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果
陽東縣山區地方特有的野生品種
益智果是陽東縣山區地方特有的野生品種,最早在該縣大八鎮的山林喬木下生長,距現在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後來被發現其可食性和藥用價值,當地農民便進行採摘變賣,成為山區農民發展經濟的收入渠道之一。
其製成“九制益智、甜酸益智、糖沙益智、蜜餞益智”等系列保健食品。一粒益智子從樹上摘下到成為人們口中的佐食佳品,要經過保鮮腌制、漂洗、曬胚、蒸制、消毒等十多道工序,陽江本土種植的益智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結出的果實具有皮薄、肉厚、核小等特點,頗受市場青睞。
益智珍果素有“嶺南第一果”之稱。據相關古籍記載:益智本名不作益智,而喚摧芋子、燕串子。
益智果2
據考證,益智果屬姜科草本植物,有殺菌作用,別名益智仁、益智子,是我國四大南葯之一,既可藥用,也可加工成食用涼果。現代研究證實,益智果具有抑制迴腸收縮、抑制前列腺素有機合成、強心、擷抗鈣活性及引起血管舒張等作用。據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報道,益智具有抗癌作用。
另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曹操三子中的第三子曹植幼時身體孱弱,一次有北上之客商送上“摧芋子”,曹植食后,食慾大增,日漸聰明,五歲便能作詩,而後更有七步成詩的敏捷才思,於是乎曹操便將“摧芋子”叫作“聰明果”,後來又叫“益智子”。宋朝蘇東坡被貶嶺南之時,亦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