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鏡潭
劉鏡潭
劉徠鏡潭(1902—1977),名永清,曾用字海亭,后改鏡潭,甘招鄉金溝梁村人,出身於書香門第。青年時期就讀於公營子小學、凌源高級小學和熱河師範學校。他畢業后輾轉於凌源高等小學、南公營於高級小學,卓南中學等處任教。解放后,曾擔任教師,後任喀喇沁左翼旗副旗長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副縣長,負責植樹造林。有《劉鏡潭詩文集》傳世。
學生時代的劉鏡潭不僅學富品良,工詩善畫,並且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正值在黑暗中摸索之時,面對國家頹廢、列強環伺的局勢,劉鏡潭積極探索振興中華的道路,他在《愛國不能托諸空談》一文中寫道:“國家有事,則捐資以助之,國家有難,則危身以御之,同心協力以衛社稷;以愛家之誠以愛國,以愛國之情以愛家,必使我五千餘年之古國與列強並峙”。一片赤子之心和愛國之情溢於言表.在熱河師範學校就讀期間,聽到老師講中國當前形勢和國共兩黨的事情,劉鏡潭感到中國有了希望,他確信孫中山的“建國大綱”和“三民主義”是拯救中國的基本國策,從而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1925年“五卅”慘案后,熱河的愛國青年掀起了聲援上海工人和學生的反帝愛國運動,經過串連,成立了師範學校學生會,會上劉鏡潭慷慨激昂的發言,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讚揚,當時即被選為學生會領導,會後劉鏡潭等愛國學生募集了款項支援上海罷工的工人。
1926年,劉鏡潭從熱河師範學校畢業后,毅然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他先是應聘到凌源高等小學任教,不久又到南公營於東倉小學任教。此時正值軍閥統治時期,國無寧日,民不聊生。這一時期,劉鏡潭為抒發胸中鬱悶,寫下許多詩作,其中《嘆時局》七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七首詩以沉痛的筆調揭露了軍閥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1931年,劉鏡潭又到南公營子高級小學任教,“九·一八”事變后解職回家,務農隱居。隱居期間他沉悶悲觀,在勞動之餘,經常朗誦陸遊和辛棄疾的詩詞,藉以表達他驅逐日寇,恢復山河的願望。1935年,劉鏡潭為了生計不得不再次回到東倉小學任教,但他絕不追隨日本人搞奴化教育,抗日思想鮮明堅決。他沒有媚骨,不巴結親日派,就連寫詩作畫也均以干支紀年,而不用偽滿年號,在他心目中一直認為“中國亡不了,日本長不了”。《詠安生》這一名篇詩作就是這一時期寫成的。
1945年,祖國光復了,滿懷喜悅的劉鏡潭準備全力參加祖國的建設事業,不料國民黨的軍隊又來搔擾地方,他們貪污腐化敲詐勒索,使劉鏡潭大失所望,他拒絕了國民黨凌源縣政府的委任(老爺廟鄉長兼果木樹營子學校校長)和熱河省教育廳長的邀請,再次回家務農隱居。直到1947年5月,家鄉來了共產黨,他又被選為本村教師。1949年卓南中學成立后,劉鏡潭被卓南中學聘往任教直至1956年,劉鏡潭先後任教二十七載,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贏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愛戴。黨和人民對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榮譽.1950年劉鏡潭被選為喀喇沁左翼族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縣、市、省政協委員,縣政協副主席,省人民代表。
1956年,劉鏡潭被任命為喀喇沁左翼旗副旗長,1958年,喀喇沁左翼蒙古旗自治縣成立后被選為副縣長,劉鏡潭在任副縣長的十六年時間裡分管文教衛生、優撫和林業。劉鏡潭在任職期間經常深入基層幫助研究安排工作,腳踏實地,一絲不苟,工作成績十分顯著。為消滅地甲病,他親自到各個食鹽銷售點檢查加碘情況,為搞好計劃生育,他親自動員各科局長帶頭落實。為實現“深坑小口糞缸化”,他深入家家產戶檢查驗收。此外,劉鏡潭還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就是植樹造林,造福子孫後代,這是他三十年前就有的宿願。爭得縣委、縣政府領導的同意,劉鏡潭重點抓起了植樹造林這項工作,在他的號召和動員下,很快在全縣境內掀起了植樹造林的高潮,僅1964年一年就造林117,321畝,育苗8,000畝,封山育林已達490,170畝。劉鏡潭曾樂觀地想,若這樣繼續下去,五、六年後宿願即可實現。遺憾的是“文革”期間,植樹造林活動被迫中斷了,1974年劉鏡潭離休,1977年病故。
徠劉鏡潭一生坎坷不平,堅韌頑強,不論從教還是從政,均為喀左人民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此外,劉鏡潭還留有大量詩歌佳作及國畫精品40餘幅,近有《劉鏡潭詩文集》由其後人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