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紀念館

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凌河區的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位於遼寧省錦州市凌河區,成立於1959年1月,其前身是遼寧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錦州辦事處、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設在錦州老城區古塔腳下的大廣濟寺古建築內,即現在的錦州市博物館院內。

1963年10月,基本陳列完成並開放。“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閉館,“九一三事件“后被撤銷。1978年得到恢復,修改陳列后重新開放。同年10月葉劍英元帥題寫了館名,各項工作漸入正軌。1985年4月中央批複修建新館。新館選址位於市中心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北側,於1988年10月31日落成開放。

2001年遼寧省委省政府決定對遼瀋戰役紀念館進行全面的除陳改造工作,2004年11月2日竣工並重新對外開放。根據中央和省市委的指示精神,2008年3月1日起,紀念館率先實行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2020年2月,為了向全國醫護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遼瀋戰役紀念館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醫護工作者實行免費開放。

3月26日,遼瀋戰役紀念館舉行恢復開放儀式,當日起恢復開放並實行觀眾實名制預約免費參觀。

建設歷程


建館前

1953年5月,遼西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成立。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1954年,遼西省和遼東省合併,成立遼寧省。遼西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更名為遼寧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錦州辦事處。
1956年4月4日,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正式動工。1956年12月,遼寧省文化局指示:遼寧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錦州辦事處由遼寧省文化局划轉錦州市,根據藏品情況,命名為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以遼瀋戰役為中心開展工作。
1957年10月1日,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開館,設在古塔腳下大廣濟寺古建築群內。其中,遼瀋戰役陳列室里陳列的有我軍的動員令、告指戰員書、號召、捷報和立功證明書,有毛澤東獎章、朱德獎章、東北解放紀念章,各英雄團、連和“塔山英雄團”等獎旗。
1957年11月2日,舉行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揭幕典禮。塔身前面是由朱德總司令親筆題寫的“遼瀋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
1958年10月6日,錦州市人民委員會文化科向中共錦州市委宣傳部呈送《關於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改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報告》【(58)錦文字第40號】。
1958年12月24日,錦州市文化處向中共錦州市委宣傳部呈送《關於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組織機構變革的請示》【(58)錦文字第48號】,建議將現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改為遼瀋戰役紀念館,並建立錦州市地誌博物館籌備處,其組織領導對內統一,對外保持兩個名義。
1958年12月30日,錦州市文化處將經黨委批示同意的《關於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組織機構變革的請示》【(58)錦文字第49號文件】,轉發給錦州歷史文物陳列館,指示可即遵照執行。
1959年1月,遼瀋戰役紀念館正式成立,館舍設在大廣濟寺內。遼瀋戰役史陳列對外展出。
1963年9月,為紀念遼瀋戰役勝利15周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林彪元帥為遼瀋戰役紀念館題寫館名。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1964年9月,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館經國家民政部批准在遼瀋戰役革命 烈士陵園內破土動工。1965年,根據中央下發的關於禁止修建樓堂館所的指示精神,停止建館。
1972年4月16日,錦州市革命委員會指示:撤銷遼瀋戰役紀念館,工作併入錦州市圖書館,改名為錦州市圖書博物館。
1974年4月21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從錦州市圖書博物館分出,改名為錦州市博物館。
1974年6月26日,錦州市民政局、錦州市文化局聯合向錦州市革命委員會行文,請求恢復遼瀋戰役紀念館單位建制。
1977年9月,錦州市文化局指示恢復遼瀋戰役紀念館建制,與錦州市博物館合署辦公,設立一個領導機構統一領導。
1978年,遼瀋戰役紀念館副館長楊美瑩等人赴北京,通過羅榮桓元帥的夫人林月琴同志轉請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葉劍英同志為遼瀋戰役紀念館題寫館名。
遼瀋戰役紀念館題詞
遼瀋戰役紀念館題詞
1978年10月1日,為紀念遼瀋戰役勝利30周年,中共遼寧省委指示恢復遼瀋戰役陳列。
1978年10月23日,葉劍英元帥欣然為遼瀋戰役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1979年,遼寧省人民政府擬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后根據中共中央批複緩建。

建設新館

1983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陳雲同志和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黃克誠同志召集當年在東北工作過的老同志以及《遼瀋決戰》一書的編輯人員,就編寫此書的指導思想、結構、內容和編輯方法等做出更加詳盡的指導,並對如何辦好遼瀋戰役紀念館做了重要指示。
1984年7月29日,中共錦州市委、市政府聯合向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呈送《關於呈請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報告》。
1984年10月10日,中共遼寧省委、省政府、瀋陽軍區聯合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呈送《關於在錦州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請示》。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號)《關於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的批複》,同意在錦州修建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
1985年7月11日,在錦州召開了遼瀋戰役紀念館籌建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決定組建籌建工作領導小組,中共中央委員、瀋陽軍區政委劉振華任組長。
1985年9月7日,錦州市編製委員會下發《關於成立遼瀋戰役紀念館及定編的批複》(錦編髮[1985]83號),遼瀋戰役紀念館從錦州市博物館分出,成為獨立單位並定編。
1985年11月29日,經中共錦州市委第32次常委會研究決定,遼瀋戰役紀念館晉陞為縣團級單位。【(錦編髮[1985]102號)《關於遼瀋戰役紀念館晉陞為縣團級單位的批複》】。
1985年12月12日,遼瀋戰役紀念館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工作會議在錦州召開。討論了建館委員會組成的建議名單,審議了新館初步設計方案。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 《關於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任命建館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伍修權,副主任:中顧委委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洪學智,中顧委委員張秀山,中顧委委員賀晉年,中顧委委員、中共遼寧省顧問委員會主任郭峰,常務副主任:中共中央委員、瀋陽軍區政委劉振華。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萬毅、王玉清、王首道、方強、左琨、劉震、劉雲沼、劉仲藜、李中權、李運昌、宋平、陳雷、林一山、周峻山、張序登、胡奇才、段蘇權、袁昇平、高克、高揚、梁必業、程子華、曾克林、戴念慈。
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合影
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合影
1986年5月20日,遼瀋戰役紀念館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工作在錦州召開,會議審議了新館設計方案。
1986年7月8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錦州北山賓館開幕。會議批准了戴念慈主持修訂的遼瀋戰役紀念館設計方案。
伍修權同志參加奠基儀式
伍修權同志參加奠基儀式
1986年7月10日,在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前舉行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建設奠基典禮。
1986年10月7日,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正式破土動工。
1986年11月24日,《攻克錦州》全景畫創作會議在錦州召開,成立了全景畫創作小組。由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宋惠民擔任組長,組員有許榮初、高泉、關琦銘、孫浩、王鐵牛、李恩源、楊克山、付大力。會議討論了全景畫創作的工作計劃。
1987年6月15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錦州北山賓館召開,會議聽取了建館辦公室工作進展情況和工程預算彙報,審查了陳列樣稿和《攻克錦州》全景畫油畫草圖。
《攻克錦州》全景畫繪製中
《攻克錦州》全景畫繪製中
1988年3月12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陳列大綱、陳列細目、陳列藝術總體方案以及全景畫創作小組的油畫草稿。
1988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為遼瀋戰役紀念館題詞: “為解放東北而犧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遼瀋戰役紀念館落成典禮
遼瀋戰役紀念館落成典禮
1988年10月30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錦州召開,鑒於建館委員會的任務已經完成,決定撤銷建館委員會。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時28分,遼瀋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委員、北京軍區政委、建館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振華主持典禮儀式,中顧委常委、建館委員會主任伍修權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示祝賀。中顧委常委、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建館委員會委員程子華,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李長春到會並講話。

建成后

1988年10月31日下午,經伍修權同志提議決定成立遼瀋戰役紀念館管理委員會。隨即,召開了遼瀋戰役紀念館管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由中顧委委員、中共遼寧省顧問委員會主任郭峰任名譽主任,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省長李長春任主任。
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和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和遼瀋戰役紀念館
1988年12月6日,錦州市政府下發(錦政發[1988]112號)《關於“遼瀋戰役紀念館”移交市民政局管理的決定》。
1989年3月24日,錦州市民政局下發(錦民字[1989]9號)《關於“遼瀋戰役烈士陵園”歸屬“遼瀋戰役紀念館”管理的通知》。
1989年10月,攻克錦州全景畫館全面完工,對外開放。
1991年11月2日,舉行朱瑞將軍雕像紀念碑揭幕儀式。中共中央委員、原建館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軍區原政委劉振華為雕像揭幕。原中顧委常委、建館委員會主任伍修權題寫了碑名。
1993年11月2日,東北解放烈士紀念碑廊在遼瀋戰役紀念塔前廣場兩側建成,花崗岩牆體上鐫刻著在東北三年解放戰爭中犧牲的49522位烈士的名字。伍修權同志題寫了碑名。
1993年底,遼瀋戰役紀念館管理委員會圓滿完成了歷史使命,正式撤銷。
1997年4月14日,錦州市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錦編辦發[1997]13號)《關於調整遼瀋戰役紀念館隸屬關係的通知》,通知內容為:新組建的遼瀋戰役紀念館為市政府直屬的縣級事業單位。

改陳改造

遼瀋戰役紀念館園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
遼瀋戰役紀念館園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
2001年9月6日,中共錦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明鵬主持市長辦公會,專題研究遼瀋戰役紀念館改陳改造工作,會議決定成立遼瀋戰役紀念館改陳改造領導小組。
2002年9月18日,遼瀋戰役紀念館改陳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成立。
2002年11月5日,遼瀋戰役紀念館撤展,停止對外開放。
2003年7月15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園區改造工程正式啟動。
陳改造工程竣工暨開館慶典
陳改造工程竣工暨開館慶典
2004年11月2日,遼瀋戰役紀念館改陳改造工程竣工暨開館慶典在遼瀋戰役紀念館廣場隆重舉行。
2005年8月16日,遼瀋戰役紀念館在牤牛屯舉行原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復原改造工程竣工儀式。
2008年2月29日,遼瀋戰役紀念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2008年10月12日,遼瀋戰役紀念館舉行遼瀋戰役配水池戰鬥遺址修復工程竣工典禮。

主要建築


紀念塔

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
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
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座落於遼瀋戰役烈士陵園中軸線北端,遼瀋戰役紀念館南側,是為紀念和緬懷遼瀋戰役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是遼瀋戰役紀念館園區中心建築物,座落在蒼松翠柏叢中。紀念塔塔身高8米,全部為花崗岩砌築。紀念塔塔頂是一座持槍振臂吶喊的青銅鑄就的解放軍戰士全身塑像(錦州民間俗稱“大銅人”),銅像高達6米,重約18噸。塔身正面鑲嵌著朱德元帥題寫的“遼瀋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2個鎏金大字。塔身兩側是長8.8米、高2.4米的花崗岩浮雕群像,表現的是錦州攻堅戰和遼西圍殲戰的戰鬥場面。紀念塔北側4.2米處立有一座紀念碑即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高2.3米、寬5.2米,灰白色大理石上鐫刻著遼寧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

軍碑

朱瑞將軍是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1948年在遼瀋戰役攻打義縣戰鬥中犧牲,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將領。
朱瑞將軍
朱瑞將軍
遼瀋戰役紀念館朱瑞將軍雕像建於1991年11月2日,坐落在遼瀋戰役紀念塔西側60米處,佔地面積95平方米。由魯迅美術學院賀中令教授設計。通體由花崗岩建造,長8.4米、高3.6米、寬2.1米。炮車式的紀念碑正面鑲嵌著2.4米高的朱瑞將軍高浮雕頭像。頭像下方鐫刻著伍修權同志題寫的“朱瑞將軍”四個金字。碑體背面銘刻著朱瑞將軍生平簡介。三層踏步的石台階基座,將炮車碑托起,雄偉地象徵著將軍指揮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壓倒敵人的氣勢。將軍頭像背景大面積窟窿鑿痕,內涵將軍殉職的意蘊。

烈士墓

烈士墓位於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東側60米處,在西側的是梁士英墓、在東側的是張士毅墓。梁士英、張士毅是在遼瀋戰役中犧牲的兩位著名烈士。兩位烈士墓的建築形式完全相同,為花崗岩結構,長3.2米、寬2.4米、高0.7米。北立墓碑,記述烈士生平及貢獻。墓地呈扇形,周圍環以蒼松。梁士英墓為衣冠冢,張士毅墓為屍骨墓。

烈士牆

東北解放烈士紀念碑廊
東北解放烈士紀念碑廊
遼瀋戰役紀念館烈士名錄牆坐落在遼瀋戰役紀念塔南面兩側。主體由花崗岩方石砌成,碑面鑲貼黑色磨光花崗岩板,烈士碑廊高為2.5米,長為258.99米。分首碑、主體碑、尾碑三部分。主體碑銘刻在東北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英名。按《東北解放戰爭烈士名錄》共有5萬多名,去掉當年犧牲重名的烈士,實刻47100多位。名錄為魏碑體。名字總體按1945、1946、1947、1948年和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外國籍和女同志有標註。尾碑為彭真和伍修權的親筆題詞。“後記”為捐資單位名稱及損款數額。

基本陳列


領導人題詞
領導人題詞
遼瀋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的主題是“決戰決勝” 。設計的基調和風格是莊重、凝練、舒展、大氣。基本陳列設有序廳和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全景畫館 4 個專題館。

序廳

遼瀋戰役是20世紀中期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一個戰役。
遼瀋戰役紀念館序廳
遼瀋戰役紀念館序廳
1948年秋,東北解放戰爭經過三年艱苦奮戰,進入戰略決戰階段。 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華北人民解放軍配合下,東北人民解放軍在遼寧省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規模空前的遼瀋決戰。遼瀋戰役歷時52天,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解放東北全境。遼瀋戰役的勝利,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從而加速了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進程。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制定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舉行遼瀋戰役的戰略決策等一系列方針,是取得遼瀋戰役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東北人民解放軍不斷發展壯大,英勇奮戰,為遼瀋戰役勝利建立了卓越功勛。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土地改革、生產支前與愛國民主運動,為遼瀋戰役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為遼瀋戰役勝利暨東北解放而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其功名同山河長在,與日月同輝。

戰史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戰史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戰史館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的三年,是東北解放戰爭重要時期。東北解放戰爭經歷戰略撤退、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三個階段;東北根據地建設與之相關連,經歷初創、基本建成和鞏固發展三個時期;東北人民解放軍由初期的 10餘萬人,不斷壯大,發展到100餘萬人。東北解放區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都已超過國民黨軍,為舉行遼瀋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52天,是東北解放戰爭取得戰略決戰勝利的決定時期。東北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遼瀋戰役的作戰方針,率先在東北戰場發起遼瀋戰役,揭開全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的序幕。經過攻克錦州,和平解放長春;舉行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攻佔瀋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三個階段,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取得遼瀋戰役的偉大勝利。

支前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支前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支前館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遼瀋戰役和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級黨政機構,積極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戰爭。東北 廣大人民在“一切為了前線”的偉大號召下,積極動員起來,努力發展生產,踴躍參軍參戰,奮勇支援前線。東北解放戰爭中,東北地區共參軍160萬人,出動民工313萬人,擔架20萬副,交納糧食450萬噸。百萬青年參軍上戰場,男女老少送公糧、縫軍衣、做軍鞋、照顧傷病員。百萬民工冒著槍林彈雨,架橋鋪路,運送物資,搶運傷員,軍隊打到哪裡就支援到哪裡。在廣闊的東北戰場上,呈現了軍民團結戰鬥的壯麗圖景,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英烈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英烈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英烈館
“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東北軍民 緊密團結,並肩戰鬥,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偉大勝利,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雄偉業績。歷經戰爭的長期考驗和鍛煉,人民解放軍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紀律和堅強 的戰鬥力。他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唯一宗旨,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不屈不撓,英勇奮戰,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充分體現了高度的革命熱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遼瀋戰役和東北解放戰爭中,5萬餘名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長眠在白山黑水,用鮮血和生命抒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他們的英名和功績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勇前進。

全景畫館

中國第一幅全景畫------《攻克錦州》全景畫。它是我國美術史上前所未有的藝術巨作,已躋身於世界大型全景畫的行列。
《攻克錦州》全景畫館
《攻克錦州》全景畫館
全景畫是博物館表現重大歷史題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它將繪畫、塑行、聲光電等多種表現形式融為一體,產生一種“如臨其境”的視聽效果,真實、形象地再現歷史的某一場面。
《攻克錦州》全景畫館為圓柱形密閉堡壘式建築,直徑42.24米,高28米。建築結構堅固,造型莊重大方。從基礎到28米高的筒身及18根轉角處大壁柱,全部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基礎座於強風化岩以下,抗震設計按8度烈度設防。屋頂採用中心鋼筒分別連接18榀小方剛架和18榀雙玻鋼屋架大跨度鋼結構,屋頂採用陽極處理防鏽鋁板瓦防水。外牆全部鑲貼最耐久的建築材料----灰白色、粗打花崗岩板。牆頂端的女兒牆,均做成城牆式的堆疊垛口,以表現這個館的軍事鬥爭的特點。圓形觀眾看台設在中心部位,可容納150人。通往看台的通道,是螺旋式樓梯,內側為台階梯,外側為坡道,可供老年人和殘疾人輪椅行走,是無障礙建築的重要特點。樓梯兩側牆面鑲著灰白色錦磚,地面是條形防滑地板。館內設有通風、空氣調解設備和自動控制的噴灑滅火及煙感防火自動報警設備。攻克錦州全景畫,畫面長122.22米,高16.1米,總面積1968平方米,重量達4噸。
攻克錦州全景畫以巨幅的環行畫面,將觀眾包圍在看台上。這是全景畫不同於一般繪畫形式的一個特點。看台距離畫面13米,這個距離使觀眾無法辨別地麵塑行中的形象和畫布中的形象之間的差別,併產生廣闊的視野,從而使全景畫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所有的繪畫都有邊緣,是一幅幅獨立存在的,使觀眾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幅畫。而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巨大環行畫面首尾相接,邊緣被多種方法巧妙地遮住,和地麵塑形結合在一起。這就使觀眾覺得面對的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個有廣闊空間的真實的景觀。這是全景畫重要的藝術手段,也是全景畫獨特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攻克錦州》全景畫
《攻克錦州》全景畫
藝術家們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高度寫實的油畫技巧,把攻克錦州的宏大戰爭場面,組織在一個環形畫面中。這個多視點的構圖安排得十分妥帖,山川、河流、建築、戰鬥描繪得歷歷在目。藝術家們運用繪畫的透視法則創造了開闊的空間,還巧妙地運用豐富多變而統一的色彩,創造了一個符合季節,時間和戰場氣氛的巨大的空間環境。準確地表現了錦州地區深秋季節的色調氣氛,以及特定時間內陽光照射下處於不同方位中的地面、房屋、山坡和天空的色彩變化。同時,藝術家們運用色彩的遠近透視,將空間層次推遠,從而使畫面產生了動人的空間感。處於不同位置上各種物體的尺度變化,以及地麵塑型上的物體尺度都安排得十分合理,使觀眾強烈地感受到這個開闊的空間形象。攻克錦州全景畫的總體色調變化和局部形象刻畫都很有力度。從近處到極遠處,從順光到逆光部位的繪畫手法,都極其清晰有力。特別是離觀眾較近的人物形象,採取了粗獷有力的筆觸和強烈的明暗對比,創造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地麵塑型是攻克錦州全景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地麵塑型一端連著看台,一端與畫面連接,製作精細,構思巧妙。地麵塑型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一定比例縮小,做得極為逼真。木橋、炮兵陣地、戰壕、廢墟、小道、高粱地塑型和畫面各佔一半,巧妙連接,渾然一體,視覺上真假難分。使觀眾覺得自己站在當年的戰場之中,加強了感染力,地麵塑型是全景畫獨特的藝術手段。攻克錦州全景畫地麵塑型,以260根圓鋼管為支撐,上面鋪設角鋼、鋼板和鋼網,再以石膏做成具體的地表形象,耐久、耐火、耐腐蝕、防蟲蝕。
《攻克錦州》全景畫
《攻克錦州》全景畫
燈光和音響是增強全景畫表現力的重要手段。攻克錦州全景畫的傘形吊棚內,均勻地布置著318支日光燈,同時配合著60支高顯鈉燈,形成相當於錦州地區深秋季節下午兩點鐘左右的日光照射下的色溫。畫面在精心設計的燈光照明下,天空和地面的光線極為均勻明亮。由於畫布對燈光的反射,使觀眾覺得畫面行天空就是真正的天空。攻克錦州全景畫館還採用了現代立體音響技術,把解說和表現戰爭的聲響合成,當觀眾欣賞全景畫時,能同時聽到和畫面形象相一致的方位傳來的解說聲、爆炸聲、喊殺聲、馬達轟鳴聲,使全景畫表現的戰鬥氣氛更為濃烈。攻克錦州全景畫,以其獨特的餓藝術手段,生動、形象、真實的再現了1948年10月中旬,遼瀋戰役的關鍵性戰役,攻克錦州的激戰。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英烈們令人迴腸盪氣的壯舉。
錦州是東北與關內聯繫的咽喉,戰略地位極其重要。1948年9月7日,中央軍委指示東北野戰軍,要確立 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的決心,集中主力攻克錦州,把敵人封閉在東北境內加以各個殲滅。東北野戰軍貫徹執行中央軍委的作戰方針,針對蔣介石“死守待援”的戰略企圖,採取“攻錦打援”的戰略部署,集中主力25萬大軍圍攻錦州。畫的北面,表現的是我軍北突擊集團第2、第3縱隊及第6縱隊17師、炮縱主力是封鎖敵軍機場,攻打合成燃料廠,攻克配水池、亮甲山、突破北面城垣等戰鬥場面,突出描繪了爆破英雄梁士英捨身炸碉堡,趙興元率戰士浴血奮戰,搗毀敵人“第二凡爾登”,尖刀排長李世貴率先登上城垣,黃德福在炮火、濃 煙中,高舉紅旗屹立如山,董來扶駕駛“功臣號”坦克向敵人陣地衝鋒的英雄形象和壯烈情景。眾多的支前群眾冒著槍林彈雨抬擔架、救護傷員。
《攻克錦州》全景畫
《攻克錦州》全景畫
畫的南面,表現的是南、東突擊集團第7、第9、第8縱隊在炮縱一部配合下,由南向北、由東向西突擊,攻佔敵軍罕王殿山、老爺嶺和紫荊山等據點,尖刀連、突擊連搶佔突破口,迅速突破小凌河等處城垣。前赴 後繼,“四豎紅旗”的勇士們的形象,各縱隊衝進城區,向縱深勇猛穿插,攻擊敵人防守據點,與敵人展 開逐街逐巷爭奪,攻佔敵第6兵團司令部、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殲滅老城殘敵的場面,在畫中都得以充分體現。全景畫再現了經過31小時激戰,全殲10萬錦州守敵,攻克了戰略重地錦州,取得了遼瀋戰役關鍵性勝利的戰鬥過程。
全景畫館是一項綜合性的巨大工程,建築藝術,地麵塑型製作藝術,高度寫實的油畫藝術以及配置合理的燈光、音響,才會產生完整的全景畫藝術效果。攻克錦州全景畫具備了和世界上大型全景畫同等規模的巨大篇幅,同時結合著高水平的建築藝術、繪畫藝術、塑型藝術和燈光、音響等現代技術。在總體設計中綜合著現代技術和多種藝術的互相協調和互相補充。參加創作的軍隊和地方的各方面專家、藝術家、技術人員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經過3年的通力合作,反覆試驗,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提高,終於使攻克錦州全景畫館順利建成。從而填補了我國博物館事業和美術事業的一項空白。

特色主題


遼瀋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的主題是“決戰決勝” 。
遼瀋戰役紀念館
遼瀋戰役紀念館
整體設計思路是突出主題,把握重點,強化亮點,即體現軍事題材特點,又具有現代化特質。設計的基調和風格是莊重、精練、舒展、大氣。設計的原則是堅持內容編排、形式設計、展示手段上的創新和有機結合,注重博物館展陳語言的運用和總體環境藝術氛圍的營造。遼瀋戰役紀念館主體建築面積 8600 平方米,建築結構共分三層,基本陳列設有序廳和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全景畫館4 個專題館。
根據建築結構的特點和每個館的特性,一層為序廳和戰史館,下一層為支前館,下二層為英烈館,最後沿著螺旋式坡道盤旋而上為全景畫館。整個展覽面積為4912.92平方米,展線長度768.92米(不含序廳),展品1460餘件。

勝利之門


遼瀋戰役紀念館南大門--勝利之門
遼瀋戰役紀念館南大門--勝利之門
遼瀋戰役紀念館勝利之門是由三個單體建築組成,佔地東西長77米,南北寬42米,前面兩個單體建築,東面高11米,西面高9米,北面單體建築最高16米,三個單體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前面兩個單體建築都有一個斜度,從遠處看是一個英文字母“ V ”,是勝利的象徵,同時又像張開的手臂,敞開胸襟迎接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由兩個建築主體單塊形成的門,透視出遼瀋戰役紀念館深遠壯觀的背景。勝利之門是一組城市雕塑,是一組展廳,是一組意義深遠的門。

所獲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展覽藏品


劉亞樓上將在解放戰爭用的子彈袋
劉亞樓,東北軍區參謀長兼東北野戰軍參謀長。此望遠鏡是在他解放戰爭時期使用的。錦州戰役時,曾用此鏡觀察錦州城內敵情。劉亞樓稱自己有四件寶:手槍、望遠鏡、指北針、批文件包。十年動亂,“四寶”上交。落實政策后,只要迴文件包和望遠鏡。1978年1月,劉亞樓的夫人翟雲英將此望遠鏡贈給本館。
程遠茂在塔山戰鬥中榮獲的毛澤東獎章
程遠茂,4縱28團2連指導員。在塔山阻擊戰中,他率領一個排豎守鐵路橋頭陣地;戰鬥中發揚了死打硬拼,寸土不丟的精神,反覆與敵拼搏並用政治思想工作,鼓動士氣,從早到晚擊退敵十餘次進攻,完成了任務。戰後榮獲毛澤東獎章。並被命名為“塔山英雄”稱號。程遠茂共立過9大功。1950年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此章由本人保存,1958年12月蹭給本館。
蘇軍授予周保中的紅旗勳章
周保中是東北抗日聯軍軍長,第二路軍總指揮,後退入蘇聯,任國際旅旅長。在中蘇邊境進行抗日鬥爭時,蘇軍授予這枚紅旗勳章。抗戰勝利后,隨蘇軍回到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吉林軍區司令等職。1986年由周保中的夫人王一知將此文物蹭給本館。
張紹柯烈士使用的照相機
張紹柯是東北電影製片廠一位出色的攝影師。1948年9月隨東北野戰軍奔襲北寧線,在完成拍攝義縣戰鬥后,在向錦州前進的途中,不幸中流彈犧牲。他用此相機拍攝了許多解放戰鬥場面,並參與拍攝紀錄片《民主東北》,對宣傳、鼓舞和記錄我軍解放東北的工作做出了很大貢獻。1959年8月其夫人楊雲將此相機蹭給本館。
趙興元在解放戰爭時期使用的羅盤儀
這件羅盤儀是3縱20團1營長——趙興元在錦州戰鬥中用過的。1948年10月,趙興元率領一營攻打錦北敵防守工事配水池,敵人自稱配水池是“第二個凡爾登”,他帶領同志們死打硬拼。血戰8小時,打退敵人30多次反撲,終於攻佔了配水池。戰後,該營受到了師通令嘉獎。趙興元立過6次大功,兩次特功,1950年出席全國英雄代表會議。1963年9月他將羅盤儀贈給本館。
藏品數量19,915(件套)。
珍貴文物 300(件 套)。
2020年5月13日,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
2020年12月21日,經中國博物館協定級評估,入選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