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山猿人遺址

杏花山猿人遺址

南召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陽盆地北緣。全縣轄16個鄉鎮、338個行政村、60萬口人,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和丘陵面積2878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97.7%;耕地近40萬畝,人均7分地、7畝山,基本格局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杏花山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原人類的鼻祖,2013年增選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地簡介


南陽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
南陽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
南召地貌多姿,山地、丘陵、平原俱全,是豫西可溝通南北的唯一關隘,被譽為“北扼汝洛,南控荊襄”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氣候屬暖溫帶與亞熱帶交匯區,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河流縱橫,南北動植物匯聚,適宜工、農、林、牧、副、漁各業的發展。南召是中原人類的發祥地,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南召猿人”便在境內繁衍生息,手足胝胼,開發著這塊富饒 的土地。據科學考證,“南召猿人”與“北京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是今天中原人類的共同祖先。夏商時屬豫州,秦時置雉縣,唐時為向城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南召縣至今。戰國、秦、漢時期為中原銅、鐵冶鍊的重要產地,今仍留有數十處古冶鍊遺址。

南召猿人遺址


2013年增選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南召縣雲陽鎮北3公里處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的發祥之地。1978年,科學工作者在此採集一顆猿人牙齒化石及大量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鑒定,定名為“南召猿人”,為距今約50萬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類遺址,與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時代大體相當。

南召猿人的發掘


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位於南召縣雲陽鎮西北3.5公里的杏花山上。這裡背風向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形成了適宜生物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中原人類鼻祖--“南召猿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繁衍生息的。
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杏花山上發現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和一枚古人類牙齒化石,
南陽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
南陽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
這枚牙齒化石經世界著名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先生等人鑒定為早期人類的右下第二前臼齒。同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隊,對這一化石點進行了發掘,
又發現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計有劍齒虎劍齒象腫骨鹿等20餘種,根據伴生動物化石及地層等綜合分析,認定這裡發現的古人類與“北京猿人”所處的時代大體相當,距今約五、六十萬年,並正式把這種古人類定名為“南召猿人”。
南召猿人的化石地點,是國內發現的重要的古人類遺址,在河南省尚屬首次。它填補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文化的歷史空白,擴大了猿人在秦嶺地區的分佈範圍,為進一步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因此,1987年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
南陽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
1980年,國家和河南省科學工作者在杏花山附近的小空山和大空山上,發掘出約1-3萬年前舊石器晚期猿人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火的使用,標誌著“南召猿人”已步入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小空山猿人洞穴內有厚約1米的殘餘灰燼層、300餘件石製品和一大批哺乳動物化石,標誌著人類走向新的歷史文明。在大空山西半坡,有漢代嚴子陵隱居地空山洞,洞門高丈余,內有圓廳,洞深不可測,內有深潭,蝙蝠成群。科學工作者考證這裡亦為古人類棲居之洞穴。杏花山、小空山和大空山,三座山相距甚近,展示了南召縣洪荒時代的古文化,形成一座系列化的猿人博物館.
“南召猿人”的發現,是繼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元謀猿人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杏花山猿人遺址是中原人類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原人類的鼻祖,它填補了中原地區古人類分佈的空白,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分佈和發展,對古代氣候的變化以及中原地區第四紀地質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