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戰役

遼瀋戰役的組成部分

錦州戰役是從1948年10月7日到10月15日在遼瀋戰役第一階段中,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主力對據守遼寧省錦州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役。

錦州戰役是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在東北的其中一場決定性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

戰爭背景


遼瀋戰役形勢
遼瀋戰役形勢
錦州是山海關前一個重要據點,它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一個 主要的戰略據點,如果攻陷錦州,將使中國人民解放軍可進軍華北平原。毛澤東在一份給在東北的解放軍指揮官們的電報中強調攻佔錦州的重要性,認為勝利完成整個遼瀋戰役的關鍵是“在一個星期內攻佔錦州”。
北寧路是國民黨軍連結山海關內外最重要的陸上通道,錦州又是這條交通要道上的咽喉。該市四周環山,南傍小凌河、女兒河,地勢險要。錦州守敵計有范漢傑指揮的第九十三軍、新八軍各兩個師,新六軍1個師及原屬第六十軍的1個師,共6個師,連同特種兵、後勤及地方部隊約10萬人。敵人憑藉炮台山、雙山子西山、罕王殿南山、紫荊山、亮馬山等高地,以鋼筋混凝土工事為骨幹,構成若干支撐點式的獨立堅守據點,作為外圍陣地;依託小凌河、女兒河和城垣構成主陣地;以城內高大建築物交通大學、日偽神社、中紡公司、老城等構成內城核心據點。為拱衛錦州,還以第九十三軍1個師位於義縣,新八軍1個師位於高橋,第五十四軍位於錦西、葫蘆島和興城,新五軍位於綏中、山海關、秦皇島和北戴河之線。此外,華北“剿總”所屬第六十二軍等部4個師位於唐山至昌黎一線。

戰爭起因


戰略部署

錦州戰役
錦州戰役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和當面敵情,東北野戰軍首長林彪於1948 年9月10日擬定了如下作戰計劃:第一步以奔襲動作殲滅北寧路除山11時步兵開始衝擊,迅速突破城垣,進入市區,展開巷戰,指戰員們以爆破筒、炸藥包摧毀守軍碉堡和街壘。
海關、錦州、錦西以外各點之敵,切斷關內外敵人的聯繫;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錦州和打增援之敵。部署是:以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等6個縱隊及炮兵縱隊主力、第二縱隊的第五師、冀察熱遼軍區3個獨立師,殲滅義縣至昌黎一線之敵,爾後相機奪取錦州、錦西、山海關;以第一、第二(欠第五師)、第十、第五、第六等5個縱隊,位於瀋陽西北及長春、瀋陽之間,阻止瀋陽之敵向錦州或向長春增援,並隨時準備參加攻錦作戰和殲擊長春突圍之敵;以第十二縱隊和6個獨立師、炮兵縱隊1個團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師等部,繼續圍困長春。

孤立錦州

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開始行動。第二兵團指揮第十一縱隊和冀察熱遼軍區3個獨立師及炮兵旅由建昌營等地奔襲昌黎至興城一線之敵,至17日先後佔領昌黎、北戴河,包圍興城、沙后所、綏中等地,吸引了錦西敵第五十四軍向南增援。第四、第九縱隊分別自台安、北鎮地區出發,於16日包圍義縣。第三縱隊和第二縱隊第五師以及炮縱一部,自西安(今遼源)、四平等地乘火車於20日前後陸續到達義縣附近,接替第四、第九縱隊對義縣的包圍任務。25日,第九縱隊配合自八面城南進的第八縱隊攻佔錦州以北葛文碑、帽兒山等要地,殲敵暫二十二師兩個團大部。27日,自四平地區南下的第七縱隊,在第九縱隊一部配合下,攻佔高橋和西海口,第四縱隊第十二師進佔塔山,截斷了錦西、葫蘆島之敵與錦州的聯繫。28日,炮兵縱隊以炮火封鎖了錦州飛機場,切斷了敵人的空運。29日,第四縱隊攻佔興城。10月1日,第三縱隊、第二縱隊第五師在炮縱主力協同下,攻克義縣,殲敵暫編第二十師等部約萬人。至此,人民解放軍已殲敵2萬人,切斷了北寧路,完全孤立了錦州。在義縣戰鬥中,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朱瑞光榮犧牲。
與此同時,監視瀋陽、長春之敵的第一、第五、第六、第十縱隊和第二縱隊主力,分別自九台、四平、清原、開原等地出發,於9月下旬相繼進至新民西北,黑山及其東北,法庫以南,開原、昌圖伊通地區待機;第十二縱隊和6個獨立師及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師由第一兵團指揮,繼續擔任包圍長春的任務。

兩軍動向

林彪
林彪
人民解放軍攻佔高橋后,東北野戰軍首長於28日向中央軍委報告,決定立即攻擊錦州,然後再攻錦西。29日,中央軍委複電同意這一計劃,並強調指出:必須將作戰重心放在攻佔義縣、錦州、錦西三點,因為這是整個戰役的關鍵,“你們是否能取得戰役主動權(當然戰略主動權是早已有了的),決定於你們是否能迅速攻克三點,尤其是錦州一點。”
東北野戰軍對北寧路的攻勢展開后,蔣介石深感形勢嚴重,嚴令衛立煌由瀋陽派兵增援錦州,並派參謀總長顧祝同赴瀋陽督戰。9月27日,衛立煌開始由瀋陽向錦州空運第四十九軍,但僅運去兩個多團,即因錦州機場被我炮兵封鎖而中止。30日蔣介石飛抵北平,10月2日又赴瀋陽,經過同傅作義、衛立煌磋商,最後確定如下作戰計劃:范漢傑集團固守錦州,以求吸引與消耗東北野戰軍主力;華北“剿總”的第六十二軍、第九十二軍1個師、獨立第九十五師,以及山東煙台的第三十九軍兩個師迅速海運葫蘆島,會同錦西、葫蘆島原有的4個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增援錦州;瀋陽地區的新三軍、新一軍、新六軍、第七十一軍和第四十九軍主力共11個師另3個騎兵旅,組成“西進兵團”,由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指揮,先向彰武、新立屯攻擊,截斷人民解放軍後方補給線,然後經阜新趨義縣,協同“東進兵團”夾擊人民解放軍;長春鄭洞國第一兵團則視機向瀋陽突圍。

戰爭過程


戰前準備

1948年9月30日,為了隱蔽行動企圖,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由黑龍江的雙城秘密向遼西地區移動,10月4日24時,乘列車到達阜新的海州。10月5日深夜,東北野戰軍前線指揮所改乘汽車到達預定位置錦州西北的ˉ牛屯。6日,根據中央的指示,初步確定在錦州西北方向的帽山設立觀察指揮所。7日早晨,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乘車到山下的老虎溝村,然後騎馬上了帽山。當場決定,觀察指揮所就定在帽山。如何按照作戰方針,制定出攻克錦州的最佳部署,把突破口選好,東北野戰軍首長下了一定的功夫。錦州是北寧線上的重鎮,市區地勢呈北高南低、三面環山。西北有雞冠山、北普陀山二郎洞山等,海拔在300米以上,為城北的制高點;東面為大小紫荊山,海拔370米,與東南山地卡住了錦州的東出口。南側越過小凌河、女兒河為城南高地,略成東北——西南走向,由架子山、罕王殿山、大架子山組成,海拔在200米以上,是錦州南側的屏障。錦州城區三面臨水:小凌河在西北繞城至城南,女兒河由城西南至城南,在城區東側有百股河。
10月8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召集各縱隊首長在帽山集合勘察地形,研究了主攻方向問題。在綜合分析了地形、敵情等情況的基礎上,9日,東北野戰軍前線指揮所制定出攻克錦州的具體部署,並電報中央軍委。即:二、三縱隊和六縱十七師與炮兵主要力量由北向南主攻,七、九縱隊與炮兵縱隊一部由南向北攻擊,八縱由東向西攻擊。第一步消滅城東半部之敵,然後消滅西半部及飛機場之敵。以一縱隊為總預備隊,配置在高橋地區。以2個縱隊在塔山地區阻擊錦西方向援軍,以3個縱隊在大虎山地區阻擊瀋陽方向援軍。當日,軍委回電“部署甚好,望堅決執行之”。從10月9日至13日,攻錦各縱隊向所屬部隊下達了戰鬥命令,並展開了錦州外圍戰鬥,先後攻佔了城南高地、紫荊山、合成燃料廠、團管區、十二畝地、配水池、“大疙瘩”(亮甲山)、北大營、東大梁、被服廠等要點要地,將包圍圈壓縮到了市區城防外圍。在“十二畝地戰鬥”中,讓我們認識了一位不平凡的人,他就是現在80歲高齡的朱國明老人。朱國明家住在錦州城北的五姓屯村,當時,東北野戰軍有一位叫戰東昌的班長就住在朱國明家。11日,部隊在攻打十二畝地的時候,朱國明同另外兩個村民主動為部隊帶路。錦州城工事防禦能力強,火力防範嚴密。特別是城南面臨小凌河,地形開闊,給部隊攻城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7日,林彪在前線指揮所里找到東北野戰軍 司令部參謀處長蘇靜,又詳細聽取和詢問了攻克義縣時部隊挖壕接敵的具體做法,當即指示,學習義縣攻城經驗,每個師以三分之二的兵力,全力用於挖交通溝。至攻城前,各部隊在國民黨軍的炮火下構築了交通溝和突破陣地,一直挖到了城防前,城南部隊將交通溝挖到了小凌河邊。城內的守軍發現后,十分害怕,使用城內的各種火力阻擊,雖然挖交通溝中傷亡了一些人員,但為錦州總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準備攻錦的同時,東北野戰軍前線指揮所把握好整個戰局的發展變化,認真做好瀋陽、錦西兩個方向的打援工作。
8日,林彪、羅榮桓將參謀處長蘇靜派往塔山方向,以加強作戰指揮。堅守塔山的各部隊,認真貫徹東北野戰軍首長的指示,在塔山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各部隊搶修工事,大力開展了政治鼓動工作,始終保持了高昂的戰鬥士氣,在6天的阻擊戰中,以英勇頑強的精神和靈活的戰術,擋住了國民黨軍數十次集團衝鋒,使其未能前進一步,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增援錦州的企圖,保證了攻錦戰鬥的勝利。

總攻錦州

解放軍數百門大炮向錦州守敵實施轟擊
解放軍數百門大炮向錦州守敵實施轟擊
在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錦州城內的國民黨軍十分緊張,外圍陣地失守后,各部紛紛 退入了城內,但仍在做頑強的抵抗。范漢傑的國民黨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原設在中紡公司二號樓內,以後轉至鐵路局大樓東南側的住宅區一處日式房內,外圍戰鬥開始后,炮火使電報、電話遭到破壞,范漢傑不得不到地勢較高的神社高地(現遼瀋戰役紀念館處)和鐵路局大樓頂上的觀測所去指揮,12日范漢傑將指揮所移到中央銀行大樓(現中央大街處)的地下室,第六兵團、九十三軍等指揮所,都集中在中央大街路東郵政管理局大樓的地下室,空軍錦州對空聯絡電台設在六兵團司令部。
1948年10月14日,錦州城總攻開始。上午10時,600門火炮對城內進行破壞射擊,並在城牆上打開了多處突破口,錦州城內頓時成了一片火海,11時左右,隨著炮火的逐次延伸,各突破口的部隊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展開了城防突破戰。在城西北的突破口上,部隊抵近到鐵路路基下,向第二道工事發起衝擊時,路基西側鐵橋旁一座地堡里,兩挺重機槍從側后突然開火,將攻擊部隊壓在了路基下面,這是守在第二道路基多處的國民黨軍趁機反撲,城內的國民黨軍炮火也跟著打過來,封鎖突破口,進攻的部隊處境十分危急。這時二縱隊五師十五團八連二排五班戰鬥組長梁士英前去實施爆破,他脫下棉衣,抓爆破筒帶上兩顆手榴彈,匍匐著身子爬行,接近到地堡前10來米處一個小土坎,他以土坎做掩護,甩出兩枚手榴彈,趁著炸起的煙霧,躍到了地堡下,將爆破筒塞進地堡,轉身正要撤離,不料碉堡內的守軍把爆破筒推了出來,掉在地上冒著白煙,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梁士英拾起爆破筒猛地又塞進碉堡里,他剛一鬆手,爆破筒又被推出了1尺多,見此情景,梁士英用全身的力氣頂住了爆破筒。排長大聲喊:“梁士英,快回來!”梁士英堅決回答:“不能回去!”“轟”的一聲巨響,地堡被炸毀了,梁士英也壯烈犧牲了。“為梁士英報仇”的口號鼓舞著突擊部隊進入了縱深戰鬥。
城南的九縱隊的突擊分隊冒著炮火,沿交通溝迅速通過開闊地,涉過小凌河,當炮火延伸時,已經撲到了城牆的突破口處,右翼二十六師七十六團突破口上,五連四班長趙洪泉第一個衝到城下,戰士朱萬林乘機登上城垣,豎起紅旗,中彈犧牲,趙班長也身負重傷,他忍痛爬上突破口,再次豎起紅旗,這時旗杆被炸斷,他負傷昏倒,一排長劉金又高舉起了炸斷旗杆的紅旗,大喊“同志們沖啊!”,突然一排長又負傷倒下了,戰士李玉民第4次把紅旗豎在突破口上,在3分鐘內紅旗三伏四豎。這就是後來流傳在部隊中的“四豎紅旗”的英雄事迹。突破城防后,各部隊迅速向城內擴張,同守軍展開巷戰,奪佔了國際倉庫、法院、監獄、紅十字醫院、市政府、省公署大樓、交通大學(現鐵路中學)、神社、中紡公司、瓦斯會社、六兵團指揮所、中央銀行、鐵路局大樓、青年館電影院、稅捐局等要點。城北的三縱隊九師二十七團一營一連越過鐵路,直插白雲公園,這時錦州地下黨支部馬雲飛同志為部隊帶路,不幸中彈負傷后犧牲。在部隊向中央大街發展時,迫使國民黨軍暫五十五師安守仁部投降。
攻克錦州
攻克錦州
戰鬥到15日中午,國民黨軍殘部全部退入老城內,共約6個團兵力1.5萬人。前線指揮所下達了“黃昏前一定消滅錦州之敵”命令。老城方圓不足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約10米、頂寬4米的磚土城牆,城牆頂端間隔50米築有一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伏堡,並以交通壕與掩體、掩蔽部、小堡相連接,重要地段設有地雷、鐵絲網,城內利用堅固建築物構成核心據點,主要街心、巷口等交通要道均設有暗堡、鐵絲網等工事障礙物,城北有寬約5米的外壕一道。14時,攻打老城戰鬥開始,七縱隊十九師從東南角擔任主攻,二十師從東北角突破,二縱隊四師從城北進攻,僅15分鐘就在南門一舉登上了城牆。各部隊攻入城內,多路並肩突擊,勇猛穿插,將城內守軍分割,各個圍殲,其一部向城西北角外逃竄,被七縱隊和九縱隊城外部隊堵截。經過31小時的激戰,東北野戰軍攻克了錦州。
黨中央獲悉錦州大捷,17日,周恩來立即為中共中央起草賀電:“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諸同志,並轉東北人民解放軍全體同志們:慶祝你們此次殲敵十萬解放錦州的偉大勝利。這一勝利出現於你們今年秋季攻勢的開始階段,新的勝利必將繼續到來。望你們繼續努力,為全殲東北蔣匪軍隊,完全解放東北人民而戰!”中共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高度讚揚攻錦作戰的勝利。10月19日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部隊精神好,戰術好,你們指揮得當,極為欣慰,望傳令嘉獎。”

戰爭結果


1948年10月9日,人民解放軍開始外圍作戰,至13日全部掃清外圍據點,控制了有利地帶。14日10時向錦州城發起總攻,500門大炮向城牆和主要工事集中轟擊,打開缺口,11時步兵開始衝擊,迅速突破城垣,進入市區,展開巷戰,指戰員們以爆破筒、炸藥包摧毀守軍碉堡和街壘。15日拂曉在白雲公園和中央銀行會師,摧毀守軍指揮部,攻佔新城,繼續向老城進攻,l8時結束戰鬥。
全殲守軍,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傑、第 6兵團司令盧浚泉、副司令楊宏光、第93軍軍長盛家興等,為全戰役的勝利發展奠定了基礎。東北野戰軍攻錦期間,蔣介石曾親自飛到瀋陽部署指揮,又率領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空軍總司令周至柔乘“重慶”號巡洋艦到遼東灣督戰,其結果只是望洋興嘆。

戰爭意義


錦州戰役
錦州戰役
錦州的解放給當時的東北人民 以極大的鼓舞。錦州戰役的勝利,為實現中央軍委關於遼瀋戰役作戰方針奠定了基礎,加速了東北解放的進程;錦州戰役的勝利,極大的鍛煉和考驗了東北野戰軍,取得了豐富的戰鬥經驗。
錦州戰役是在東北戰場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遼瀋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錦州戰役是遼瀋戰役的第一階段,也是全戰役的關鍵一著,因為只有攻克錦州,切斷東北與華北聯繫,才能將東北國民黨軍全部封閉,就地殲滅。

後世紀念


指揮部

錦州—遼瀋戰役前線指揮部地處錦州市西北郊的牤牛屯,是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駐地。1948年10月5日,東北野戰軍從北滿輾轉到此地,租住這處院落。1986年,遼瀋戰役紀念館出資從金姓後人手中買下了這處住宅。此後,依據歷史原貌重建了東西廂房各3間、西廂碾房2間和門房3間。正房的東屋就是當年遼瀋戰役指揮中樞——作戰指揮室,北牆上掛著大幅軍事地圖,還有發報機、公文包、望遠鏡等物品。
遼瀋戰役在錦州境內還有其他20多處戰爭遺址,如錦州市內的配水池戰鬥遺址、帽山觀察所遺址、白老虎屯戰鬥遺址、梁士英烈士捨身炸碉堡處遺址、黑山阻擊戰101高地遺址等,這些戰爭遺址皆是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以及“紅色旅遊”資源。這些戰爭遺址有的已經恢復,有的在規劃恢復中。

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成立於1959年。1978年10月葉劍英題寫館名。新館於1988年10月31日舉行隆重的落成典禮並對外開放。新館坐落在錦州火車站東側鐵路橋的北面。開館14年後,2002年底閉館開始改陳改造,2004年11月2日改陳改造工程勝利竣工並重新開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館區佔地18萬平方米,貫穿南北的中軸線,將門、塔、館主體建築聯成一體。其間的紀念館、紀念塔、烈士名錄碑、雕像碑、書法碑、大型組雕、勝利之門及紀念性裝飾物,構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體。
遼瀋戰役紀念館主體建築面積8600平方米。館內設有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列館和全景畫館。陳列內容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的歷史,突出展示了遼瀋戰役的勝利進程,揭示了戰役勝利的諸多因素及偉大意義。其中《攻克錦州》全景畫館為國內首創,被稱之為“中國第一館”。全景畫館採用繪畫、雕塑、燈光、音響等多種藝術形式,生動地再現了遼瀋戰役的關鍵性戰役--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景,是中國博物館和美術史上的開山之作。
總體設計思路是突出主題,把握重點,強化亮點,即體現軍事題材特點,又具有現代性。設計的基調和風格是莊重、精練、舒展、大氣。設計的原則是堅持內容編排、形式設計、展示手段上的創新和有機結合,注重博物館展陳語言的運用和總體環境藝術氛圍的營造。遼瀋戰役紀念館主體建築面積 8600 平方米,建築結構共分三層,基本陳列設有序廳和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全景畫館4 個專題館。
根據建築結構的特點和每個館的特性,一層為序廳和戰史館,下一層為支前館,下二層為英烈館,最後沿著螺旋式坡道盤旋而上為全景畫館。整個展覽面積為4912.92平方米,展線長度768.92米(不含序廳),展品146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