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加減乘除的結果 展開
加減乘除
中國東北振興前進方向
徠習近平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指明了新一輪中國東北振興的前進方向,也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施精準發力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015年3月9日在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而要做好“加減乘除”。
習近平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指明了新一輪東北振興的前進方向,也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施精準發力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現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補課。”習近平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東北經濟存在的問題。他強調,老工業基地支柱產業要通過創新實現優化升級、脫胎換骨,進行深入改革創新,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
東北經濟發展的模式,面臨的問題與困境,是中國經濟舊常態的一個縮影。解析東北經濟這個樣本,實際上就是回答中國經濟如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的新情況、新問題。
中國東北是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起來的經濟板塊,長期以來擔當著中國重要原材料、裝備製造、重化工業的生產基地,被譽為“共和國長子”。
2013年以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特別是2014年,遼、吉、黑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明顯回落。
2015年年初,英國《經濟學人》發表文章稱,中國東北三省經濟增速2014年跌落中國后五名之列,正遭遇經濟寒冬。“新東北現象”由此引發了各方關注。
“這既與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又與自身特殊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緊密相關。”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表示,與全國總體情況相比,東北地區下行壓力更大。
東北振興十年,總體上“加法”做得多,“減法”、“乘法”和“除法”相對做得不夠,有待補課。
從加法看,東北經過十年振興歷程,取得了巨大成績,但結構性問題也很突出。
從2003年到2012年的10年間,東北三省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速達12·7%;城鄉居民收入也大幅度提升。
但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一枝獨秀,對經濟貢獻率超過60%。財稅來源中,房地產一業獨大,在東北許多地區佔比達到四成多。
“進入新常態,投資減緩、房地產回歸理性,東北經濟沒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轉圜,下行幅度就非常明顯。”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說。
從減法看,一些本該淘汰、限制和轉型的落後產能,投資規模不降反升。如鋼鐵、水泥、造船等擴張迅速。有的省水泥過剩產能最高時達到45%。
“2007年造一條船要價4000萬美元,現在同樣的船隻給2300萬美元,收入被腰斬。”大連中遠船務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明昕說,產能過剩造成了賣船難。
與追速度、重數量的“加法”相比,淘汰落後產能的“減法”、創新驅動的“乘法”、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除法”,這些能夠提升經濟含金量的工作,仍有不少欠賬。
瀋陽鼓風機集團董事長蘇永強針對國際一些成熟經濟體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強的情況說,“不是人家產品比中國強多少,而是轉型升級做得好,服務比中國好。”
2014年沈鼓集團訂單減少了兩成多,而下屬的一家生產服務型企業,利潤率卻達22%。“不僅要從製造向創造轉變,還要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升級。”
由於資源日趨枯竭,“石油之城”遼寧省盤錦市經濟增速放緩,財政和就業壓力不斷加大。
盤錦發展石化及精細化工、商貿和物流等接續替代產業。2014年,接續替代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經濟比重達到70%以上,靠“乘法”實現了逆襲。
做徠好“加減乘除”是破解“新東北現象”的必由之路。
“在實踐中感到,政府有權確實不能任性!”中國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說,只有儘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才能打破傳統思維的桎梏,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換來市場活力的“乘法”。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許召元認為,透過“新東北現象”,可以看出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路徑。只有做好“加減乘除”,才能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習近平總書記談東北振興發展的“加減乘除”,是以點帶面,談整個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適用於東北,也適用於全國許多地方。
“加法和減法重在結構調整,乘法和除法重在改革與創新。”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表示,需要綜合運用‘加減乘除’,讓新引擎更快地成長發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