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博物館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 手冊

中國博物館

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博物館是中國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是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博物館簡介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近代博物館的創建始自19世紀下半葉,它與1840年鴉片戰爭 后列強入侵中國和中國近代工業、文化教育事業的興起緊密相聯。1868年,法國教士P·厄德首先在上海建立徐家匯博物院,主要收藏植物標本,不公開開放。嗣後,英國人、日本人、美國人、俄國人等先後在上海、濟南、成都、旅順、哈爾濱等地建博物館,其目的在於掠奪中國資源或藉以奴化中國人民的思想。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籌建的南通博物苑。1911年辛亥革命所產生的社會變革,促進了中國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活躍,也推動了中華民國政府在北京、天津、太原、南昌、瀋陽、開封、南京、蘭州、杭州、廣州等地創辦了一批博物館。1925年中國最大的皇宮紫禁城改為故宮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於1936年6月6日動工建設,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博物館曾有過比較顯著的發展期。1936年抗日戰爭前夕,全國共有博物館77個,美術館56個,古物保存所98個。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博物館遭受嚴重摧殘,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的幾年,中國博物館事業仍陷於困頓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全國只留下博物館24個。

歷史沿革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中國博物館事業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50年代,新建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國家館及一批省級地誌性博物館、專門性博物館和革命紀念館,中國博物館數量由50年代初的24個猛增到50年代末的480個,形成了中國博物館史上又一個顯著的發展期。60年代中期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博物館大批關閉,館藏文物和標本受到嚴重毀壞,博物館事業遭受巨大損失。進入80年代,中國博物館事業產生歷史轉折,社會博物館意識極大增強,博物館發展速度顯著加快,博物館管理水平突出提高,博物館學術活動空前活躍。到1988年末,僅文化系統博物館就達903個,加上非文化系統的博物館總計已近千個,中國博物館事業初具規模。
100多年來,博物館在中國走過了一條極不尋常的道路。大約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出現了類似於博物館的設施,至1905年,主張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了中國人自己興建的第一座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的誕生,無疑屬於近代以來“公共領域”在中國不斷拓殖的一樁大事。頗堪玩味的是,張謇創建南通博物苑時,一面敦勉家鄉的“大雅宏達,收藏故家,出其所診,與眾共守”(《通州博物館敬征通屬先輩詩文集書畫及所藏金石古器啟》),另一面又在博物苑的石額上殷切題語:“願來觀者,各發大心,保存公益若私家物,無損無缺。”(據《南通博物苑文獻集》)題語是在20世紀初,當時自然尚無文物保護法規,有關的市民意識亦極度匱乏,不然張先生的話語中不會透露出如許的無奈。然而,即使到文物法規頒定,乃至一直到今天,似這位狀元實業家所要防範的形象,又在多大程度上杜絕了呢?
1914年,以被接收的奉天(今瀋陽)、熱河(今承德)兩地清廷行宮的文物古玩為主要藏品,於北京故宮的文華殿武英殿設立古物陳列所。此為中國第一個以帝王宮苑和皇室收藏辟設的博物館,開皇宮社會化之先例。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對外開放,京城內“萬人空巷,咸欲乘此國慶佳節,以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轉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國博物館史”條)實現皇宮及其珍藏的社會化,其深層意義在於繼辛亥革命從政治體制上打倒皇權,進一步通過改造文化事業,衝擊、蕩滌由“家天下”政治形態所模塑的各種傳統觀念。“家天下”轉化為“公共”的天下,新型的“國家”意識及與之相伴生的市民意識,有可能藉此而喚醒,或更深入人心。當時一篇題為《故宮博物院中東兩路參觀記》的文章說:“……清宮全部開放之期,數千年宮殿尊嚴,昔為夢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則略破慳囊,即允吾人昂首闊步,眺望談笑於其間。”該文讚譽這是民國成立以後山,惟一“差強人意”的事情。
從一般原理上講,博物館作為現代民主的成果,作為民主信仰在普及性的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實際體現,它是基於法律賦予的明確權利而建立並維持、發展是的。惟有這樣,它追求科學和為公眾服務的宗旨,才能得到落實和保障。博物館行為與國家意志之間的關係,可由以下一個事例得到說明。1929年,在無錫經濟、文化發展的基礎上,“無錫市政籌備處‘’(這年無錫由縣改市,並設立該行政機構)提出”籌設歷史博物館“的計劃。此時正值國民黨政府推行文化專制主義,提倡尊孔讀經,並頒布了《孔廟整理辦法》。於是無錫縣教育局便擬議在無錫孔廟原址,在既有的祭器、樂器基礎上,徵集文獻古物,創設”縣立歷史博物館“。該方案因與國家意識形態的要求相一致,故很快獲得通過。
大連自然博物館
大連自然博物館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博物館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但是,在奉行極左路線的那些年代,博物館工作所暴露出的問題也著實不少。比如:由於受經濟模式的影響,也由於公共文化機構的過度”行政化“、”機關化“,更深層地看則是由於社會公共空間的嚴重扭曲和萎縮,不少博物館透出一股官衙氣,其行為常有違於為公眾服務的宗旨。更需要引以為戒的是,在”一切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下,博物館工作曾一度喪失其應有的科學精神。例如曲解、篡改或偽造藏品。一位博物館專家事後承認: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文化大革命中以及以後一段時間,他曾篡改過幾十種複製品;採用”移位法“、”蟲蛀法“、”挖補法“、遮蓋法”等方法與技術,將某人、某事的名稱與位置進行掉換、刪改、除掉、增添、挪位、移植在複製品上。(肖貴洞:《必須停止使用被篡改過的複製品》)這都極大地阻礙和破壞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發展歷程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的性質和任務在一個半世紀內迭有發展變化。國家文物局於1979年頒布的《省、市、自治區博物館工作條例》,對中國博物館的性質、任務作了明確規定,指出:博物館是“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搜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中國博物館僅有24個,主要分佈在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大城市。40多年來,不僅在數量上增加了40多倍,而且初步改變了分佈不合理狀態,全國各地大部分省、市、自治區都建立了博物館,廣東、江蘇、陝西、江西等省還在每個地、市建立了博物館,其分佈情況如下表:
1949年只有3個博物館,到1988年,已擁有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郵票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定陵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北京藝術博物館、北京猿人展覽館等專門性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宋慶齡同志故居、茅盾故居、郭沫若故居、徐悲鴻紀念館、曹雪芹紀念館等紀念性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綜合性博物館共33個,極大地改變了首都博物館事業的面貌。
江蘇省擁有豐富的歷史文物,江蘇省會南京是著名的十朝都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擁有當時中國第一座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中國人獨立創辦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也位於江蘇,奠定了江蘇在中國博物館發展歷程中獨特的歷史地位。1988年,該省已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揚州博物館、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中國近代史博物館、中國珠算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南京地質博物館、鎮江博物館、徐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淮安博物館、常州博物館、徐州炎黃聖旨博物館等一批博物館。
到1988年底,中國文化系統903個博物館中,綜合性博物館為541個,專門性博物館為156個,紀念性博物館為206個。這些博物館,加上非文化系統的博物館,組成了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和近代革命歷史的博物館體系,並正在形成自然歷史類和專業類博物館體系。
專門性古代歷史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的古代史陳列,分別反映中國通史、斷代史、地方史和專史。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從170萬年前的原始群時代起,到1840年鴉片戰爭止,系統、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發展。另外,從周口店龍骨山40~50萬年前北京猿人生活遺址到西安半坡5000~6000年前先民生活的原始村落遺址;從河南安陽的殷墟到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從陝西省博物館的周、秦、漢、隋、唐歷史文物陳列到河南開封市博物館的宋史展覽;從故宮博物院的明清史跡原狀陳列到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的太平天國歷史陳列等等,形象生動地反映了一部完整的中國古代歷史風貌。
專門性革命歷史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的革命史陳列,分別反映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史或一個地區、一個事件、一個人物的革命鬥爭歷史。
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示了中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和革命軍事史;從上海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山西武鄉縣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安徽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徐州淮海戰役紀念館,直到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等,形成了一個中國革命史跡網。
自然歷史博物館體系正在中國形成。北京、天津、上海、大連、重慶等地的自然博物館和各地綜合性博物館的自然部分,通過標本、化石的陳列,反映了中國人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
專業博物館也在中國得到初步發展,共有古墓葬、古人類、古銅礦、古天文、古鐘、古船、地質、石油、煤炭、軍事、航空、航海、農業、科技、鹽業史、海外交通史、窄軌鐵路史、人類學、民族學、華僑、地主莊園、戲劇、民俗、洞穴、恐龍、陶瓷、琉璃、紡織、絲綢、刺繡、手工造紙、民間工藝、碑刻、石刻藝術、漢畫像、縣衙、監獄、中藥、醫史、茶史、郵票、體育和長城等40多個種類。雖然中國專業博物館還很少,水平也較低,但這類博物館將會得到較快的發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博物館體系。

藏品


1988年末,中國文化系統博物館共有藏品766萬件,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的200萬件增加2.8倍。
全國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總計近100萬件,包括名畫、書法、碑刻、碑帖、印璽、瓷器、雕刻、玉器、漆器、琺琅器、金銀器、絲織刺繡品、文房四寶以及商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明清兩朝帝後生活用具、皇朝典章制度文物和外國鐘錶等。藏品在40萬件以上的博物館有:南京博物院1個;藏品在30萬件以上的博物館有:天津自然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2個;藏品在10~30萬件的博物館有:河北省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和河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13個。中國許多出土著名文物,如:殷墟婦好墓出土文物、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玉石青銅器、戰國蔡虞墓出土文物、隨縣出土戰國編鐘、江陵漢墓出土絲織物、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銀雀山出土竹簡、嘉峪關出土竹木簡牘、秦始皇陵出土銅車馬、丹徒出土唐代金銀器和法門寺地宮出土文物等,都被妥善地保存在各地博物館中。文物徵集和接受捐贈也是中國博物館藏品的重要來源,故宮博物院1949~1986年徵集文物達21萬件,先後共有300餘位愛國收藏家向故宮博物院無償捐獻。
中國博物館對數以百萬計的藏品管理嚴格。1982年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1986、1987兩年文化部先後頒發的《博物館藏品管理辦法》、《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對館藏文物保護、登記、鑒定、分類、分級、編目、建檔和庫房管理作出了嚴格規定。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等,已開始試用電子計算機管理藏品和資料。國務院頒發的《關於打擊盜掘和走私文物活動通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頒發的《關於辦理盜竊、盜挖、非法經營和走私文物的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文物的安全起了極大的保障作用。為了確保館藏文物的安全,各博物館在建立、健全保管制度的同時,普遍加強了安全技術防護工作。國家還積極開展藏品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如:碳14、熱釋光測定器物年代、軟X光探傷、紅外線照相、激光全息照相、竹木漆器化學脫水、金屬化學除銹、高分子材料粘接等技術,已用於文物保養、鑒定、修復、複製。

陳列


1988年中國文化系統博物館共有基本陳列1440個,舉辦臨時展覽1798個,吸引觀眾1.06億人次。
中國博物館的陳列展覽要求有較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許多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經過調整、充實、修改,水平不斷提高。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館”和“陶瓷館”在改造后,將民族風格和現代化的設施結合起來,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高的水平;遼瀋戰役紀念館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分別建成當代世界水平的全景畫館和半景畫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抗日戰爭館”,尊重歷史,把原來主要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軍民抗日戰爭史,擴展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抗戰史;廣東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在陳列室內安裝了電子計算機聲控錄像電視,新建了播放孫中山生前珍貴歷史紀錄片的錄像廳;上海魯迅紀念館對基本陳列破除“主題先行”的思想方法,以歷史原貌表現了魯迅的偉大,實事求是地評價了與魯迅有關的中國歷史人物。基本陳列作為博物館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的主要手段,由於陳列水平的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臨時展覽是內容專一、小型多樣、短期展出、經常更換的一種形式。它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擴大博物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豐富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藝術生活。上海博物館舉辦的“日本帝國主義在上海的侵略罪行展覽”,17天內接待觀眾9萬人;故宮博物院前後與10個地方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清代帝後生活文物展覽”,觀眾總計達到200萬人次;北京定陵博物館組織的出土文物巡迴展覽,半年內贏得南方4個城市的80萬觀眾;陝西秦俑坑兵馬俑展覽、湖南馬王堆出土文物展覽、江西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展覽、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覽、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史實展覽和日寇侵華罪行展覽等,都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同時期,中國博物館還組織100餘批各種規模和類型的臨時展覽,到世界25個國家(地區)展出,接待觀眾5000萬人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中國古代珍寶展覽、故宮珍寶展覽、秦俑坑出土文物展覽、六千年的中國藝術展覽、明清書畫展覽和中國古代青銅器展覽等,都受到展出國家人民的歡迎,加深了國際友人對中國的了解。

作用


博物館是溝通文化的橋樑,是推動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力量。
自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環境惡化與文化衝突,如何協調各種文化之間及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是當今世界最緊迫的任務。而博物館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開展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不同族裔各代人之間的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她保存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色彩的精神財富。這些財富可以告訴人類應當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為了人類更加幸福的未來共同積累歷史的經驗,克服更多不可預測的未來苦難。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溝通文化的橋樑,是推動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力量。
當今的博物館可以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作出積極的貢獻。博物館可以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人類生活在更加和睦與和平的環境中,同時也為自己爭取更有利的生存條件。
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在不斷拓展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它為教育、研究、欣賞之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通過這一定義我們可以了解到教育、研究、欣賞是博物館的三個基本功能。
博物館彙集了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幾乎所有與生產生活、文化活動及其自然環境有關的物證,是人類社會和自然文化歷史知識的無盡寶庫。我們認為,博物館應當將這些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成果奉獻給全社會,供人民大眾和學術界、藝術界接受教育、汲取知識、開展研究、欣賞藝術,並最終達到啟迪智慧、促進文化創新的目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以及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博物館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這種發展趨勢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比如,200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定為“博物館與無形遺產”,強調博物館在收藏、保護有形文化遺產的同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和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5年的主題定為“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樑”,突出博物館在促進文化交流當中的作用;去年的主題則是“博物館與旅遊”,強調文化休閑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依託博物館開展文化旅遊,是博物館服務社會公眾的有效途徑,不斷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成果,是博物館的光榮職責。
群眾教育
群眾教育工作是博物館與群眾聯繫的橋樑,中國博物館十分強調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宣傳教育工作。
許多博物館在配合學校教學、密切聯繫群眾方面不斷創新。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中學歷史教員舉辦文物知識講座,編輯出版教學參考資料;北京地區博物館舉辦電視博物館知識競賽;蘇州博物館組織“歷史訪古夏令營”;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紀念館開辦上海到嘉興南湖黨的誕生地系列參觀;天津自然博物館開展為教學和觀眾服務的諮詢活動。這些面向社會、面向群眾的活躍的博物館群眾教育工作,使中國博物館的職能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
科學研究
中國博物館的藏品搜集保管工作、陳列展覽工作和群眾教育工作,都強調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不僅為博物館自身業務活動需要服務,還為社會上生產、科研和教育等部門提供科研資料。
中國博物館科研工作者長期來在金文、甲骨、歷史、考古、青銅器、陶瓷、書畫、文物保護以及自然科學中的地學、動物、植物、古生物、古人類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博物館學的基礎科學理論和應用科學理論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
反映博物館科研成果的編輯出版工作取得很大成績。50~60年代中期,中國翻譯出版了《蘇聯博物館學基礎》等蘇聯和東歐國家博物館工作和博物館學的專著和文章,出版了中國博物館學專著《博物館學概論》等著作,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文化大革命”時期,博物館研究編輯出版工作完全停頓。進入80年代以後,才日趨活躍。此後,出版了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博物館學概論》,翻譯出版了日本的《博物館概論》和英國的《八十年代的博物館》;出版了中國學者編寫的《博物館學新編》、《博物館藏品保管》、《中國博物館指南》、《博物館縱橫》等專著;還與日本合作出版了《中國博物館叢書》。許多博物館出版了反映本館科研成果的學術專著。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以及許多省、市、自治區的博物館學會,還都有自己的會刊。1979~1988年全國發表博物館學論文超過2000篇。

現狀


體制
中國博物館不是採用全國統一的管理體系,而是採用誰創辦誰管理的辦法。各系統各部門所創辦的博物館,分別由各部門管理。但是,文化部門統一管理的博物館佔全國博物館的絕大多數,並由國家文物局進行統一管理。1988年末,中國文化部門管理全國綜合性博物館、歷史、文化、藝術等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以及部分歷史博物館共903個,約佔中國博物館總數的90%。其餘博物館分別由科學部門、教育部門、軍事部門和各有關專業部門管理。中國博物館還根據規模大小等條件,劃分為國家館、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館、地(市)級館和縣(區)級館四級,由有關部門分級管理。國家文物局的職責是:對全國所有博物館進行業務指導;制訂和頒布有關博物館的方針、政策、條例、規定等法令、法規,並監督貫徹執行;組織交流工作經驗;培訓專業人員;協調發展規劃。
中國博物館事業雖然已有很大發展,但現有博物館從規模、種類、數量和管理水平上都同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的大國不相稱,但隨著國家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一個豐富多彩、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網必將建成。
活動
各地在博物館日精彩紛呈的活動,亦可視為近年來中國博物館建設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2009年,全國博物館總數已達2900家,在文物部門登記註冊的民辦博物館達到386個,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3.3%。2009年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1447個,約佔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總數的76%。
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免費開放專項經費20億元,重點補助地方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所需資金,鼓勵改善陳列布展和舉辦臨時展覽,支持重點博物館紀念館提升服務能力。截至2009年10月,災後文物搶救保護項目資金到位22億元。茂縣羌族博物館新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傑表示,2008年遼博接待參觀者41.3萬人,2009年,這個數字提高到45.7萬。兩年來,社會對博物館的關注程度得到了明顯提高,對博物館公益文化職能認識也在不斷提高。
2009年,南昌市文化系統9個博物館、紀念館共計接待觀眾293萬人次,一些場館觀眾量增加近10倍。免費開放加快了博物館融入公眾生活的步伐,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參觀博物館的積極性,改變了許多博物館冷冷清清的局面,充分地發揮了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公共文化職能。
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看來,博物館免費開放兩年多來,除了展品和服務水平的提升,更大的進步還在於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開發。
“過去我們認為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是副業,現在慢慢意識到這是為觀眾提供的一種服務。”調查顯示,觀眾在博物館逗留的時間和在博物館商店逗留的時間基本相同,觀眾對博物館文化產品有很大的需求。宋新潮認為,博物館文化產品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博物館宣傳營銷的手段。他將這種創新型服務稱為“將博物館帶回家”。“文化產品銷售收入可以進而反哺博物館事業發展,在堅持博物館服務公益性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博物館服務水平。”
成就
根據中國博物館界一貫的理解,博物館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陣地。
我國博物館事業伴隨共和國成長發展的腳步,走過一條曲折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根據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的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博物館2970座,其中包括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國有博物館2161個,非文物行政部門所屬的行業性國有博物館490個,民辦博物館319個,是1978年的8倍,1949年的138倍。不僅在數量上快速發展,博物館質量和水平也不斷提高,建設了一大批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影響的新館、大館,博物館的藏品保護、利用和管理不斷加強,博物館加速融入社會,革命文物保護和革命紀念館工作穩步推進,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特徵日益彰顯,社會關注度空前提高。
而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推進,使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博物館、走近博物館。2008年1月,以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工作的通知》為發令槍,全國各地的相關博物館陸續免費開放。截至2009年底,文化文物系統1440多個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兩年來共接待觀眾8.2億人次。目前,博物館正以優良的環境,優美的展覽,優質的服務面向社會,惠及百姓,努力實踐讓文化遺產的保護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的新要求。
正是基於中國博物館事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2006年,中國博物館協會在我國政府大力支持下,與上海市一起向國際博協提出申辦2010年第22屆國際博協大會並一舉成功。今年的11月7日—12日,世博園區的世博中心將成為第22屆國際博協大會的主會場。
問題
在為取得的輝煌成就喝彩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博物館事業還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博物館的類型結構不平衡,與經濟、社會發展對於博物館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藝術類博物館發展明顯滯後於人文歷史類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工業遺產博物館和民族、民俗博物館都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是博物館在國民教育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獨特作用尚未得到完全、良好地發揮,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一方面博物館未能與教育部門建立有效合作或共建機制;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館展覽內容和形式陳舊,博物館教育活動缺乏,文化產品形式單調,極大影響了自身展示、教育服務功能。
三是博物館整體專業化水平相對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許多大、中型博物館大都研究水平不高,解讀詮釋藏品的能力亟待提高;一些小型博物館硬體不足,藏品的保存和展示環境堪憂;不少民辦博物館公益意識淡薄,博物館專業意識缺乏,社會職能發揮相對有限。
四是在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識。比如,一些地方無視自身資源條件和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盲目超前建新館,甚至重複建設;一些陳列展覽存在著泛藝術化和視覺化的傾向,形式與內容脫節,忽視對文物展品內涵和展覽主題的發掘、展示,既對觀眾產生誤導,也造成很大的浪費。
下一階段,中國博物館界將通過大力加強博物館戰略研究,深入剖析博物館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為促進博物館行業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通過建立博物館的質量評價體系,引導更多的博物館提升專業水準,完善博物館的社會功能;通過拓展對外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共用,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提升我國博物館的國際地位,為拓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作出貢獻。
11月即將在上海召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將為中國博物館行業的對外交流打開一個新的視野。處於發展階段的中國博物館行業,將會充分利用這個契機,通過國際博物館協會這個良好的平台,學習和借鑒國際博物館學領域先進的理論和經驗,促使自身得以健康、快速發展。

主要場館


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組建成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展示歷史與藝術並重,集徵集、收藏、研究、考古、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發展理念,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原則。堅持“與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地位相稱,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相稱,與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相稱,與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稱”的建館方向。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建館目標。堅持“人才立館、藏品立館、業務立館、學術立館”的辦館方針。
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故宮博物院現在中國一共有兩處,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兩者均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一般簡稱北京故宮博物院為故宮博物院。2013年5月18日起實施全面禁煙。
2013年10月9日,在台北參加“乾隆特展”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將開門辦學,與北京東城區政府合作,建“故宮學院”。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21號,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止2010年,南京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2萬餘件(套),館藏數量居中國前三,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既有全國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宮廷傳世品,又有考古發掘品,還有一部分來源於社會徵集及捐贈,均為歷朝歷代的珍品佳作和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類一應俱有,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

博物館學會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中國博物館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英文譯名為ChineseSocietyofMuseums,縮寫為CSM。
學會是中國博物館界群眾性、非盈利性的學術團體。
學會的宗旨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廣大博物館工作者,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原則,發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開展學術活動,促進博物館學研究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貢獻。
學會遵守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建立自律機制,遵守社會道德。
學會的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家文物局,管理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學會建立和健全黨的組織,接受業務主管單位、社團管理機關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學會的住所在北京市東城區戲樓衚衕1號。

學術期刊


期刊簡介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志是改革開放初期的1984年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會刊。最初名稱為《博物館》,1985年改為現在的刊名。雜誌的定位是:關注理論研究,指導文博工作,推動博物館建設與發展,聯繫會員與文博單位,在我國博物館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背景下,成為中國博物館行業學術研究、理論探索和協會建設與宣傳的前沿陣地。創刊以來,它致力於中國博物館學的學科建設,在理論博物館學、應用博物館學方面進行了積極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促進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壯大和中國博物館學的成長,提升了中國博物館界的專業研究水平,促進中國博物館學走向成熟。
《中國博物館》雜誌以“學術性、前瞻性、開放性”為宗旨,以學術性為立刊之本,努力做到“學術性、思想性、文化性、信息性”的統一,力求展現我國及國際博物館行業的發展態勢和學術成果,適當偏重博物館學理論、博物館文化和博物館業務經驗等方面的內容,成為開展博物館學術研究的陣地、從事博物館工作的幫手、學習博物館理論方法與政策法規的園地,以及培育博物館專業人才的搖籃。
《中國博物館》雜誌開設的欄目有:特稿、專題、文論(理論與實踐)、展覽評論、文博人生、博物館推介、博物館圖書評論與書訊、博物館相關學術會議綜述、批評與回應等。
《中國博物館》雜誌為季刊,128頁,每季度第二月出版,每期定價28元,全年定價112元。
期刊信息
期刊名稱:中國博物館
主辦單位:中國博物館學會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言種類:中文
開本尺寸:16開
國際刊號:1002-9648
國內刊號:11-1462/G2
創刊時間:1984年
《中國博物館》叢書
簡介
《中國博物館》SeriesofChina'sMuseums,系統介紹中國國家級和省、市、自治區級博物館藏品的大型藝術性圖冊。精裝8開本。由各有關博物館編著。1983年開始,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講談社合作出版,在北京和東京分別發行中、日文版。
內容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叢書每卷內容包括:①前言概述本館歷史概況、藏品內容和科學研究活動狀況;②圖版。200幅左右,其中2/3為原色圖版,按歷史階段、文物類別或專題編選;③分類說明。對選入的器物,按類別作綜合介紹;④器物說明。註明名稱、時代、質地、尺寸、出土時間和地點(或註明傳世品),並對器物的歷史、藝術價值作扼要的闡述。
叢書分批編輯出版,至1985年2月,先後出版了8卷,按出版時間為序:①《陝西省博物館》。分為青銅器、陶俑、石刻、秦漢磚瓦、碑石墓誌、唐三彩、唐墓壁畫、金銀器和其他8類;②《湖南省博物館》。分為新石器時代陶器、商周青銅器、楚文物、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湘陰窯和長沙窯瓷器及其他6類;③《遼寧省博物館》。分為青銅器、朝陽十二台營子等地青銅短劍墓葬出土文物、西豐西岔溝匈奴墓群出土文物、北燕馮素弗和鮮卑墓葬出土文物、朝陽唐墓出土文物、遼墓和遼塔出土文物、繪畫、法書、絲綉和陶瓷10類;④《南京博物院》。分為新石器時代文物、商周文物、漢代文物、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文物、唐代文物、宋元文物、明清文物、繪畫和法書8類;⑤《中國歷史博物館》。分為石器時代文物、夏商西周春秋文物、戰國秦漢文物、三國兩晉南北朝文物、隋唐五代文物、遼宋金元文物和明清文物7類;⑥《天津藝術博物館》。分為繪畫、法書、璽印、硯台、玉器、瓷器、楊柳青木刻年畫和“泥人張”彩塑8類;⑦《河南省博物館》。分為商周青銅器、彩繪陶器、陶建築明器、畫像磚、隋張盛墓出土文物、瓷器、唐宋三彩和焦作元墓出土磚俑8類;⑧《上海博物館》。分為上海地區出土文物、青銅器、陶瓷、雕刻造像、陶瓷、工藝品、繪畫和法書7類。
各卷既獨立成篇,又相互補充。縱觀各卷,既可見到各館藏品特色,又可見到中國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