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車圖

北宋王居正創作的設色畫

《紡車圖》是北宋畫家王居正所創作的一幅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畫面上紡車忙碌著,一位面貌年輕村婦懷抱著哺乳的嬰兒,坐在紡車前操作,稍遠處一位老年村婦站立為之牽線。畫面右側繪有一個嬉戲的兒童,兩位村婦之間則點綴一隻小犬正在撒歡地玩著。背景描繪著隨風披拂的柳樹絲及其幾段又粗又硬的樹枝幹。圖中人物頭髮荊釵蓬鬢,鶉衣百結,曲盡情狀,面目如生。

畫作內容


紡車圖
紡車圖
紡車圖是絹布手卷,縱21.6 厘米,橫69.2厘米,設色畫,內容是農村中婦女紡線的情景。該畫面的中心放著一架紡車,其傍置一竹筐,位中年婦女坐小椅上,左手抱著嬰兒哺乳,右手輪轉車機,前面站著一位老年婦女兩手牽機。村婦身後有一兒童,席地而坐,手中拿著桿,牽著一隻蟾蜍,活潑可愛。中間聞一小犬,畫右有兩棵老柳樹,布景簡潔,但卻顯出農村前條氣象。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為此圖題跋:“圖雖尺許,而氣韻雄壯,命意高古,精采飛動,真可謂神品者矣。”
明代畫家吳寬亦於其上題詩並跋語:“可愛河東王氏子,丹青施譽動祥符。不傳羅綺游春態,只畫茅檐紡車圖。”

創作背景


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北宋為了修築宮殿、寺廟,招來一些從事建築彩繪和壁畫的民間畫匠。由於王居正出身勞動人民,深諳民間疾苦,對下層貧苦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畫面反映的題材意義和人物形象,與宮廷畫家及士大夫筆底的“農家樂”形象大異其趣。《紡車圖》正是王居正看到婦女紡線情景所創作的一幅農家圖。

藝術鑒賞


構圖

紡車圖
紡車圖
此圖表現農村婦女的戶外勞動。全幅主題突出,構圖巧妙。近景描繪的人物被兩條飄浮不定的線條分為兩組,線的一端是邊搖紡車邊哺乳的中年婦女、圍其左右戲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彎腰傴背、雙手拉著線團的老媼。人物彼此間聚散自然,神韻相通。圖中紡車、竹筐、杌凳界畫形式表現,刻畫精工寫實。人物的衣紋用轉折勁利的“戰筆描”表現,中鋒行筆,線條細勁圓潤,隨著人物形體的變化而頓折曲轉,從而準確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態和衣料的柔軟質地。

形象

圖中的女性形象與晉代顧愷之唐代周昉筆下的仕女相比,沒有嬌美的相貌、誘人的身材、華麗的服飾及尊貴的地位,她們僅是生活中最為普通的農村婦女。衣褲迭經補綴的老婦面容憔悴,動作遲緩,艱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滿滄桑感。作者以寫實的藝術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現她們,意在讚揚她們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及樸實無華的個性美,同時也表達了對她們貧苦生活的同情。

後世影響


從繪畫史的角度來看,《紡車圖》並非在技法或風格創新上有重大突破或建樹,其難得可貴價值在於它表現了下層勞動人民真實的勞動場面,為人們了解研究當時的社會和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形象資料。

歷史傳承


此圖流傳有緒,在南宋時為賈似道收藏。
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趙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購得。
明代初為袁廷玉(柳庄)獲取,明代中期楊維新從袁氏家購得。萬曆年間(1573-1619年)它被周敏所收藏。
清代初為仁和龔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時歸江西陳玉方(希祖),嘉慶朝素村用舊拓唐楷碑向陳玉方換取此畫,光緒年間(1875-1908年)歸陸心源所得,清末歸武進盛所有。
20世紀50年代,國家從香港將其購回,旋即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在2014年4月30日至6月29日期間,北京故宮院開展“故宮藏曆代書畫展”,其中《紡車圖》在北京故宮武英殿書畫館開展。

作者簡介


王居正(生卒年不詳),乳名憨哥,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北宋畫家王拙之子。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被招募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參與皇家宮殿的營造工程。其作畫注重寫實,落筆前反覆觀察,認真思考,力求於創作中真實地再現客觀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