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鎮

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下轄鎮

北中鎮是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下轄的一個鎮。地處大別山南麓,皖鄂兩省四縣交界,211省道穿境而過,縣道通達岳西英山、蘄春三縣,交通便捷,是皖鄂省際邊貿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聚散地,總面積182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41946人(2019)。

歷史沿革


1961年建沙河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2月,沙河鄉、原共和鄉的3個行政村合併設立北中鎮,面積72.32平方千米,人口16699人,轄中山、元畈、金羅、劉山、陳輝、橫河、花沖、三嶺、保華、呂河、馬鞍、雀鳴、羅山、和平、沙河共15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原北中區址(沙河村)。1997年,面積63.6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劉山、陳輝、和平、羅山、橫河、花沖、雀鳴、馬安、沙河、呂河、寶華、三嶺、中山、元畈、金鑼15個行政村。2004年,望天鄉、玉珠鄉併入北中鎮,面積182平方千米,38113人,轄42個行政村,473個村民小組。
2005年村級調整:望天村(上橋、艾嶺、黃柏)、寶坪村(寶坪、海螺)、馬嘶村(馬嘶、華光)、江河村(江河、書堂)、羅山村(橫河、羅山)、三村村(陳輝、劉山、和平)、元畈村(金羅、元畈)、花沖村(雀鳴、花沖)、沙河村(馬安、沙河)、呂河村(呂河、中山)、浮丘村(寶華、三嶺)、桐山村(桐山、花樓)、吳俊村(吳俊、將河、黃溪)、將軍村(將軍、下將)、玉珠村(愛民、同樂、隆興)、明珠村(河西、花園)、玉嶺村(張河、中麥、羅畈)、蓮花村(上麥、南山、天坪)。
北中鎮
北中鎮
原望天鄉位於太湖縣西北部,距縣城55千米。1949年建望天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2月,面積39.57平方千米,人口8734人,轄上橋、艾嶺、黃柏、寶坪、海螺、馬嘶、華光、江河、書堂共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馬嘶鋪。1997年,面積39.6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江河、馬嘶、華光、上橋、艾玲、黃柏、寶坪、海螺、書堂9個行政村。
原玉珠鄉位於太湖縣西北部,距縣城49.5千米。1958年建玉珠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蓮花、桐山2鄉併入。1992年2月,玉珠、桐山、蓮花3個鄉合併為玉珠鄉,面積76.58平方千米,人口13633人,轄張河、同樂、花園、愛民、河西、隆興、吳俊、下將、黃溪、將軍、花樓、桐山、將河、天坪、上墨、中墨、南山、羅畈共1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原玉珠鄉址(愛民村)。

行政區劃


1997年,面積76.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呂河村、蓮花村、元畈村、沙河村、羅山村、三村村、江河村、浮丘村、寶坪村、望天村、玉嶺村、明珠村、玉珠村、桐山村、吳俊村、將軍村、花沖村、馬嘶村等18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轄18個行政村,212個村民小組,37962人。現人口數量為36566人(2017)。

經濟


綜述

北中鎮是安徽省“一鎮一品”茶葉示範鄉鎮。全鎮共有茶園面積27000畝,茶葉加工廠4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22家,市縣龍頭企業各一家。年產干茶7800噸,其中名優茶330噸;年總產值1.26億元,其中名優茶佔41%。人均茶園面積0.75畝,人均茶葉收入3500元。鑫林源茶葉有限公司被命名為市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示範單位,是安慶唯一一家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茶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花沖”系列茶葉獲安慶市食品質量安全認證;全縣首家精製茶加工廠永康茶葉有限公司效益明顯,花沖村市級“一村一品”項目已獲批准。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一是紅心獼猴桃基地,皖園匯農林果有限公司現有紅心獼猴桃基地1940畝,成立了太湖縣紅心獼猴桃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至小池、城西、天華、晉熙等鄉鎮158戶農戶共同發展,公司營業收入達700餘萬元。二是山核桃種植基地。振興家庭農場大棚育山核桃苗10萬株,目前已移栽至稻田種植,可滿足發展山核桃2000畝。三是生態養殖基地。全鎮全年累計出欄生豬38167頭,家禽出欄69248羽,牛出欄3205頭,羊出欄2892隻。目前我鎮已申領《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標準化養殖場3個,2個場在申辦之中;標準化牛養殖場2個,2個場在申辦之中,標準化羊養殖場2個。發展林下養雞7戶,其中養殖火雞1戶,新增番鴨2戶。雀花土黑豬養殖有限公司是山區養殖規模最大,標準化程度最高,污染排放達標的生態養豬企業,年產值達700餘萬元,帶動周邊農戶52戶,2014年被評為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北中鎮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集林業和多種經濟為一體的山區鎮。北中鎮大力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實施科技興農,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北中鎮黨委、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支持涉農單位,特別是農技站、林業站、水利站,將科技融入農業中,在“四新”上狠下功夫。一是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堅持推進種養業良種工程建設。二是抓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推廣,農技站在水稻栽種上推廣薄膜育秧、拋秧栽插技術;在蠶桑養殖上推廣方格簇應用技術,同時推廣小蠶共育技術,提高蠶繭的質量;在茶葉栽培上,建立了無性系豐產茶園50畝,無性系苗圃10畝。林業站推廣了果樹保花保果技術,進行了杉木、馬尾松截根、菌根化營林試驗,並推廣應用。三是抓農業新模式應用。四是營造農業發展新環境,加快無污染、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第一產業

農副產業
北中鎮是太湖縣茶葉、蠶桑、板栗、馬鈴薯、油茶生產大鎮,五萬畝支柱產業已經形成;又是黃牛、生豬、山羊的飼養基地;大羅山小木漆,遠銷大江南北;橫河蠶繭,久負盛名;花沖谷尖,部優稱號;康達茶油,出口創匯;境內盛產茯苓、杜仲、天麻、桔梗、板蘭根等中藥材;小麥、油菜、芝麻、大豆、生薑等農副產品豐富。
養殖業
北中鎮積極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加快養殖業生產發展,申請政策補助的標準化養殖小區5個。為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北中鎮積極推行政企、技企聯繫制度。北中鎮畜牧獸醫站,作為該鎮行業職能部門,根據當地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幫助小區建立適當的免疫程序,確定小區獸葯、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獸用生物製品等畜牧業投入品主渠道購進,確保畜牧業投入品的使用安全,指導小區建立養殖檔案,嚴格控制藥品、重金屬殘留不超標,保障“綠色”畜產品生產,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北中鎮三村村,是市級生態建設示範村。北中鎮畜牧獸醫站提出了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思路,結合生態村建設,投資百餘萬元,新建佔地面積4600m2,豬舍面積1300m2,投產年出欄生豬2500頭的標準化養殖小區。

社會


教育

北中鎮吳禮飛老師做經驗交流
北中鎮吳禮飛老師做經驗交流
北中鎮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北中鎮黨委、政府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每年拿出3.5萬元獎勵在教育教學上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並投入350多萬元為玉珠初中新建了教學大樓、教師住房、學生公寓、廚房、操場等。鎮黨委、政府相繼實施了沙河初中寄宿制工程、將軍小學危改工程、呂河小學明德工程和蓮花小學危改工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使北中鎮4905位學生受益,基本上解決了北中鎮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
在加大對初中、小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同時,鎮里還將發展北中高中緊抓在手。北中高中2006年被安慶市教育局評為“市級示範高中”。重視教育的濃厚氛圍,使北中鎮高考、中考連創佳績。2006年中考喜獲大豐收,重高達線56人,普高達線292人,中考成績連續四年位居太湖縣鄉鎮前列。鎮內各中、小學校學生多次在省市比賽中獲獎。沙河小學參加省級“皖蕾杯”少年兒童門球比賽,榮獲乙組第六名;沙河初中學生張慧敏在紀念建軍80周年演講比賽中榮獲太湖縣第一名。

城鎮建設

北中鎮廣電站工作人員檢修廣播電視信號設備
北中鎮廣電站工作人員檢修廣播電視信號設備
北中鎮實施小城鎮建設戰略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公共設施煥然一新,服務功能日益彰顯,城鎮規劃建設6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2萬人,城鎮化率30%。投入1800萬元,實施八大工程,建設了一個現代氣息濃厚,城鎮風格彰顯,設施健全的北中鎮。北中鎮自古民風淳厚,文風盛行,尊師重教,蔚然成風。鎮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教育扶貧、教育興鎮”的宗旨,大力興辦教育,中小學教學設施全部更新,北中高中擁有一流的綜合樓,教學樓、微機室、語音室、化驗室等硬體設施,條件優越,師資雄厚,秩序井然,教質優良。
北中鎮三村村2006年9月被列為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示範村。為全面落實《太湖縣新農村鎮村示範建設實施意見》和北中鎮黨委、政府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三村村兩委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整體要求,貫徹科學發展觀,依託山區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優勢,全力推進三村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三村村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分戶建設”的原則,搬遷邊遠村莊,建設中心村莊、結合地質災害災後房在陳輝新建了四十八戶新樓房。並修通了陳輝新村示範點南北主幹道300米,修建了新村建設第排區間路400米,硬化了原縣道陳輝段1000米水泥路,新居前後院靈活布置,家家戶戶院內安裝沼氣池,房內有衛生間家家戶戶都安裝自來水,電話、閉路電視、太陽能熱水器。部分人家還安裝了空調,林業站出資統一做了花壇。
為達到“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倡導新風尚,村容村貌發生新變化、民主管理形成新機制”的目標,三村村以五大產業(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勞務經濟、個體私營企業)為依託,以四大工程(水泥路澆築工程、移動、電訊工程、人畜飲水灌溉工程、村莊整治及“三位一體”工程)為主要投入,以三大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生態家園示範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創建)為根本保證,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推動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使三村村快速步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大道。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中,該村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了優質高效茶園100畝,蠶桑200畝,改造老栗園500畝,黃花梨500畝,發展茯苓等中藥材50畝。
積極扶持的養生豬、小黃牛為主著力擴大養雞鴨鵝土山羊養殖的多經養殖業,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獎勵。引導和鼓勵村民著力打造山野菜、黃花梨、中藥材等加工業,提升品牌,鼓勵和支持私營企業,興辦加工廠,發展個體經濟,達到共同富裕。在三村村新農村建設的示範作用下,北中鎮新農村建設蓬勃開展,如浮丘村、玉珠村、玉嶺村等村新農村建設也不甘落後,奮力進取。在浮丘村一條寬5米,長5華里的水泥路貫徹整個村的南北,路兩旁小別墅式的高樓林立。

計生工作

北中鎮切實加大對計劃生育服務陣地的建設力度。一是把鄉鎮計生服務所按規定標準和要求,建成以“環境優美、技術優良、服務優質、管理優秀、群眾滿意”的服務所為依託的“三位一體”計劃生育服務中心;二是把村計生服務按照“兩室一校”標準和要求,單建或結合村部建設使村計生服務室建設率達100%。把鎮直各單位幫扶聯繫到村,實行責任捆綁,並要求在資金幫扶上,不得低於500元,同時鎮對縣驗收達標的村計生服務室,改建的給予補助800元,新建的給予補助1500元。由於層層捆綁、資金扶持到位,該鎮計劃生育服務陣地面貌煥然一新,村計生服務室建設率達100%。

文化


歷史背景
北中鎮因解放初期北桐區蘇維埃政府中心縣委而得名,歷史悠久,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清嘉慶狀元、出使日本群島大使趙文楷、趙氏四代翰林趙文楷、趙畇、趙繼元、趙曾重,國民黨少將參謀方濟寬皆出生此地。1930年,中共北桐區蘇維埃政府,在玉珠畈吳氏祠堂宣告成立,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曾駐紮此地,有數百名北中兒女為新中國的解放獻出了生命,是一塊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紅土地。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