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大橋

山東省青島市地標之一

膠州灣大橋(Jiaozhou Bay Bridge)是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境內黃島區城陽區以及李滄區的跨海通道,位於膠州灣之上,是青蘭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22)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青島市區西北部城市主幹道的構成部分之一。

膠州灣大橋於2006年12月26日動工興建,時稱“青島海灣大橋”;於2010年12月22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橋貫通;於2011年6月23日命名為“膠州灣大橋”;於2011年6月30日通車運營。

膠州灣大橋東起海灣大橋立交,上跨膠州灣,中接紅島互通立交,西至黃島東樞紐立交;線路全長42.23千米、橋樑全長31.630千米;橋面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建設歷程


2011年6月30日,膠州灣大橋通車運營
2011年6月30日,膠州灣大橋通車運營
1993年4月,青島市人民政府規劃研究關於“青島跨海大橋”可行性方案。
2006年12月26日,膠州灣大橋揭牌奠基,並動工興建,時稱“青島海灣大橋”。
2007年2月22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海上第一個鑽孔灌注樁澆築;5月,青島海灣大橋土建工程施工、監理單位全部進場,大橋工程全面開工建設。
2009年11月22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紅島航道橋的合龍工程。
2010年3月23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大沽河航道橋的合龍工程;4月23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滄口航道橋的合龍工程;6月10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李村河互通立交青島側主線箱梁施工建設工程;9月8日,青島海灣大橋進行橋面鋪裝工程;11月20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紅島互通立交暨紅島連接線合龍工程;12月22日,青島海灣大橋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橋貫通。
2011年5月3日,青島海灣大橋接線工程第八標段全線澆築完畢;6月23日,青島海灣大橋正式命名為“膠州灣大橋”;同月30日,膠州灣大橋通車運營;10月1日,膠州灣大橋啟用LED護欄燈。
2015年11月,膠州灣大橋通過中國交通運輸部“十二五”全國幹線公路養護管理規範化檢查。
2016年11月14日,膠州灣大橋連接線工程啟動招標。
2017年3月7日,膠州灣大橋連接線工程動工建設;10月,膠州灣大橋完成與海上施工棧橋貫通工程。
2020年3月30日,膠州灣大橋膠州連接線通車運營。

橋樑位置


膠州灣大橋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膠州灣
膠州灣大橋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膠州灣
膠州灣大橋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膠州灣,東起於海灣大橋立交,途徑李村河互通立交與膠州灣高速相接,至黃島側膠州灣高速公路東1千米處,順接濟青南線設計起點;在大橋主線中部設紅島互通立交與紅島連接線相接。全橋路段為青蘭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22)組成部分。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整體布局
膠州灣大橋水上滄口航道主橋、紅島航道主橋、大沽河航道主橋、東西引橋、塔柱、黃島東樞紐立交橋、紅島互通立交橋以及李村河互通立交匝道組成,總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紅島互通立交橋
紅島互通立交橋
膠州灣大橋——紅島航道橋(圖1)
膠州灣大橋——紅島航道橋(圖1)
膠州灣大橋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膠州灣大橋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設計特點
膠州灣大橋主要由滄口航道橋、紅島航道橋以及大沽河航道橋三部分組成,其中,滄口航道橋採用雙塔平行稀索鋼箱梁斜拉橋,紅島航道橋採用主跨獨塔平行稀索鋼箱梁斜拉橋,大沽河航道橋採用獨塔獨柱自錨式鋼箱梁懸索橋。
結構特點滄口航道橋
總體滄口航道橋為雙幅分離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邊跨設置輔助墩,採用五跨連續半漂浮結構體系,斜拉索採用平行索布置。
索塔滄口航道橋兩幅橋索塔分離,單幅索塔為H形結構。上塔柱為鋼與混凝土組合結構,索塔橫樑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塔柱斷面為倒角的矩形斷面,索塔斜拉索採用耳板銷接錨固。索塔基礎為雙幅橋整體基礎,承台為圓倒角的矩形承台,外設防撞消能設施。
墩基輔助墩及過渡墩墩身為空心墩。墩身斷面為倒角的矩形斷面。輔助墩為雙幅橋整體基礎。過渡墩為分離基礎。
鋼筋分離式主梁均採用抗風性能良好的扁平流線形封閉鋼箱梁;橋面板採用U形肋加勁的正交異性鋼橋面板,鋼箱梁內設置了二道板式縱向隔板。斜拉索通過錨箱錨固在箱樑上,錨箱布置在腹板外側,與箱梁焊接。
斜拉索橋斜拉索採用稀索體系,兩對拉索呈豎琴形布置,每組索由兩根索組成,均採用成品斜拉索。
紅島航道橋
總體紅島航道橋為獨塔平行稀索鋼箱梁斜拉橋,採用兩跨連續半漂浮結構體系,斜拉索採用平行索布置。
索塔紅島航道橋兩幅橋索塔分離,單幅索塔為H形結構,索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橫樑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塔柱斷面為倒角的矩形斷面。索塔斜拉索採用耳板銷接錨固。承台為圓倒角的整體式矩形承台,外設防撞消能設施。
鋼箱梁分離式主梁採用抗風性良好的扁平流線形封閉鋼箱梁;橋面板採用U形肋加勁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縱隔板採用實體式和桁架式。斜拉索通過錨箱錨固在箱樑上,錨箱布置在腹板外側,與箱梁焊接。
斜拉索斜拉索為稀索體系,採用成品斜拉索,呈豎琴形布置。
大沽河航道橋
總體大沽河航道橋為自錨式懸索橋,橋採用自錨和邊跨兩側各布置了80米跨度的輔助跨,主跨和邊跨為懸吊體系。
索塔索塔採用獨柱混凝土塔,塔身截面採用 啞鈴形變截面,基礎採用24根鑽孔灌注樁;索塔兩側設有三角撐,在其上設置鋼箱加勁梁的豎向支座。採用輕型的鋼結構彬架,桁架的水平桿及斜桿採用焊接箱形結構。三角撐與塔柱的連接,通過預埋在塔身內的 由鋼板和型鋼組成的桁架結構在塔身外側採用高強螺栓連接。
墩基輔助墩、過渡墩墩身均採用空心墩,墩底設置了墩座,墩座為多面體結構。
加勁梁本橋加勁梁採用鋼箱梁。索塔採用獨柱,加勁梁採用分離式雙箱斷面,兩個封閉鋼箱梁之間用橫向連接箱連接。加勁梁在主纜錨固區域採用整體式箱梁,加勁梁沿縱向每隔3米設置一道板式橫隔板,在梁內設置兩道板式縱隔板。主梁在不同區段採用了不同的鋼板厚度。主纜錨固在加勁樑上,鋼錨板上焊有平行於索股方向布設的加勁板。
主纜全橋共兩根主纜,呈空間布置,由工廠預製的高強鍍鋅平行鋼絲索股(PPWS)組成。
主索鞍設兩個全鑄式主索鞍,兩個主鞍橫向傾斜地安裝在塔頂隔柵上;採用斜向安裝,使得索鞍鞍槽的平面為直線。兩個索鞍內側橫肋上採用9對鋼板將兩個索鞍連接成一體,通過螺栓將連接鋼板與索鞍肋板連接。
吊索採用平行鋼絲吊索,上端與索夾採用銷接式連接,下端與加勁梁的連接通過分析比較採用套筒承壓式。

設計參數

膠州灣大橋主線全長約26.707千米,其中跨海大橋長25.881千米,黃島側接線長0.827千米,紅島連接線長1.3千米。
滄口航道橋採用(80+90+260+90+80)米橋跨布置,分離索塔的間距為30.5米,索塔塔柱間距為20.6米,索塔高82.5米,全橋共計64根斜拉索。
紅島航道橋採用(120+120)米跨徑布置,分離索塔的間距為30.5米,索塔塔柱間距為20.6米,高65米,共計24根斜拉索。
大沽河航道橋採用(808+260+190+80)米跨徑布置,主跨矢跨比為1/12.53,邊跨矢跨比為1/18。索塔高149米,主索鞍傾斜角度為1.925度。吊索鋼絲直徑5.0毫米,水平間距12米。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
設計基準100年
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車道設置雙向六車道
荷載標準城-A級;公路-Ⅰ級
設計風速34.5米/秒
通航凈空凈寬:1046米,凈高:65米
抗震等級VII度

設備設施


•交通監控
膠州灣大橋裝設有電子警察系統
膠州灣大橋裝設有電子警察系統
2014年12月,膠州灣大橋交警啟動高速公路交通秩序整治行動,裝設攜帶型電子警察,嚴查超速、大型車違法佔道和涉牌涉證等違法行為。
•燈光照明
膠州灣大橋裝設有LED護欄燈
膠州灣大橋裝設有LED護欄燈
2011年10月1日,膠州灣大橋啟用LED護欄燈,為通行車輛的安全行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運營情況


票價票制

2011年6月28日起,膠州灣大橋站至紅島南站車輛通行費按大橋全程的1/3計費;紅島南站至大橋黃島側端按大橋全程的2/3計費;車輛通行費標準計算以元為單位,採取“二舍八入、三七作五”的方法,使尾數為“0”或“5”。
客車通行費標準
類型座數收費標準(元/車次)
第一類≤7座50
第二類8座至19座75
第三類20座至39座90
第四類≥40座110
註:紅島南站至黃島站按上述標準的2/3計收
貨車計重通行費標準
類別車貨總質量≤10噸10噸<車貨總質量≤49噸
不超限運輸車輛6.5元/噸車次(不足10噸按10噸計)6.5元/噸車次線性遞減到3.094元/噸車次
註:超限運輸車輛加收通行費標準根據山東省物價局、財政廳、交通廳魯價費發[2006]43號規定執行
貨車車型通行費標準
類別貨車收費標準(元/車次)
第一類≤2噸65
第二類2噸至5噸(含5噸)85
第三類5噸至10噸(含10噸)110
第四類10噸至15噸(含15噸)或20英尺集裝箱車130
第五類>15噸或40英尺集裝箱車150
註:計費里程為青島海灣大橋站至大橋黃島側端26.737千米
*節假日期間,膠州灣大橋實施免費通行,不收取任何費用。

通行事項

膠州灣大橋地處沿海地區,雨霧天氣將實施交通管制或禁止大型貨(客)車通行。

交通流量

五年來,膠州灣大橋通車4100萬輛次
五年來,膠州灣大橋通車4100萬輛次
2011年6月30日至2016年6月29日,膠州灣大橋通車4100萬輛次。日均通行流量從2011年1.45萬輛增長到2016年2.76萬輛,增長90.34%。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遠望膠州灣大橋—紅島航道橋
遠望膠州灣大橋—紅島航道橋
膠州灣大橋具有所在地氣候環境惡劣、環保要求高、施工難度大、施工精度要求高等難點,因此採取了四種技術解決:1、大節段鋼箱梁安裝施工技術;2、大跨徑小半徑曲線箱梁施工技術;3、海上大型鋼套安裝施工技術;4、承台套箱圍堰施工技術。

科研成果

技術名稱所獲榮譽
水下無封底混凝土套箱技術2007至2008年中國國家一級工法
水下無封底混凝土套箱技術2009年中國公路學會各級進步特等獎
4D施工管理系統2009年“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所獲榮譽
膠州灣大橋2011年《福克斯》榜“全球最棒11座橋樑”
膠州灣大橋2018年中國公路“李春獎”

文化特色


•紀念郵票
膠州灣大橋郵票
膠州灣大橋郵票
2011年,獅子山以膠州灣大橋為主題,發行兩張紀念郵票。

價值意義


膠州灣大橋夕陽西下
膠州灣大橋夕陽西下
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及青島市三城聯動戰略中的重要交通樞紐,膠州灣大橋的建設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該橋的通車進一步完善了青島市東西跨海交通網路,擴大了青島市城市框架。(《齊魯晚報》評)
膠州灣大橋結構新穎、造型獨特、美觀大氣,三座航道橋與蜿蜒的非通航孔橋、海上互通立交等共同譜寫了一部氣勢磅礴的橋樑組曲,既與青島市的城市及建築風格相呼應,又富有現代的氣息,是國際屈指可數的現代化橋樑集群工程,該橋建成后將成為青島市的又一標誌性建築,為中國橋樑史再添輝煌的一頁。(《全國橋樑學術會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