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調
短調
蒙古民歌分長、短調兩種體裁,長調流傳於牧區,而短調則流行於半農半牧區。
短調民歌流行很廣,內蒙古自治區各地都有,但由於地域與部族的不同又各呈風韻。比如,同為短調民歌,鄂爾多斯的《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金杯》,和科爾沁的《鋼鐵州城的九音鍾》《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點。
短調在蒙古語中稱之為“寶古尼道”,與長調民歌“烏日圖音道”相對而言,泛指那些曲調 短小、具有明確節奏節拍的歌曲。其音樂特點為曲調簡潔,裝飾音較少,旋律起伏不大,帶有鮮明的宣敘性特徵。樂句之間與唱詞之間的結構形式與布局較長調民歌協調、對稱,節奏規範,多採用單一節拍,曲式多為對稱的方整性結構,歌詞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節歌形式,在不同音韻步上反覆疊唱。由於短調結構規整,簡單易學,因此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其表現題材十分廣泛,幾乎涉及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情歌、酒歌、婚禮歌、祝壽歌、敘事歌、搖籃曲等歌種。《嘎達梅林》《森吉德瑪》《諾文吉娜》《烏雲珊丹》《龍梅》等都是優秀的短調民歌。
短調歌曲旋律上口,易學易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它的題材之廣,數量之大,種類之多,是蒙古族各種藝術中首屈一指的,其內容幾乎涉及蒙古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常言說民歌伴隨了蒙古人的一生,是毫不誇張的。孩提時代,伴隨著搖籃曲入睡;玩耍時,唱著兒歌嬉戲;青春年少時,通過愛情歌曲抒發心中的戀情;女兒出嫁時,雙親唱起送親歌;遠嫁他鄉的姑娘,在思親懷鄉的歌曲中,寄託自己的眷戀;離開家鄉的遊子,只有在歌聲中,才能緩解心中的愁思;長輩們用飽含哲理的訓喻歌教導子女……
短調歌曲是伴隨著蒙古民族成長起來的。蒙古族在山林狩獵時期,就創造了富有山林狩獵特色的音調簡潔,節奏鮮明,便於載歌載舞,帶有濃厚原始色彩的短調歌曲:有原始狩獵歌曲《追獵鬥智歌》薩滿教歌舞《白海青舞》、請神歌《吉雅奇》以及各種集體踏歌。這些歌曲比較古樸、原始,可視為短調歌曲的最早形式。
短調
清代,由於當時蒙古族生活區域遼闊,各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乃至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產生差異,短調歌曲具有了較強的地域性特點,如:科爾沁地區短調歌曲非常發達,旋律平和流暢,長篇敘述性歌曲流行;鄂爾多斯地區的短調歌曲旋律活潑跳蕩,明快簡潔;察哈爾—錫林郭勒地區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中心地帶,除了有發達的長調歌曲外,短調歌曲也很多,由於這一地區是蒙古汗國的統治中心,深受汗廷雅樂宴樂影響,歌曲曲調華麗典雅,裝飾音多,曲調優美。
近現代,由於清政府對內蒙古地區實行“移民實邊”政策,肆意開墾草場,掠奪土地,使得大批蒙古族人民被迫脫離原來的游牧生活,逐漸過渡到農業化半農業化生產,走向定居。這種農業化和半農業化經濟生活,促使短調歌曲大量湧現。這一時期的短調歌曲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完美的藝術性,將蒙古族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成為蒙古族民歌發展的主流和代表。這時的短調歌曲內容更加豐富,題材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無論是重大的社會事件,還是日常生活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在歌曲中都有反映。同時,這一時期還湧現出大批職業半職業的民間音樂家,他們走街串戶,常年進行演出活動,不但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對民歌的流傳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短調
短調
愛情歌曲在近現代短調歌曲中所佔比重很大,此類歌曲細膩生動,樸實動人,感情真摯,將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有讚美姑娘、表現相思的《森吉德瑪》《烏雲珊丹》《烏林花》《萬麗姑娘》等;有 短調——《森吉德瑪》
對婚姻自由的嚮往,對愛情悲劇的哀嘆,如《達那巴拉》《龍梅》;有通過歌曲來表現對離恨別愁無奈而傷懷的《諾恩吉雅》等;有控訴封建倫理道德對美好愛情的摧殘扼殺,為追求自由愛情而反抗掙扎的《賽林花》《討厭的禿小子》《杜琴梢》等。在愛情歌曲中,以喜劇形式表現感情生活的歌曲很多,有諷刺統治者腐朽生活,拈花惹草,出盡洋相的歌曲和嘲諷喇嘛不守清規戒律,嚮往世俗生活,同民間女子發生感情糾葛的歌曲,如《東克爾大喇嘛》《喇嘛哥哥》《北京喇嘛》《喇嘛探情人》等。
在短調歌曲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讚美家鄉的山川河流,歌頌美好生活的,如《察哈爾八旗》《鄂爾多斯蒙古》《在陰山的懷抱》《海拉爾河》;還有表現友情親情、聚會歡宴的歌曲,如《阿薩如》《四海》《花乳牛的奶汁》《銀杯》《雪山》等;有抒發自己對心愛的駿馬的感情的,如《老豪弘》《小棗騮馬》《雲青馬》《巴彥杭蓋》等。此類歌曲曲調優美,風格浪漫,旋律上口,容易傳唱,成為蒙古族民歌中優秀曲目和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比較著名的短調民歌是《白色的遠山》《黃驃馬》《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嘎達梅林》《森吉德瑪》《諾文吉娜》《烏雲珊丹》《龍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