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畇

李鴻章岳父

趙畇(1808-1877年),字芸譜,號岵存,晚號遂園、遂翁,安徽太湖縣人。晚清大臣,李鴻章岳父。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編寫《漕運史》,特旨上書房行走,教授皇子讀書。出為安慶知府,組織團練鎮壓太平天國。光緒三年(1877),趙畇病逝於安慶。一生著有《遂翁自訂年譜》一卷、《遂園詩抄》六卷。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趙畇,趙畇,趙文楷之子,字芸譜,號岵存,別號遂翁,安徽太湖人。幼孤,為清代狀元趙文楷之遺腹子。嘉慶十三年(1808),出生。寡母王夫人原本就生活清苦,又遭分家變故,困窘可想而知。文楷故舊得知其身後凋零,家境貧寒,紛紛解囊解囊相助,真乃雪中送炭,使趙家生活狀況有所好轉。為使家學得以延續,王夫人不惜變賣家產,延聘當地名儒授諸子讀書。眼前發生的一切,激勵著趙畇發奮攻讀。
早年師從余爾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編寫《漕運史》,特旨上書房行走,教授皇子讀書。
咸豐三年,太平軍席捲東南,佔領南京,工部侍郎呂賢基奏請與趙畇、給事中袁甲三和李鴻章創辦團練,制定《團練章程》六條。
咸豐六年(1856年),出任廣東惠潮嘉道。
同治元年(1862年),其母病逝長沙,與趙文楷合葬於仙人打坐山,借居安慶李蘊章家中。
同治三年(1864年),辭官歸里,主講於安慶敬敷書院,獎掖後進。
同治四年(1865年),妻子韋氏、長媳、次媳相繼去世。
光緒三年(1877年),病逝於安慶。著《遂園詩抄》十卷、《遂園詩律詩抄》四卷、《重修潘劉堤碑》一卷,編有《遂翁自訂年譜》。

個人生活


軼事典故

擅寫對聯
趙畇擅書寫對聯。21歲時,曾攜友至縣城外智果庵讀書。庵旁有前任太湖知縣李世治葬愛妾曇雲墓,此地雖離縣城不遠,但人跡罕至。趙畇有感而寫成一聯付庵僧:“青冢依然,何處問美人香草;紅塵不到,此間有流水桃花。”可略窺其雅趣與才情。
鴻章贈匾
在安慶市岳西縣,發現了一套李鴻章親筆題寫的賀壽匾額,內容是為岳父趙畇六十大壽祝壽。趙畇1808年生,按皖江風俗,男過“九”,不“十”,應該是1867年。該年,李鴻章任湖廣總督。
楠木賀壽匾額三塊,一塊大匾額寬四十八厘米,兩塊小匾額寬二十四點五厘米,高八十六點四厘米。紅底金字,李鴻章的賀詩云:“獲選替乘龍,感恩忝床東。舊夢廿餘載,依稀如昨辰。案牘勞形色,慚顏拜壽翁。願奏長生樂,歲歲享天倫。”李鴻章給岳父的賀壽聯有:“青雲大展摩天翼,泰岳頻添獻壽詩。小婿少荃李鴻章拜賀”等字樣。匾文中的“舊夢廿餘載”,指趙畇答應招李鴻章為東床,已經二十餘年,不是說招李鴻章為女婿已經二十餘年;“案牘勞形色”,指李鴻章本人身為總督,十分繁忙,疲勞而憔悴,不來當面拜壽了;李鴻章之繼室趙繼蓮(即趙小蓮),為趙畇小女兒,故李鴻章稱“小婿”。

家族成員


趙畇以下,為“繼”、“曾”、“恩”、“榮”、“錫”字輩,其中趙朴初老先生為“榮”字輩。
子趙繼元
趙家第三代翰林趙繼元,乃趙畇長子,字梓芳,號養齋。生於1828年。22歲成拔貢,32歲中舉,41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1871年),趙繼元散館考試,“出韻,列三等,未能留館,出為知縣。后捐補道員。
同治十二年(1873)分發江蘇,先後供職於督署營務處、籌防局、兩江軍需總局。
1875年,趙繼元將女兒趙喜官(“曾”字輩,趙朴初的姑母)嫁給了李鶴章次子李經羲(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作原配夫人。李鶴章是李鴻章的弟弟,李、趙兩家親上加親。趙喜官(1859年-1929年)這年才十六歲。【按:李、趙二家幾代都有聯姻關係,在趙小蓮、趙喜官相繼嫁給李鴻章、李經羲后,趙家和李家聯姻的還有多人,此外,李親女眷回嫁趙家的也有多人(俗稱回頭親),如趙恩鑄(舜陶)妻子的祖母即李鴻章大妹。據說,趙恩鋐(揚庭)的長子趙榮鑫因接受“五四”新思想,走上了自由戀愛的道路,反對與合肥李氏的婚約,否則,兩家到了“榮”字輩還將有姻親關係!】
光緒十六年(1890)以後,趙繼元又在兩江營務處供職,並在江寧(今南京)棉鞋營築室定居,卒年大約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之間。
繼元著有《靜觀堂遺集》二卷,其中詩、文各一卷。內容多涉及咸豐亂事.頗具史料價值。時人馮煦在其序中評價其作品曰:“詩質而不野,麗而不纖,出入於眉山、劍南間,而能自攄。其性真之所蘊於世運陵遲,民生凋敝,尤慷乎言之。文亦如其詩,中雖吉光片羽,其必傳於后,無疑也。”此外,他還曾主持修纂同治《太湖縣誌》。
繼元妻王氏,名夢蘭,字畹芬。著有《三十六鴛鴦舫存稿》,今已不存。傳聞手稿流落於日本,後人趙朴初老先生曾利用訪日機會尋找,但至今無下落。王氏待字閨中時,便時常吟詩作賦,以自勵自遣;嫁與繼元后.更是此唱彼和,怡怡如也。其所作律絕,前後不下千首。惜逢戰亂,於舉家避難之際、困苦流離之中,詩稿遺落殆盡。戰亂過後,王氏體弱多病,偶爾吟哦,亦未遑錄存。其殘存詩稿后經女婿李經羲(李鴻章之弟李鶴章第三子)及李經羲之子李國筠(亦為繼元孫女婿)收集,由國筠手書付梓。其詩大多借景物抒情,清新秀麗,筆觸哀婉,耐人尋味,頗有清照遺風。
李國筠在讚美王夢蘭詩詞時曾云:“先外姑趙太夫人王氏,女紅餘閒,兼通韻事,歸餘外舅,此唱彼和,所得律絕,不下千首。隸亂作,挈家避難,困苦流離,舊稿盡失。亂后多病,強一拈弄,句成輒棄,不復存......。”
孫趙曾重、趙曾裕
趙家第四代翰林趙曾重,字伯遠,號蘅浦,趙繼元長子。考中光緒六年(1882年)庚辰科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趙繼元次子趙曾裕,即趙朴初老先生之祖父,亦曾中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
重孫趙煒如
趙畇墓
趙畇墓
清朝末年,新學崛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廢。但趙家文脈不絕。趙朴初老先生的父親趙煒如,(一名恩彤),就讀於省高等學堂,師從著名學者嚴復,並以成績優異,被任命為湖北省侯補知事。趙煒如面對烽煙四起、戰火紛飛的亂象,目睹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現實,深感有心無力,便決意居家閉門課徒,潛心鑽研學問,以保全名節,與世無爭。

主要成就


28歲時,趙畇中順天府舉人。34歲,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翰林院期間,趙畇除四次任鄉、會試考官外,還多次參與編纂官修史書,編寫《漕運史》、《宣宗皇帝實錄》(稿本)等。由於勤奮敬業,人品端嚴,咸豐帝特旨簡拔趙畇為上書房行走,以授皇子貴胄讀書。頗值得一提者,趙畇創議編輯《籌辦夷務始末》。“欲取當時一切陳奏,悉行抄錄,不遺一字,亦不更一字,匯成一本,名目‘籌辦夷務始末’,進呈乙覽,以備檢查。”由於此書監修總裁官是咸豐帝師、協辦大學士杜受田,後人多認為編撰此書出於杜的建議,趙畇之名遂被杜所掩。
時太平軍乍起,不久席捲東南,清軍節節敗退,局面幾乎不可收拾。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名天京,與清王朝南北對峙,分庭抗禮。清廷不得已實行堅壁清野,令被兵各省自辦團練,以剿滅“髮匪”。據《清史稿·呂賢基傳》,工部侍郎呂賢基赴皖主事,“奏調給事中袁甲三、知府趙畇幫辦團練防剿,又調編修李鴻章等襄軍事”。於是趙畇以廣東知府銜,不久又升以道員銜幫辦團練。赴皖后,趙昀奔走於團練事務,制定《團練章程》六條,刊播各處。據民國《太湖縣誌》,當年四月,趙畇回到故鄉太湖創辦團練,太湖有團練自此開始。
咸豐四年(1854年)初,趙畇染痾,在袁甲三營調養。是年十月,太平軍與清軍在太湖縣城外激戰,城破,清官兵千餘人被殺,太平軍佔據縣城,時趙氏家眷因避於趙家河而得免,但家中藏書數千冊被燒毀。時袁甲三與安徽巡撫福濟互相攻訐,李鴻章出入鋒鏑,積有軍功,反遭妒忌。趙畇深知安徽的局面複雜,難有作為,便於咸豐六年(1856)請調出任廣東惠潮嘉道。
甫到任,趙畇捐俸集資,力倡修堵海陽縣(今汕頭市潮安縣)潘劉堤決口,得到地方官民積極響應。翌年五月堤成,鄉紳集議論公堤,被趙畇拒絕,仍用舊名。其次創辦義倉,用以穩定谷價,救濟飢荒。又率兵英勇打擊地霸,維持地方秩序。趙畇這些有益於人民大眾的措施,在潮汕地方志里也可見記載,足見趙畇確是一位關心民瘼、興利除弊的循吏。
同治元年(1862年),王夫人病逝於長沙,趙畇奔喪至湖南,又將母靈柩運回太湖,與趙文楷合葬於仙人打坐山,捐款買田,於宗祠旁建義莊安和堂。
同治二年(1863年)12月,五十五歲的趙畇將二十六歲的次女趙繼蓮(即趙小蓮)許配給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為是年41歲的李鴻章的繼室(李鴻章元配周氏1821年生,1861年去世)。趙繼蓮在同一輩中排行第八,又叫趙八小姐。
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趙畇到安慶,借李鴻章之弟李蘊章房暫住。十二月,買懷寧楊汝谷天台里舊第建趙府(1861年9月5日曾國藩攻陷安慶后,曾在此設外江糧台,在今安慶市天台里北巷44號,此處即後來趙家在安慶的狀元府)。
同治四年(1865年),趙畇妻韋夫人、長媳、次媳相繼去世,僅四年間,三世四棺,甚感凄慘,不禁萬念俱灰,決意退隱。便以天台里趙府邊空地。構屋數間,自此不問世事,採菊東籬。
晚年,趙畇“優遊林下者十六年,閉戶罕通外事,惟以讀書臨池自遣。”主講敬敷書院,獎掖後進,孜孜不倦。多年以後,其孫趙曾重亦主講於敬敷書院,成就者多。光緒三年(1877),趙畇病逝於安慶。
趙畇一生著有《遂翁自訂年譜》一卷、《遂園詩抄》六卷。《遂翁自訂年譜》,對其一生經歷,記述甚詳,是研究趙畇本人和趙氏家族及地方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