等藝術品,1986年曾為博物館奠基。早在1926年,燕大校長司徒雷登就曾設想在燕園建一座博物館。這所1992年建成的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是中國大學中的第一所考古博物館。博物館西南池邊的雅亭旁有一巨石,上面鐫刻著“鳴鶴園”三字,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為賽克勒基金會捐資修復時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