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店鎮

大牛店鎮

大牛店鎮位於原平市區西北15千米處,北與段家堡鄉崞陽鎮接壤,東與大林鄉西鎮鄉相連,南與解村鄉為鄰,西與軒崗鎮、樓板寨鄉毗鄰,陽武河貫穿全境,屬於平川丘陵共有型鄉鎮。

大牛店鎮總面積181.2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佔69%,耕地面積35303畝。下轄2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8069人(2017年) 。其中外出務工人數7138人。 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3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471元。

大牛店鎮農業以種植玉米、穀子、高粱、豆類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蘋果、梨、李子、杏等。

大牛店鎮礦產資源,陽武二村有微量鐵礦,南泉村有長石礦、石英礦等。大牛店鎮位於原平市區西北15公里處,北鄰大林鄉;南接解村鄉;西連軒崗鎮;東靠西鎮鄉。全鎮共有28個行政村、2021年,原平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1461人。

鄉鎮概況


大牛店鎮位於原平市區西北15公里處,北鄰大林鄉;南接解村鄉;西連軒崗鎮;東靠西鎮鄉。全鎮共有28個行政村、8231戶,總人口20629人。全鎮總面積173.6平方公里,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69%。其中水澆地25132畝、旱地10171畝。耕地面積35303畝,種植以玉米、高粱為主。近年來,養豬業發展迅速,湧現出許多養殖專業戶,截止2004年底全鎮豬存欄20160頭,為全市之首。
大牛店鎮處於北緯38°45'—38°54',東經112°29'—112°38'。北與段家堡鄉、崞陽鎮接壤,東與大林鄉、西鎮鄉相連,南與解村鄉為鄰,西與軒崗鎮、樓板寨鄉毗鄰。地處玉皇峁腳下,西部山區峰巒疊嶂,樹木參天;北部山區,丘陵起伏,灌木叢生;南部地區黃土覆蓋,溝壑縱橫;東部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部地區,河床蜿蜒,陽武河貫穿全境。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點為雲中山水背尖,海拔2555米,屬平川、丘陵共有型鄉鎮。轄區面積173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積為120平方公里。大運公路、北同蒲、朔黃鐵路貫穿南北,陽武河流經全鎮。耕地總面積35303畝,其中水澆地25132畝,2009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20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91元。共轄28個行政村,26個農村黨支部,黨員989人,農業在冊人口20784人,6957戶。
大牛店鎮是個農業大鎮,平川種玉米蔬菜,丘陵產核桃梨果,山區出藥材雜糧,畜禽養殖初具規模,基地帶農戶格局基本形成;依託大運經濟帶,服務業遍布沿線,以精煤加工為主體,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全鎮礦產資源匱乏,陽武二村有微量鐵礦,南泉村有長石礦、石英礦,但儲量甚少。主要自然災害有澇災、泥石流和水災。
全鎮綠化面積7.5萬畝,林木保有量3.5萬畝;退耕還林面積2139畝。
北同蒲和朔黃鐵路從本鎮通過,北同蒲鐵路境內全長20公里,朔黃鐵路境內全長23公里。大運公路貫穿全境,境內長20公里。全鎮除第四溝村處其餘27個村硬化了通村道路,其中,街道68.55公里,巷道61.997公里,通戶道4.082公里。
近年來,大牛店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養殖富鎮、商貿活鎮、民營強鎮”的總體思路,積極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成績突出,全鎮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富足安樂的良好態勢。

氣候特點


大牛店鎮屬平川半乾旱區,氣候溫和、乾燥,冬春多風,無霜期150天左右。日照總時數2811. 6小時。年均溫8~9℃。一月最冷,日均溫零下8—9℃,七月最熱,日均溫23℃左右。日平均氣溫10℃以上天數160天,積溫3200—3500℃。年降水440毫米左右,多在夏、秋兩季。土壤全部屬褐土類,可分為淋溶褐土、草灌褐土、褐土性土和碳酸鹽褐土4個亞類。陽武河從蘆家莊流入,自西北向東南,經沿長會、沙峪、梨井、上陽武、浮圖寺至陽武二村流出,境內流程約15公里。

電業


該鎮有中型水庫1座(神山水庫)和小型水庫1座(槽樺溝水庫),總容量1240萬立方米。
全鎮用電均由浮圖寺變電站供應。10千伏線路兩條,一條是大牛店506線52公里,途經陽武二村、陽武一村、大牛店村、神山四個村、大牛堡村、施家野庄村等村,每年用電量360萬千瓦時;另一條是上陽武村503線24.5公里,途經上陽武、浮圖寺、梨井、沙峪、沿長會等村,每年用電量160萬千瓦時。
鎮內有郵電所、網通、移動營業所各一處,可辦理報刊訂閱、匯款、快遞等業務。聯通和移動手機信號覆蓋全鎮,除水泉村、第四溝村外,其餘26個村77%的戶數均安裝了固定電話。

教育


全鎮共有寄宿制初中1所,完全小學8所,單師學校9所,在職教師228人,初中在校生678人,小學在校生862人。
全鎮村級文化大院27個,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項目有八音會3班,共24人;7個村有秧歌隊,參加人數有420多人,上陽武村、神山四村、大牛店村的威風鑼鼓參加人數約140人。

歷史遺產


陽武一村的朱氏牌坊原為3座,現存2座。主坊位於村中,四柱三樓,重檐歇山頂,總高10.54米,面寬15米。前有精雕細刻的磚石結構照壁,匾書“忠厚之家”;左右有石獅、旗杆各一對;後為石建隱壁,剔底浮雕“三星圖”;兩面呈八字扇面牆。牌坊坐於0.96米高的束腰須彌座上,重檐六樓,四柱三間,四大羅漢神態莊重,昂首麒麟雄風威武,二龍戲珠玲瓏剔透。二十四孝圖人物故事浮雕和花卉吉物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整個建築氣勢巍峨,雄偉壯觀,與古樸典雅的村舍相映成趣。
朱氏牌坊配坊,高8米余,四柱三門,單檐歇山頂,施有六鋪雙抄手斗拱,耍頭作象形。坊坐落於高0.85米、東西長10.4米、南北寬3.25米的青灰石基上,基石均做長方形石條。四霸王柱獨負坊身,直立在柱礎上。柱礎四角雕有四石獅,正前雕有兩尊躍戲繡球的石獅。四面剔雕花卉、風景、人物等圖案。四樓間鏤雕二龍戲珠,將四柱聯為一體。牌坊前臨大道,面對群山,下有小河,流水不斷,風景極為可觀。
朱氏牌坊氣勢恢宏,造型美觀,雕刻玲瓏,工藝精湛,堪稱我國晚清石雕藝術的精華,對研究晚清文化、建築、風俗民情都頗具價值,有人甚至認為其藝術價值在五台山龍泉寺石牌坊之上,因而早在196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就將其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給世人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傳統廟會


陽武會:上陽武村,農曆七月初五。相傳,李陽武取水,博得萬民敬仰,村人以集會形式紀念之。
太子廟會:浮圖寺村,農曆六月二十五日。相傳秦太子扶蘇屯兵戍邊,曾駐紮於此。明末建有太子廟。
水陸會:東野庄村舉辦,農曆正月初八。原為僧人佛事,清光緒年間演變為民間廟會。
龍王廟會:大牛堡村舉辦,農曆七月十六日。相傳,從清嘉慶年間,每年七月十六日推選糾首由馬頭崖龍王廟接回塑像,唱戲三日,祈禱風調雨順。
麻線娘娘會:神山村舉辦,農曆五月二十日,屆時從五峰山接麻線娘娘塑像回村。始於清道光年間,一直延續下來,儀式隆重,規模龐大。
觀音廟會:北大牛村舉辦,農曆二月十八日。
龍王廟會:西營村舉辦,農曆六月十八日。
大王會:施家野庄村舉辦,農曆七月初五。
雪山會:大牛店村舉辦,農曆臘月初八。

歷史人物


賈承福:施家野庄人,清嘉慶舉人,授太原訓導,著有《四書題解》、《何陋居文稿》;
王覯:上大牛村人,嘉慶歲貢,註釋《小學全集》;
武訪疇:蘆庄人,后徙居陽武村,清道光進士,歷任陝西鳳翔、西安知府,著有《求益齋文集》;
武樹芬:蘆庄人,舉人,任寧武教諭,著有《四書詩易心得匯解》;
賈蔭皋:神山村人,清咸豐舉人,襄垣縣訓導,著有《椒香館詩文稿》;
李楨、賈恭倡:大牛店村人,咸豐三年,建立大牛店義學(學堂);
賈安闊、賈正海、賈連登:神山人,同治三年建立神山義學;
賈大中:神山村人,同治年間舉人,民國初年山西省議會會員;
賈英:施家野庄人,法政大學畢業生,辛亥革命時隨山西起義軍北伐,與清軍激戰中陣亡;
李三樓:上陽武村人,1906年生,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考入北平大學法學院,曾任晉綏邊區二分供給部政委,獨立二旅供給部政委等,1948年去世;
李克林:上陽武村人,因組織和領導崞縣中學學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被學校開除,曾任決死四縱隊三十五支隊參謀長;
賈治高:施家野庄人,1926年參加國民黨,從事教育事業40多年,曾任范中副校長,縣政協主席、山西省政協委員;
紀葉:上陽武村人,1923年12月生,1996年10月去世,電影劇作家,1940年考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52年調到中央電影局工作,編劇的影片有《智取華山》、《並肩前進》、《寶山之歌》。

人口數據


總人口19912
10042
9870
家庭戶戶數5742
家庭戶總人口(總)19793
家庭戶男9966
家庭戶女9827
0-14歲(總)4410
0-14歲男2204
0-14歲女2206
15-64歲(總)13276
15-64歲男6826
15-64歲女6450
65歲及以上(總)2226
65歲及以上男1012
65歲及以上女121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8541
2021年,原平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常住人口11461人。

鎮下轄村


蘆溪村西營村神山一村神山二村神山三村神山四村下默都村東野庄村上默都村大牛堡村施家野庄村大牛店村陽武一村陽武二村北大牛村南大牛村譚家堯村南泉村
上陽武村沙峪村浮圖寺村梨井村沿長會村水泉村蘆庄委會村孫家坪村第四村磊北村引

相關傳說及名字來由


傳說在唐朝,晉王李克用一生收養了諸多義子,都賜為李姓,李存孝便為其中之一。作為其貌不揚,身高不足四尺的王子,在許多場合,屢屢使晉王難堪,雖力大無窮、武藝高強,但難於面對臣下,加之又不會曲意逢迎,便被晉王派往晉北門戶崞地戍守地域,以備任用。思想晉王對自己的養育之恩,王子決心在戍地嚴守邊關、建功立業。到達崞地后,王子嚴肅軍紀,恩扶百姓,功勛卓著,既在崞地屢立戰功,又受到崞地人民的擁戴,因長年在外,遠離晉王,其功勛和名聲日益威脅到其他的王公大臣,被奸臣進諫讒言“功高振主”,昏庸的晉王信以為真,竟然下令對王子施以“五牛分屍”之刑。
“五牛分屍”,是晉地當時的一種酷刑,被用來懲罰那些罪大惡極之人。行刑時,行刑者用五頭身強力壯的牛分別拉緊刑徒的雙手、雙腿和頭部,給牛尾塗上麻油點燃,五牛在劇烈的燒痛下狂奔,把受刑者撕為碎片。李王子便在戍守的崞地被施以這種酷刑。
李王子對酷刑坦然面對,視死如歸。“五牛”雖狂奔,但力大無窮的王子卻紋絲不動,大喊一聲,輕輕用力便把“五牛”拉回,隨之大放悲聲。他不是怕死,槍林箭雨已鑄就他不怕死的性格,而是放心不下晉王的江山和勤勞樸實的崞地人民,多想同為他送行、在自己戎馬生涯中提過水、送過飯的崞地父老鄉親告個別、多想再看看養育他多年成長的晉北黃土地、多想再聽聽潺潺流逝的陽武河濤聲……然而,王子很清楚,自己的想法不可能改變晉王的成命,不可能改變奸臣們讒言陷害他的邪心,隨之漸漸收回淚水。因為他深深懂得,自己的痛哭,只能加重崞地百姓與他分別的痛苦、只能讓晉北大地更難忍受觀看“五牛分屍”的慘劇、只能讓陽武河流增加更多的思念。於是四肢鬆弛,任憑“五牛”執行它們的使命……
“五牛”似乎聽懂了李王子的心聲,眼含熱淚狂奔,跑啊、跑啊……似乎要把崞地跑遍,把李王子的不幸遭遇傳遍每一個村落,告訴所有的崞地人民。第一頭牛跑到地處大路口、過往車客店鋪多的地方停下不走,村民便把這個村子起名為“大牛店”;第二頭牛跑到王子帶兵打仗修築城堡的村落不走,村民便把村子起名為“大牛堡”;第三頭牛跑到“大牛店”之上五里遠的村落不走,村民便把村子起名為“上大牛”,又因村中有條小河,把村子分為“南大牛”和“北大牛”;第四頭牛皮毛金黃,跑到距離“大牛店”北二十多里的村落不走,村民便把村子起名為“黃牛”;第五頭牛向南也跑得很遠,跑出將近四十里,直跑得身體瘦小,村民便把村子起名為“小牛”。
崞地的老百姓為了永遠紀念這位戍守邊關、屢立戰功、為崞地人民帶來安寧和恩澤的王子,在其行刑后自發組織起來,把李存孝王子的身體碎片全部找回,並把頭顱、四肢縫合好,把碎片縫上去,安葬在現今原平市大牛店鎮神山村北面的高土丘上,稱之為“存孝陵”,世代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