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
變態反應性疾病
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通常所說的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特徵。與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下肢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最常受累。雖然近幾十年來風濕熱的發病率已顯著下降,但非典型風濕熱及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少見。
● 風濕免疫科、內科
● 本病可能與遺傳、感染等因素有關。
●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與人體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及感染途徑密切相關。
● 寒冷、潮濕等因素可誘發本病。
● 風濕性關節炎以發熱、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為主要表現。
● 關節遊走性疼痛,並伴有紅、腫、熱。以大關節受累為主,如膝關節、踝關節、肩關節、腕關節等。
● 肌肉酸痛不適、周身疲乏、食慾缺乏、煩躁。
● 可有輕中度發熱,脈搏加快,多汗,與體溫不成正比。
● 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兒童多見,成人少見。
● 先有情緒不寧、煩躁、易怒等癥狀,繼而出現無目的的快速動作,作皺眉、噘嘴等怪相,肢體可出現伸直和屈曲、內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的無節律交替動作。疲勞及興奮時明顯,休息及鎮靜時減輕,睡眠時消失。僅見於兒童,女孩多見。
● 心悸、氣促、心前區疼痛。
● 風濕性關節炎確診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
● 受累關節壓痛,少有畸形。
● 疼痛關節紅、腫。
● 可見皮下結節、皮膚紅斑。
● 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主要見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
● 關節液檢查,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重者可明顯增高,多數為中性粒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 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 咽拭子培養常呈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
● 80%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抗“O”增高,病情恢復后,抗體可逐漸下降。
● 醫生根據鏈球菌感染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發病前1~4周常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
● 主要表現為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疼痛后關節無畸形。
● 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
● 實驗室檢查示咽拭紙溶血鏈球菌培養陽性,血白細胞計數增多,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O” 凝集效價增高,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 如果出現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紅腫、疼痛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依靠藥物治療。若併發感染,應及早結合抗生素進行治療。
● 使用水楊酸製劑,治療急性風濕熱。用藥后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癥狀好轉。水楊酸製劑常可引起噁心、嘔吐、食慾減退等胃部刺激癥狀,可服用氫氧化鋁緩解。
● 首選青霉素根治鏈球菌感染。
● 使用中藥,急性期宜祛風清熱化濕,慢性期宜祛風散寒化濕,對癥狀的緩解起到輔助作用。
● 使用必要的抗生素等藥物控制其它感染。
● 風濕性關節炎可導致關節紅腫熱痛,影響人的正常生活。
● 本病除有關節損害,還會累及其他重要臟器,特別是導致心臟瓣膜損害。
● 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完全治癒。經正規治療后很少複發,關節不留畸形,部分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 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 注意勞逸結合。
● 注意飲食,多攝入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
●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
● 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 預防和控制感染。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急性疼痛期間,由於長期卧床,或者服用激素時間過長等,可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出現一些併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肺炎
由於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細菌感染,患者常合併肺炎。
2.泌尿系統感染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后,常容易發生泌尿系感染。
3.庫欣綜合征
4.口腔潰瘍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製劑之後常出現口腔潰瘍,此外還可出現噁心嘔吐、厭食、皮疹、味覺消失等不良反應。
5.傳染病
患者由於患此病的時間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當社會上流行某些傳染病時,比正常人更易受到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