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漫叟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詞語
- 元結的別號
漫叟
元結的別號
元結(約719~約772年),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唐代文學家,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陽),后遷魯山(今河南魯山縣)[2-3],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后,歸隱商余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約772年)入朝,后卒於長安。
元結曾避難入猗玗洞,因號 猗玗子。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天寶十二載中進士。安史之亂時避難江南。曾參與抗擊史思明叛軍,立有戰功。後任道州刺史等地方軍政職務。他為官清廉開明,愛護百姓,為詩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時政,風格古樸。時人也曾批評其作品“不師孔氏“,加以非難。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編選《篋中集》行世。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於上,下化於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饑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斂無度,變本加厲。《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
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於質直,也導致他創作上的局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寱論》、《丐論》、《處規》 、《出規》、《惡圓》、《惡曲》、《時化》、《世化》、《自述》、《訂古》、《七不如》等篇,或直舉胸臆,或托物刺譏,都出於憤世嫉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黑暗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大唐中興頌》文體上採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後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並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
元結受道家影響,作品有消極退守的成分。
約生
元結
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19)年,約卒於代宗大曆七年,壽約五十餘歲。少不羈。年十七,乃折節向學,事元德秀。舉進士,蘇源明稱與肅宗。時史思明攻河陽,結上時議三篇。帝悅,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又進水部員外郎,佐荊南節度使呂諲拒賊。
代宗時,以親老歸樊上,著書自娛。始號琦圩子,繼稱浪士,亦稱漫郎。既客樊上,更稱贅叟。晚拜道州刺史,免徭役,收流亡。進授容管經略使,身諭蠻豪,綏定諸州,民樂其教,立碑頌德。罷還京師,卒。結著有元子十卷,文編十卷,《新唐書藝文志》琦圩子一卷,《文獻通考》並傳於世。
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現存的集子常見者有明郭勛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陳繼儒鑒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黃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孫望校點有《元次山集》。元結所編詩選《篋中集》尚存。
右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