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禪寺
三聖禪寺
三聖禪寺,位於武進區橫山橋鎮新安雞籠山前巷村。原名三義廟,以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而得名。始建於清咸豐初年(1851),殿宇三進,香火旺盛。
普光明殿前廣場夜景
寺務由宗才法師主持,常住僧人17名。
普光明殿內的佛祖塑像
三聖寺坐落武進區橫山橋鎮新安雞籠山,寺院沿小山而築,殿堂百餘間,三面環山翠竹掩映,殿宇雄偉樓宇櫛比。三聖寺山門兩側,有漢白玉過去七佛塔七座。全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水陸堂、羅漢堂、六和閣、講經堂、藏經樓皆殿堂林立,亭閣密布,景點眾多。寺內供奉的水晶菩薩、玉羅漢、銅觀音、石彌陀和貝葉經,更是名揚遐邇,被稱三聖寺五寶。
三聖寺原名“三義廟”,因寺內供奉三國時期之蜀漢劉備、關羽、張飛結義三兄弟塑像而得名。三聖寺始建於清朝咸豐初年(公元1851年),殿宇三進,香火旺盛,后毀於戰亂。清朝光緒八年(公元1883年)重建,民國初年再次被毀。1929年,寺廟重修、擴建,新中國成立前有房三進數十間,“文革”時三聖寺被毀,僅存“不二法門”石匾一塊,和慈禧太后時宮中彩女,后隱居該寺為尼禮請民國高僧仁山長老主持寒寺、三聖寺舊塵“寂然”沫手書刻石“助人念佛”四塊。至1995年,三聖寺恢復重建。
三聖寺屢建屢毀,真正得以面貌煥然一新,仰賴於改革開放宗教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今日三聖寺,殿宇金碧輝煌,寺周樟松參天,景點充盈文化藝術氣息。走近三聖寺,山門匾額“三聖禪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其辭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題撰。山門與天王殿相連的左右大柱上,附柱石龍狀若飛幼。踏進寺院,迎面的兩株百年銀杏樹,枝繁葉茂,生機勃發。拾級而上,抬眼即見天王殿正脊“清靜道場”匾額,乃由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常州天寧寺方丈松純題寫;檐間橫匾“天王殿”三字,為原省佛教協會會長茗山長老手書。橫匾兩側之紅柱,聯語是:
是大英雄能覺悟為諸菩薩振網維
永護僧伽登十地長持寶杵應三洲
三聖寺大雄寶殿新經修飾,寶殿丹墀雕樑畫棟,兩對列柱盤龍彩繪精美,龍長四米柱高五米,龍身撰刻之八仙圖像神態奇特,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寬近三十米,高約十六米,重檐黑瓦,建築分上下兩層,上為千佛樓,鎦金小佛妙相莊嚴,檐間“大雄寶殿”匾書,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撰作。寶殿下層檐書橫匾“海會雲集”四字,系甬上書法名家陳啟元居士所書。殿柱有幅長聯,語云:
“不生不滅不垢凈不增滅度十方苦是名諸佛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離一切相方見如來”
三聖寺大悲殿,2003年落成。高22米,寬11米,殿高寬敞,內殿內供奉的三面大悲觀世音香樟木法身高12米,蓮花座高4米。大悲菩薩頭戴寶冠身披纓絡,足踩寶蓮,神態聖潔,體姿端麗,不可方物。大悲觀音像后,雕塑大悲咒一卷及大悲咒八十四相,形態各異氣象萬千。大悲殿兩側,壁牆,上層分列大悲菩薩三十二香樟木雕刻之應身像,純金裝飾,下層大理石壁牆上,刻壹部《妙法蓮花經》八萬四千字,氣勢宏偉。信眾頂禮跪拜,莫不為之動容。大悲殿兩柱聯語云:
“欲度眾生至盡唯如所說普門感應現身”
自有佛法以來無不皆仰大土尋聲救苦。
三聖寺藏經納寶,佛光與陽光齊輝。寺內“玉寶”之一玉佛,全寺共有八十三尊,其中最大的一尊,釋迦牟尼卧佛身長5米,最小一尊身高一米。寺內另供奉身高一二米之玉羅漢十八尊。供奉玉佛數之多、質量之優均為常武地區少見。寺內另供奉出自清朝咸豐年間的銅質千手觀音像一尊,高1.3米余。三聖寺供奉佛像中,放置放生池旁的一座石彌勒坐像別具特色,石彌勒臉形長方豐頰,雙耳垂肩,髮髻高聳,披肩大袍,眉眼細長,鼻樑同隆,右手執降魔印。其佛像以漢白玉石刻就出自宋代,刻工刀法嫻熟,線條自然流暢,益顯彌勒佛容秀骨清,端莊慈祥。三聖寺2007年建成之“水陸堂”,殿堂寬敞,為啟建水陸法會所用。水陸法會是佛教寺廟中所舉行的大型佛事活動,它的全稱是“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有的叫水陸道場、水陸齋,因為這種佛事是以供飲食為主,為超度水陸一切亡魂而設。水陸法會所要達到的目的有三點:一是對先亡者祖先幽靈所作的追善菩提,二是將此功德回施到施主自身及其眷屬,得以延壽增福,三是救濟六道眾生普超三界。水陸堂正中,供奉玉釋迦牟尼說法像,高1.5米,寬52厘米。水陸堂三面牆壁上,布設上堂十席下堂十四席蘇綉條屏72條,條屏每幅高1.5米,寬52厘米,呈長方形,色彩亮麗明艷。
2008年,三聖寺新建普光明殿。大殿分列高逾4米的盤龍石柱十根,十分顯眼。殿內供奉高近三丈石刻四大天王像,氣勢磅礴,神態威嚴。與普光明殿同時建造的“萬佛寶塔”,是三聖寺另一特色景點。塔高32米,共九層。供奉玉佛七如來如來,一層一尊,玉佛高2米1至1米2,諸佛姿態妙曼,令人嘆為觀止。江蘇省佛教協會原會長茗山特為之題書“萬佛寶塔”、省佛教協會明學會長題詞“佛光塔影”、蘇州寒山寺性空大和尚題詞“萬佛放光”、大林寺方丈靜海題詞“萬佛同輝”,佛門書家之佳作,為萬佛寶塔營造了濃厚文化藝術氛圍。
三聖寺藏寶,“貝葉經”彌足珍貴。寺中珍藏的明朝貝葉藥師經,由500餘片,長50厘米、寬6厘米貝葉組成。具見葉即棕櫚科貝多羅樹園葉,葉上以“梵文”錄寫佛教寶典《藥師經》整部。佛教文化中,貝葉經是供奉佛祖如來像前最珍貴、神聖的典籍。三聖寺珍藏的貝葉經,由泰國佛教信眾捐贈。500餘頁貝葉經片,均貼其四周均以金粉飾邊,以葉片以竹棕串連,存放檀香木精緻小盒,此經存世無多,保存完好更屬少見。三聖寺所藏貝葉經為常武地區惟一、全省寺廟所罕見。三聖寺里藏寶之“水晶普賢像”,同樣不可多得,佛門菩薩,普賢地位特殊。“普賢”乃是普遍存在於世間任何一地、普賢是能使眾生都能得益的大菩薩。普賢與佛的法身相同,只要眾生體會創佛之法身,就會有普賢菩薩佑助。在《華嚴經》、《法華經》里,普賢都有重要地位:普賢菩薩代表著佛門大修行成就,普賢與代表無上智慧的文殊菩薩關係親密,兩大菩的法行,象徵著大乘精神的至高無上境界。三聖寺供奉的水晶普賢像,高28公分,寬16公分,以上乘水晶精細雕琢而成,菩薩像通體晶瑩,工藝巧奪天工。
三聖寺“幾度風雨釋滄桑”,而今“古剎新貌迎朝陽”。是的,三聖寺十年創非同尋常,住持宗才法師為之費耗之辛勞心智,難以文字表述。今日三聖寺,已經成為省窗口寺院常州武進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佛寺“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四方學徒慕名雲集,各地香客繹絡不絕。坦十年前之三聖寺,卻還是百廢待興的凄涼景像。政通人和襄盛舉,籌謀策劃有新人。“在地方政府關懷、海內外信眾支持下,三聖寺得以面目全新,住持宗才法師真是功不可沒。
宗才法師俗名名張仲才,1965年8月生於常州武進,自幼出家,由清末名尼圓修撫養長大。1985年秋,禮常州天寧寺方丈松純大和尚,披剃出家,法名廓儀字悟廣。1987年8月,在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依一誠長老求受具足戒。1990年初,發心建伽藍於江蘇江陰長泰廟;1993年建江陰五靈寺。1996年應地方政府和信眾之邀,返還武進。於是“開名山之面目,復法苑之規模”,修復“三義廟”、更其名“三聖寺”。十年間,宗才殫精竭慮堅持“輪常住之積余,集檀越之凈資”,一切為了,重振寺廟,興盛香界。1997年至2005年,宗才法師任武進佛教協會秘書長,2006年被選為武進佛教協會副會長。同年春,宗才法師在江西寶峰寺請法,接一誠大和尚臨濟正脈,成為第四十六代傳人,授記賜法名“寂光”,並授法卷。一誠長老為之特書“臨濟法乳”相贈,以示紀念。
回眸三聖寺創世往事,宗才法師有自敘詩以記:
“十年創業總勞心,
策劃籌資悉自任。
祥雲普護重光復,
萬事焉能又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