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柳
楊柳科柳屬植物
皂柳(拉丁學名:Salix wallichiana Anders.)灌木或喬木。小枝紅褐色、黑褐色或綠褐色,葉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卵狀長圓形,狹橢圓形,花序先葉開放或近同時開放,花果期4~5月。
枝條可編筐簍,板材可制木箱(湖北西部),根入葯,治風濕性關節炎。
皂柳(原變種)灌木或喬木。小枝紅褐色、黑褐色或綠褐色,初有毛后無毛。
芽卵形,有棱,先端尖,常外彎,紅褐色或栗色,無毛。
葉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卵狀長圓形,狹橢圓形,長4~8(10)厘米,寬1~2.5(3)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上面初有絲毛,后無毛,平滑,下面有平伏的絹質短柔毛或無毛,淺綠色至有白霜,網脈不明顯,幼葉發紅色;全緣,萌枝葉常有細鋸齒;上年落葉灰褐色;葉柄長約1厘米;托葉小比葉柄短,半心形,邊緣有牙齒。
皂柳
生於山谷溪流旁,林緣或山坡。
【性味】辛、酸、澀,涼。
【功能主治】驅風解熱,除濕。主治風濕關節痛。並可治頭風疼痛。
【用法用量】1兩,水煎服,亦可熏洗患處。
皂柳根: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搗敷。
【附方】
①治風濕關節炎:皂柳根一兩,煎水服;亦可熏洗患處。
皂柳(原變型)f. wallichiana
花柱短至明顯。產地等同原變種。
長柱皂柳(東北林學院植物研究室彙刊)
本變型的特徵是花柱長約1毫米,常比子房柄長。產我國西藏東部。生於海拔4000~4100米的山坡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芒康。
絨毛皂柳(變種)
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花序較粗;葉下面密被絨毛,花絲下部有柔毛。產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生境同原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