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張明山的結果 展開
張明山
清代彩繪泥塑藝術家、“泥人張”彩塑創始人
張明山(1826年—1906年),名長林,字明山,后以字行,天津人,祖籍浙江紹興,著名民間藝術家,有“泥人張”之稱。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創作,練就一手絕技。為人捏像只須對坐談笑,不動聲色,摶泥入手,頃刻而成;且能藏泥於袖,悄悄摶塑人像,形神畢肖,栩栩如生鬚眉欲動。“泥人張”彩塑作品廣泛,或反映民間習俗,或取材於民間故事、舞台戲劇,或直接取材於《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文學名著。
張明山(1826—1906),生於清道光六年,名長林,字明山,后以字行,漢族。張明山自幼隨父親從事泥塑製作,練就一手絕技。18歲即得藝名“泥人張”,以家族形式經營泥塑作坊塑古齋。他只須和人對面坐談,搏土於手,不動聲色,瞬息而成。面目徑寸,不僅形神畢肖,且栩栩如生,鬚眉俗動。
張明山
張明山
張明山所塑泥人不僅形似,而且以形寫神,達到神形兼具的境界。其作品有古裝仕女、戲曲角色和各行業人像,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馳譽遐邇,被稱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獲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和南洋各地展覽會獎狀、獎牌20多件。 “泥人張”彩塑積極推動國際間文化藝術的友好交流,成為中外交往的橋樑。
泥人張彩塑作品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餘三勝到天津演出,他是道光年間春台班領銜主演,以擅唱“花腔”著稱,是當時響噹噹的名伶。18歲的張明山觀其演出數次,終塑成一尊餘三勝泥像,抓住了他的神態特徵,被譽為“活餘三勝”,一時名噪。只要現場看著就可以一邊看一邊做出來,被他捏過像的京劇名伶有譚鑫培、楊小樓、汪桂芬、程長庚、田桂鳳等等。
清朝末期,張明山曾被召進宮,捏塑各種古今人物像。張明山不願長期埋頭宮內,專受皇家驅使,最後逃了出來。在上海躲避幾年,才返回天津。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二十九日,一代泥塑大師因感冒而逝,終年八十歲。但他開創的“泥人張”藝術,經後人的繼承和發揚。
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其中帶去參展的另外16件作品,獲得名譽獎。
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朝廷內務府員外郎慶寬進貢泥人8匣(包括《木蘭從軍》、《寶蟾送酒》、《風塵三俠》、《張敞畫眉》 、《福祿壽三星》、《 春秋配 》、《孫夫人試劍》、《斷橋》,均為張明山作品),迄今收藏在頤和園。
"泥人張"是北方流傳的一派民間彩塑,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從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張明山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張明山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創作了一萬多件作品。他的藝術獨具一格而蜚聲四海,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昵稱:泥人張。
[泥人張]故事(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馮驥才
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張明山
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里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衝直撞往裡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裡邊請!”
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裡城外氣最沖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於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後叫他海張五。天津衛是做買賣的地界兒,誰有錢誰橫,官兒也怵三分。
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有把海張五當個人物。
但是不一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台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台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的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里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後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
這些話天慶館里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藝高膽大的泥人張怎麼“回報”海張五。一個泥團兒砍過去?
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也只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裡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後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櫃檯結賬。
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張真捏絕了!就賽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
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
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泥像,還加了個身子,大模大樣坐在那裡。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使墨筆寫著:
賤賣海張五
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樂。
三天後,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泥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個兒。
(選自《俗世奇人》)
張明山彩塑的藝術中包含:“塑”與“繪”特點。張明山彩塑藝術取材於神話、戲劇、小說以及現實生活,通過“塑造”與“繪色”不僅形象地表現人物,而且“隨類賦彩”地刻劃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氣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綜合了中國文藝傳統的抒情和線的藝術。《三百六十行》描繪的便是現實的、市井的生活;張明山作《漁樵問答》的說的典故是邵雍的《漁樵問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漁樵問答”—前者借漁樵的問答,來闡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後者借柳敬亭和蘇崑生的對話,根據張明山所說,這是為了表達對中國興亡所致的悲痛感,從而透露對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在那裡?於是最後歸結到隱逸漁樵—而且透過塑和繪展示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漁樵,而是兩個“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