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盱眙之戰的結果 展開
- 北魏劉宋之間的戰役
- 蒙古南宋之間的戰役
盱眙之戰
蒙古南宋之間的戰役
盱眙之戰是徠指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十二月,宋軍於招信軍(今江蘇盱眙)擊退蒙古軍的戰鬥。
宋嘉熙二年(1238年),在蒙宋戰爭窩闊台攻宋之戰中,宋淮西制置副使兼轉運使、知廬州杜杲守廬州,擊敗蒙古軍大規模進攻的一次作戰。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城邑防禦戰的典型戰例,宋將杜杲守城謀划有方,善於用兵,屢挫蒙古軍,取得守城的勝利。蒙古軍則缺乏攻城經驗,屢戰屢敗。察罕見窺伺長江無望,決定抄掠南宋在淮西的其他郡縣,破壞南宋的經濟。
蒙古軍在廬州撤退後,接著轉攻滁州(今安徽滁縣)。時任知招信軍的南宋名將余玠,立即率領精兵急赴滁州救援。但是援軍未至,滁州已經陷落。剛攻破滁州的蒙古軍迅速殺來,反而將余玠部圍於盱眙城附近的青平(今江蘇海安青平鄉)。余玠固守據點,誓死抵抗;蒙古軍居然在野戰中一時沖不破宋軍的陣線,於是再次轉移攻擊目標,攻擊守備空虛的招信軍(今江蘇盱眙)。
招信軍即盱眙城的兵馬被余玠帶出救援,防禦極為薄弱。而宋軍以步兵主,不如蒙古鐵騎的風馳電掣,余玠若率眾救援,很可能盱眙城已經丟失,而自己的軍隊再次被反包圍,造成人城兩失的後果。但是余玠還是毅然決定回救盱眙。他率軍殺回盱眙,幸運的是,由於余玠在招信軍的精心治理,城池尚未陷落。隨即宋軍一舉突破蒙古軍的陣地,轉戰進入盱眙城,布置防禦,準備守城戰。
十二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蒙古軍和宋軍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但是,這場戰鬥的細節散軼於各史料中,《宋史·余玠傳》也是一筆帶過,只能從南宋左丞相吳潛事後為前線將士奏捷寫的《奏乞賞功以興起人心》中了解到一些。余玠雖然是名文官,卻身先士卒,不顧矢石,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率領宋軍激戰三日,身被重創多處,達到“幾以不支”的地步。宋軍將士在余玠的感召下,不顧寒冬和疲憊,奮力抵抗。蒙古軍本來就在攻打廬州時損失了不少馬,勞師遠征,戰鬥力大減;又見到余玠竟然能回師救援,士氣更加低落,在城頭始終無法進展,丟下大量屍體后,被迫撤退,並最終退出淮西。
在徠招信軍被圍后,余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退而保全自己的部隊。但是余玠毫無猶豫地再次發起戰鬥,以其過人的膽略和堅強的意志,在一救一守中都成功抵擋了蒙古軍的進攻,殺傷了大量敵軍,不愧為抗蒙名將。盱眙之戰和廬州之戰消耗了蒙古軍的大量有生力量,使其破淮渡江的計劃完全破產,又一次退出了兩淮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